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淮河营 马连良谈跑龙套的那些学问
如果是一个从小就开始学京戏的演员,那可以说很少有没跑过龙套的。因为在京戏里除去一小部分的文戏、武戏、或是玩笑戏里没有龙套以外,其他的戏里可以说是出出离不开“龙套”。
“龙套”的名字不知始于何时,据我想可能由于他们总是穿件绣有团龙或条龙的行头在临上场以前,不管里面穿的是棉,是单,只要把这件行头向身上一套,不换鞋,也不抹彩(化装),如上一顶“小板巾”,拿起在这出戏里所应用的标旗(京戏术语叫标子)或是开门刀、马鞭等等就能上台,因此把他叫“龙套”。
属于龙套的话儿有:车夫、轿夫、船夫、衙役(青袍)、太监、御林军、家丁等。有时候人不够用,也要扮演百姓和伞夫。龙套在南方叫“文堂”,在东北叫“跑大兵”,在西北叫“小板儿”,还有的叫“打旗儿的”。这些称呼都是根据他们的服装、用具和台上常扮演的角色行动所起的。
一般人认为龙套在戏里没有唱,没有念,又没有动作表演,是最省事、最简单的角色,因此不大重视。其实龙套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么容易,十出戏里起码有七八出离不开他们。乍看上去龙套也不过是出来,进去;有时候站一排,有时候站两边,哪知道正是在这些地方才包含着很大的分别变化。
而且龙套在必要的时候也有唱、也有念,也有动作表情。龙套要以先上场的两个人为最重要(京剧术语管他们叫“头二家儿”),所有舞台龙套走的式子都要看头二家怎么走,后面的才跟着怎么变。
不管是代表千军万马或家丁随从,都必须记住什么戏,在哪一场该怎么上,怎么下;什么时候带马,抬轿。带马就不能忘了拿马鞭和拿什么颜色的马鞭。如果给花脸带马,拿一根粉的或绿的的就不对。
反过来说,要是给旦角拿一根黑马鞭那也不行。抬轿就不能忘了给坐轿的掀轿帘,放轿帘。现在台上不用检场的,龙套还得记住什么时候搬椅子,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哪一场该拾枪,哪一场要扛刀,什么锣鼓,应该走什么速度的步伐等等,都是有一定规矩的。
在台上所走的式子都叫什么名字也需要知道,像: “站门”、“一条边”、‘扎犄角“(又叫“斜一字”)、“骨牌对”、“二龙出水”、“倒脱靴”、“鸥儿头”、“龙摆尾”、“十字靠”、“斜胡同”、“一翻两翻”、“钻烟筒“、“正领”、“反领”、‘‘挖门’等。
观众在台下只看着走的整认为没什么了不起,其实这些也都得仔细排练才行。就连这样排练,碰上场子乱、人头儿多的戏,一不留神还会出错呢!
再说到发兵行军和皇帝起驾的时候,要唱各种曲牌。常用的有:
[泣额回]、[醉太平]、[五马江儿水]、[朝天子]、[普天乐]、[朱奴儿]、[一江风]、[六么令]、[粉孩儿]、[出队子]等。龙套虽然念白不多,可是不答话则已,一答话多半是起着节骨眼儿作用。例如:
《碰碑》里老生唱完“眼见得我这老残生就难以还朝,我的儿啊!”后,如果老军(龙套扮)不答“饿啊!”“冷啊!”“雁来了!”这几句话,老生就不好唱下面的“饥饿了……”“身寒冷……”“宝雕弓……“几句词了。还有喊堂威与喝道,要合调门儿,例如:《南阳关》里老生在没上场之前,龙套先在幕里搭架子喝道 (在幕后说话),老生上来打[引子]‘“威风飘荡”龙套要喊,喊完老生接唱“统雄师,镇守南阳。
“[引子]打完由乐队起吹打,这时候龙套还要减。
这几次喊的调门儿都要配合[引子]的声调。老生转身入座之前两边微微一看,这时龙套也稍微躬身低头,表示不敢正视而又很有礼貌、很尊敬的样子。这样,听着、看着才有“虎帐森严,军容壮大”的感觉。
再有《朱痕记》里旦角低头战抖着进席棚答话的时候,龙套也喊,可是这个喊的调门儿就要配合得非常低沉。如果把这两出戏里喊堂威的声调换一下,听起来一定感觉与当时剧情非常不协调、不舒服。喝道是文官武将出门行军时用来显示军威和哄赶闲人让路的。
因此也很重要,并且也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喊出不同高低的调门儿来。例如:“一锤锣“上的龙套,在幕里面喝道的调门儿就低。“长锤”上的就稍微高一点儿,“急急风”上的就又高一点儿。
另外在这里头还要分文官和武官。一般地说,同是“一锤锣”打上,可是给武官喝道的调门儿总要比文官高。再有就是武戏里两军对阵的时候,两边主将各传 “众将官!押住阵角!“的命令以后,龙套要高举标旗,或是拿起应用器喊喝“杀呀”来助长军威,等主将得了胜要高举标旗做勇猛追赶的样子跑下去。
遇到败阵收兵逃走的时候可就不同了,龙套必须弯着腰,低着头,垂手拿住标旗的当中间,作曳甲弃戈仓惶逃走的样子跑着下去。以上我所说的这些:有唱,有念,也有非常生动的动作表现,怎么能说龙套是最省事的角色呢?现在有一些演员扮龙套的时候不大注意这些地方的动作和表演,并且有的在应该唱牌子的地方也不唱了。
我觉得这样不大好,这些好的表演手法还是有保留的必要,因为,我感觉这些都是有助剧情,帮助创造戏剧气氛的。
学生们一开始学戏总是先跑龙套,青年演员遇上人头儿派不过来的时候也常扮龙套。这是很有好处的,既能熟悉戏,又能增长舞台阅历。这个特别优待的观摩位子,是花钱打票都找不着的;站在比台下第一排还近的地方拿蹭儿,得听、得瞧,是多么好的学习机会!
在我幼年学戏的时候,要想看几位老先生的拿手好戏,惟一的办法就是请求老师和先生在有我们参加演出堂会的日子,派我来一个龙套跑跑。每一次跑龙套我都能学到不少东西,所以那时候我是很喜欢扮龙套,或是属于龙套应扮的一些零碎活儿。说实话我还真没少跑了龙套,因此也就多学了一些先生们在教戏时说不到的最宝贵的表演动作。
从前有位专门跑龙套的老先生,他扮龙套在台上站着的时候,不管是什么戏,他总是随时注意台上所有角色的唱、念和动作表演。一到后台就用笔记在小本子上,回家自己再慢慢整理。如果没有他跑龙套的时候,他也是站在上、下场门地方看着随时往小本儿上记。
渐渐地他竞能背诵很多戏的总讲(老戏班管整出剧本叫总讲),甚至于后来有很多演员遇上有不会的戏,和没有的剧本,都找他去要,请他给说了。由于他看的多,见的广,自己又肯用心,抄录了很多少见的剧本,他姓连,因此大家都叫他“百本连老先生”。别看他是跑龙套的,提起来可没有人不尊敬他哩!
今天跑龙套可与过去跑龙套大不相同了,他们跟其他角色一样穿彩裤,穿靴子,化装,勒头,戴包头网子,受到同样的重视,再没人轻视这个角色了。因此扮龙套的演员也应该认真地让龙套在每出戏里起到应有的作用,配合完成戏里每个阶段的创造任务。
同时还大可以利用这个观摩机会,充分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为演戏打好基础。不必为自己学非所用、无从发挥增加忧虑,因为今天已然没有专业龙套了。只要你肯钻研,肯用心,新社会决不会埋没好人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