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书法作品拍卖 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书法作品欣赏艺术收藏
1 /12章太炎隶书千字文。单凭自己书法就可在书坛自立一派,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人,就是章太炎。沙孟海说,章太炎并非职业书人,其书法却是自成一格,不入流派自成流派,风格高淳朴茂、结体端庄古拙、笔法雄健精熟。
最享盛名的太炎篆书则被沙称为“古文字学别派”,以区别于古文字学旧派(又称经小学派,代表人物钱坫、洪亮吉、孙星衍)、古文字学新派(又称古器物派,代表人物吴大潋、罗振玉)以及书家派(代表人物王澍、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吴俊卿)。
章太炎(1869-1936)原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姚人。当地有佛教名寺径山禅寺,特产的径山茶号称佛茶,冲淡平和,枯静天然,据说日本茶道源出此茶。 被胡适誉为“古文学很光荣的结局”、“清代学术史的压阵大将”的章太炎,是近代中国少数几个堪居“国学大师”之位而并不惭愧的人物主一。
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基本定位,就是以乾嘉汉学根基而容纳西学新法,融会新知,虽以清代朴学的承传人和发扬者自我期许,又能突破清学藩篱,自立面目。其文思学理博大精深,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过深刻影响,自立宗派,卓然大家———和他的书法在书坛,感觉何其相似?(文字:秦春)
2 /12章太炎隶书千字文。太炎古文字学功夫精湛,因此,与一般书家比较,太炎的篆字一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依据,点画的增减,偏旁的去留,都非常讲究,绝不苟着笔墨,写小篆时又绝不夹入古文、籀文。“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太炎篆书的古趣浑厚,稚拙苍雄,自有一般书家所不能及的深刻理由,因其所关在“学”也。
太炎篆书长卷,往往看上去节奏感分外鲜明,甚至是明快,大体每一线条的墨色都有程度不等的“润———枯———润”的变化。
贬之者或以为有失稳重,略显滑易。笔者倒是偏爱这一“别派”的灵动,以为是太炎先生根性里面的激烈人世所致。尤其太炎对于古文字学的精通与亲切,使得笔下生风,常不知不觉中“眉飞色舞”起来,非常妩媚。
可以为笔者此论断作证的是,太炎素不信新出土的古器物(为此太炎晚年没少得罪当时当行的史学家们),更不可能有意揣摩,然而他的篆书运笔结体,与长沙、江陵等地出土的楚墨书竹简、寿县等地出土的楚铜器刻款,却多所暗合,这其中缘由,便是“功夫在字外”,学问功力扎实稳健,落笔“笔法自然近古”。(文字:秦春)
3 /12章太炎手书的《诗经·国风·七月》六条屏之一。太炎行书同样名重当时,骨力苍劲,笔笔入纸,字体喜作狭长形,古意盎然,劲秀可喜。尤其在结字上,谐调均严,中宫收紧而不觉闷塞,圆转流走又能精神内蓄,下笔藏锋,收笔回锋,“藏头护尾,力在其中”。
太炎为人作书,落款从来不写“仁兄”或“先生”,只写“某某属”(或“某某嘱书”),也算国学大师、民国元老自我矜贵的一段好处。 太炎晚年在苏州举办章氏国学讲习会时的受业弟子姚奠中,曾经回忆太炎对其的书法教诲说:“学篆要写《汉碑头》,学隶要写《石门颂》,学魏要写《郑文公》。
字要能放得开,也要能收得住。”太炎还让姚参考《天发神谶碑》和《魏三体石经》,然后融会诸家,才能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也是太炎一生为人师表的一节佳话。(文字:秦春)
4 /12章太炎隶书千字文。
5 /12章太炎 行书对联 释文: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6 /12章太炎 中堂隶书 《大般涅盘经》节选,释文:冥化无朕。妙契无言。任之冲境。则理不虚运。是以此经开诚言为教本。广众喻以会义。建护法以涉初。睹秘藏以穷原。畅千载之固滞。散灵鹫之余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