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讲的什么 《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正在展出

2019-06-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正在展出本地时政贵州省博物馆藏--出土于赫章可乐的饰虎铜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俎豆夹组合,是巴人上层社会的礼器.<王的盛宴>布展现场.出土于涪陵的战国时期错金编钟.王的盛宴讲的什么 <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正在展出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猛虎袭牛铜枕.在三星堆博物馆藏--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前,市民驻足观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兽面纹提梁铜卣,纹样精美.我国西南地区山川壮阔.文化厚重,各条旅游线路每年都会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

《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正在展出

本地时政

贵州省博物馆藏——出土于赫章可乐的饰虎铜釜。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俎豆夹组合,是巴人上层社会的礼器。

《王的盛宴》布展现场。

出土于涪陵的战国时期错金编钟。

王的盛宴讲的什么 《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正在展出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猛虎袭牛铜枕。

在三星堆博物馆藏——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前,市民驻足观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兽面纹提梁铜卣,纹样精美。

我国西南地区山川壮阔、文化厚重,各条旅游线路每年都会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如果想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快速“浏览”大西南,贵州省博物馆是一个好去处。

王的盛宴讲的什么 《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正在展出

眼下,《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正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该展览汇集贵州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8家博物馆藏品,将持续到5月份。走进贵博展厅,展柜里静静端放着鼎、樽、碗、勺、鼓,一件件精美细腻的器物,一道道岁月沉淀的纹路,都在诉说着大西南古老的故事……

王的盛宴讲的什么 《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正在展出

A 解读古老大西南 从神秘“夜郎文化”看起

当中国的地理故事从大西南说起时,人们更多会提及“秦灭巴蜀”“汉武帝开发西南夷”等一系列“硬核”历史事件,在“夜郎、滇王受印”后,大西南融入中华版图之中。其实,在秦并巴蜀之前,大西南经历过商代、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夜郎文化、巴蜀文化、滇文化、瓯骆文化各放异彩,兼收并蓄。一些由远古保留而来的图腾崇拜,在当今川、渝、滇、黔、桂五省以及西藏部分地区的偏远山村,尚能感受一息遥远而神秘的文化魅力。

青铜文明是中华文化瑰宝,这一文明的演变不仅折射出生产力的发展,更反映着不同地域的劳动者在不同生存条件下,对征服大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渴望。

西南地区山川连绵,水系发达,这是大自然的美,也是大自然的残酷。自两千多年前,西南人对生活的认知已经形成了独特文化,其中对贵州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夜郎文化”。

《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可见在司马迁的西南地理观中,神秘的“夜郎文化”魅力非同一般。现在,随着我省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和普安铜鼓山为代表的大量遗址发掘,独特的“套头葬”、铜鼓、铜釜为探秘“夜郎文化”提供重要线索。大量遗址表明,在贵州高原确实存在有别于滇、巴蜀、楚和百越的古夜郎文明。

作为贵州省博物馆藏的“饰虎铜釜”就是其中一个线索。据解说员介绍,饰虎铜釜出土于赫章可乐,个头较大,出土时侧立套于死者头部。铜釜的肩腹部对称饰一对圆雕立虎,虎头高昂,虎口张开,颈部饰一条项圈,项圈上饰贝纹,尾巴上扬卷曲。因为虎威武勇猛,古代常将其视为兽王。

赫章可乐是我省西北部乌蒙山脉的一个普通山间坝子。在坝子周围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发现战国至汉代墓葬群14处、遗址2处,是我省同时期考古遗存最为集中的地方。2000年,在可乐发掘出111座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发现不同时期的“套头葬”等奇特葬俗,墓中出土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文物。不少文物也亮相于《王的盛宴》。

历经朝代更迭,在西汉后期,夜郎国灭,其历史逐渐掩埋于尘埃之中,留下太多秘密等待后人去探寻。而“夜郎自大”这句成语的来源,就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彼时,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对汉武帝说,他在大夏(今阿富汗一带)曾看到巴蜀出产的布帛,当地人说是从身毒国(今印度)买来。

汉武帝令人去西南寻找通过身毒国的道路。汉使到达滇国,滇王问“汉朝和我国相比,孰大?”汉使到达夜郎时,夜郎国王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此问被司马迁记录到《史记》当中,夜郎背负“自大”之名两千多年。

B 端详西南青铜重器 感受两千年前人类文明

此次《王的盛宴》展览中,最出彩的除了“夜郎文化”,还有来自其他博物馆的馆藏,包括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青铜鸟形尊、虎钮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铜鼓、铜桶,贵州省博物馆馆藏饰虎铜釜,云南省博物馆馆藏贮贝器,四川博物院馆藏饕餮纹铜罍,金沙遗址博物馆馆藏金蛙形器,三星堆博物馆馆藏铜人面具都在此次展览中登场。其中,尤以五件西南青铜重器值得一看。

端详一件件古老的展品,恍若沿着《史记》的记载,进入了一个融合历史、传说、自然的奇妙微观世界。从四川三星堆、云南李家山、重庆涪陵小田溪等遗址被发现以来,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独特面貌逐渐展现。

在三星堆博物馆藏中,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是杰出代表。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战国以前,除《尚书·牧誓》外,几乎难以见到有关蜀国的记载。而到战国时期,其史迹见诸西汉武帝时成书的《史记》,随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古蜀国的历史谜团才慢慢解开面纱。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由铜头像和金面罩两部分组成。据介绍,当年,三星堆出土了相当多数量的青铜人头像,戴金面罩的仅有四件。铜头像面容消瘦、粗眉、立眼、直鼻、阔口,戴金面罩上沿至眉梢,人像整体造型较夸张,神情威严凝重。

根据年代对照,古蜀国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00年,彼时在我国范围内可对照中原文化的龙山文化至夏代早期,世界范围内则对照印度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邦和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到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三星堆文化时期,对照古代埃及新王国建立。

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500年,金沙十二桥文化时期,对照古希腊斯巴达国家形成,波斯帝国建立,罗马共和国成立。在馆内,一张古蜀文化与其他文化年代对照表,横向纵向连通世界文化,让人豁然开朗,惊赞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此外,四川博物院馆藏饕餮纹铜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俎豆夹组合、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猎场面铜贮贝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翔鹭纹铜鼓等,也都是当地馆藏的重要藏品。

西南市民口中常说“巴蜀巴蜀”,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巴”是可以与“蜀”并称的一个古国。观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品时,展品说明介绍,在巴国极盛时期,疆域辽阔,“东至鱼腹(今奉节),西至僰道(今宜宾),北接汉中,南及黔涪(今乌江流域、赤水河流域)”。随着“涪水之滨,巴王之陵”涪陵小田溪巴人高等级墓葬的发掘,巴人创造的历史清晰起来。

俎豆夹组合为观者展现一幅古代饭桌画卷。俎,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可以理解,就是今天的案板。在古代,俎既可以作为切肉、盛肉的案子,也可以作为放置祭品的器具,常和豆、鼎等组合起来使用。据介绍,俎豆夹组合出土地于涪陵小田溪墓地,为1俎、8豆、2夹的组合。8件豆大小、形制基本相同,2件夹分置于两件豆内,组合成一套祭祀、宴享器物组合,体现了巴人上层社会的餐饮习俗和祭祀礼仪。

C 以《史记》为脉络 见证华夏文明发展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所载的几大古国,基本与今天西南省级行政区划叠合。如今大家所说的大西南,包括川、渝、滇、黔、桂五省(市、区)以及西藏部分地区,大部分为史书所记载的“南蛮”“西南夷”之地。

据西南博物馆联盟秘书长雷学刚介绍,展览以《史记》及相关史书记载为线索,选取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文献与文物互证的方法,对西南地区出土的商周至秦汉时期礼乐、饮食等生活青铜器具进行全方位展示,讲述各具特色又兼收并蓄的夜郎文化、巴蜀文化、滇文化、瓯骆文化,彰显西南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展现西南地区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进程。

此次展览共展出以西南地区商周秦汉时期青铜器为主的文物共21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81件(套),二级文物55件(套),三级文物40件(套),在贵州省博物馆的展览时间将一直持续到2019年5月。

据悉,2010年,本着“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谋发展”的宗旨,重庆、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和西藏的25家博物馆携手成立了西南博物馆联盟,自联盟成立后,各家博物馆一致同意筹划举办一个能反映区域文化特色的展览。当下,这个集结西南博物馆联盟典藏重器的艺术盛宴正呈现在市民游客眼前,它见证了华夏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文化历程。

贵州省博物馆馆长陈顺祥表示,贵州省博物馆是《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全国巡回展览第二站。希望通过展览,掀起西南地区观赏青铜器的热潮。

“贵州博物馆会接好巡回展览接力棒,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观众通过观赏文物、聆听讲解来回顾历史,领略西南地区灿若星火的青铜文明,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陈顺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