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的东书房被封 于建嵘开办“东书房大食堂”:不是餐厅 不做生意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却反其道而行之。
12日中午12时,于建嵘捐资设立的“北京东书房大食堂”正式开堂了。“即日起,每日11时30分至13时30分及17时30分至19时,无论任何人都可前来享用秘制辣酱及拌面、粥、馒头、咸菜。不准付费和捐款。”于建嵘在微博上发出通知。
“北京东书房大食堂”位于北京市宋庄镇小堡艺术东区徐宋路以北世纪图腾大院。记者到达时,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挂牌匾。“东书房大食堂”几个墨黑大字在一片葱绿中格外古香古色。落款人为“杨帆”,香港文汇报驻北京新闻中心主编。
12日中午12时,在阵阵鞭炮声中,“东书房大食堂”正式开堂。
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小璐 摄
据现场志愿者、宋庄画家王兴杰介绍,这事正式开始忙活的时间不长,但“于老师筹备这事有一段时间了。”在他的印象中,于建嵘有三大突出特点。
“于老师很忙,他要画画、出书、做公益,救助被拐卖儿童,还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远道而来求助。”此外,“虽然每天被各种事情缠绕,但他每天都是乐呵呵的,特别开朗乐观,从没见他愁过。”最后一点,也是最令王兴杰佩服的一点,“特别有才,不管什么领域的事情都知道,他明白太多事儿了。”
据说两人相识的过程特别有戏剧性。“宋庄这边住的艺术家太多了,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更不知道于建嵘是谁。”王兴杰告诉记者,最早两人住得特别近,但是并不认识,直到有一次于建嵘来自己家院子查电表,不小心把他的画箱踩坏了,两人这才算说上话。
“后来他来我家看了我的画,知道我生活比较困难后总帮助我,给我买油画材料,买米面粮油。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大名人。他很随意,一点架子没有,特别爱帮助别人,人特别好。”虽然已经来京8年,王兴杰说起话来依然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
“他也是贫困家庭走出来的,知道苦滋味。大前年我去他家,发现他在院子里画画,零下十几度都没暖气,还特别淡定。我让他回屋暖和暖和,他说自己在外流浪八年,苦受得多了,这算什么。”王兴杰回忆。
其实不只是王兴杰,许多宋庄的画家们都接受过于建嵘的帮助。画家吕光刚介绍,宋庄有些画家虽然画得很好,但有时也苦于卖不出去,而像自己这样清华美院科班出身的画家大概只占到十分之一,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自2001年在宋庄落户后,于老师看到了很多心酸的事,有时他就会借口买我们一张小画,给我们一些间接帮助。他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给艺术家谋福利,给我们备了最后一条退路。”
“其实像这种免费供应伙食的流水席,他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之前办过的流水席,最多的一次有八十多人来吃。他家的大门随时敞开,谁去了坐下就吃。不问名,不收画,捐东西也不行,吃完就走。”在宋庄已经待了八年的吕光刚说,俨然在说一位相交甚久的亲切老友。
大概也正是如此,于建嵘“东书房大食堂”消息一出,最先跑来“捧场”的就是平素与他往来较多、受过他帮助的画家们。画家们看着于建嵘进进出出地忙活,自己又不被允许搭手帮忙,只能站在一旁干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