王的盛宴贵州博物馆 “王的盛宴”正在开宴!就在贵州省博物馆
西南博物馆联盟举办的"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展览正在贵阳展出。据了解,本次展览是以西南地区商周至西汉时期青铜器为主的西南地区文化主题大展,展品中有国家一级文物81件/套,总共参展文物217件/套,贵州是此次全国巡回展览的第二站。
展览由贵州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金沙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共同举办。 那么,此次展览到底有哪些青铜重器?展览时间又是什么时候呢?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出时间为2019年1月23日-5月3日,展览地点在贵州省博物馆负一楼6号临展厅,除大年三十全天和大年初一上午闭馆外,春节期间都可以去看展览。
下面再给你来个小剧透: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三星堆博物馆藏)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由铜头像和金面罩(残)两部分组成。铜头像面容消瘦,粗眉,立眼,直鼻,阔口,戴金面罩上沿至眉梢。重点强化眼、嘴、鼻、耳的五官特征,整体造型较夸张,神情威严凝重,体现出神秘而庄严的美学风格。有的学者认为人头像应该是祖先神像。通常跪坐人像是主持祭祀活动的巫师,人、兽面具是巫师做法的巫术法器,是沟通人神的工具,这些体现了古蜀人民祖先崇拜的宗教意识。
饕餮纹铜罍(四川博物院藏)
饕餮纹铜罍土于彭州竹瓦街窖藏,盖顶残,侈口束颈,圆肩,圈足外撇。器耳作兽首状。盖面饰牛纹,牛前肢弯曲,似将卧状,眼、耳、口、鼻、足、尾等细节刻画逼真,体格健壮有力。肩、腹、圈足等部位均以云雷纹为底纹。肩部主纹是两两相对的团龙纹。
腹部饰以兽面纹。兽面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饰,兽面纹面部巨大夸张,装饰性极强。圈足为夔纹。这件铜罍造型庄重素雅,纹饰浮雕较低。是典型的中原商周青铜器风格,与中原出土的同类器相似。体现了战国时期,中原与蜀地文化、物质方面的密切交流。
俎豆夹组合(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俎豆夹组合餐具是一套祭祀、宴享器物组合,体现了巴人上层社会的餐饮习俗和祭祀礼仪。这个组合有1俎8豆2夹,共11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就是指案板。这种类似灯台的俎,目前中国仅小田溪墓地出土了两件,而且是出在最高等级的两座墓葬中。
豆就是盛放肉酱、腌菜一类食物的,类似现在的碗。用豆的数量可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据《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上大夫八"。如果按中原礼制,这8豆就是上大夫阶层所使用的。
夹形似镊子,它的功能为夹取食物。根据《周礼》记载,每个豆内菜品各不同,为荤素间搭,加上暂时放置一旁的四个豆,一桌筵席至少应有四荤四素八样菜。8个豆中,其中一个豆内至今还有叶脉类植物的残痕,应为一种腌菜。
但是当时巴国地处"蛮夷之地",国力远远不如中原及邻近的秦国、楚国。那么,能使用这个档次器皿的墓主,身份一定更为尊贵。战国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盛行分餐制的习俗,这套组合给展示了巴国盛宴时与众不同的餐具风格。
饰虎铜釜(贵州省博物馆藏)
饰虎铜釜是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炊器和容器,讲述项羽背水一战破秦国大军的成语"破釜沉舟",其中的"釜"就是这种器物。这件饰虎铜釜出土于赫章可乐,个头较大,出土时侧立套于死者头部。器型与巴蜀地区铜釜器型接近。
敛口折沿,鼓腹、圜底。肩腹部对称饰一对圆雕立虎,虎头高昂,虎口张开,龇牙长啸,颈部饰一条项圈,项圈上饰贝纹,尾巴上扬卷曲,身体消瘦矫健。虎的造型和巴蜀地区所出虎钮錞于上虎造型风格相似,透露出威严的气度和矫健的力量之美。
虎作为一种威武勇猛的动物,在古代常将其视为兽王,"虎符"、"虎将"、"虎帐"、"虎贲"可见其武勇。此铜釜上的饰虎却颈部饰项圈,似透露出虎对墓主人的臣服,更体现墓主人身份高贵,能力超强。部分出土的铜釜还遗留下死者装饰在头发上使用的发夹。铜釜器壁外布满烟痕,可见铜釜不仅作为赫章可乐乙类墓中套头、足的葬具在使用,在死者生前它也作为炊器在使用。
猎场面铜贮贝器(云南省博物馆藏)
贮贝器是是滇青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由青铜铸造的专门用以贮藏贝壳的容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目前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官渡羊甫头、呈贡夫子庙等地大、中型墓中有所出土。这件贮贝器出土地于晋宁石寨山墓地。
由两鼓叠铸而成,为叠鼓形贮贝器。上鼓圆雕卧鹿,下鼓圆雕卧牛。牛不仅是祭祀活动中的祭品——牺牲,也是富有的象征,青铜贮贝器上的牛饰,从一牛到八牛不等,为贮贝器上数量最多的圆雕动物,因其脊背上高耸的肉峰形象,习惯也称之为瘤牛。
器盖上铸立体狩猎场面,场面内的主角为一通体鎏金的滇族武士,似为地位较高的主人。贮贝器人物、动物形象雕琢细腻、形象生动,马、鹿、犬皆呈奔跑状,动感十足,体现出紧张的狩猎气氛。
翔鹭纹铜鼓(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铜鼓是西南青铜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器物,是我国西南和中南半岛最具代表性的铜乐器,常用于宴饮乐舞、集会祭祀等场合。铜鼓的类型多样,可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北流型、遵义型、灵山型、麻江型、西盟型八个类型。
广西是铜鼓发现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鼓面是铜鼓的重点装饰部分,常见的装饰纹饰有太阳纹、翔鹭纹、鹿纹、龙舟竞渡纹、羽人舞蹈纹、云雷纹、圆圈纹、钱纹等。 翔鹭纹铜鼓属于"石寨山型铜鼓"类型,出土于广西西林县,西汉初期此地属于句町属地, 武帝时设句町县,此墓葬及随葬品可能与句町有关。
此铜鼓鼓面直径78厘米、通高51厘米, 鼓面中心十六芒, 芒间饰斜线三角纹,六晕,主晕为翔鹭二十只,胸部饰羽人划船纹六组,船形两头高翘,每船各有羽人九个或十一个,多戴长羽冠,其中一人跨坐船头,一人在船尾掌舵,一人高坐于靠背台上,二人执"羽仪"舞于台前。
九人一船的有四人荡桨,十一人一船的有五人荡桨,另有一人舞于船尾。船外的一端有大鱼一条,另一端有站立的长喙鸟二只。鼓腰上半饰鹿纹十二组,其中二鹿的九组,三鹿的三组。鼓腰下部饰羽人纹十二组, 每组皆二人,戴长羽冠,翩翩起舞。其中翔鹭纹,或与求雨祭祀、图腾崇拜等有关。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 展出时间:2019年1月23日-5月3日 展览地点:贵州省博物馆负一楼6号临展厅 除了年三十全天和大年初一上午闭馆外,春节期间敞开大门等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