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素描作品赏析
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对于中国的美术教育,包括素描教学的发展比较了解。
1949年我入学时,中央美术学院(当时称北京艺专)由徐悲鸿先生任院长。当时的素描就是徐悲鸿从西方引进的,并经过其加入中国文化的理解,经过转化后,再来教学生。徐先生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对素描的见解,比如“宁方勿圆”“宁脏勿洁”等等。这涉及艺术的格调问题,即在造型上,若为方形,格调就高,品位也高;若为圆形,则品位就低,就俗气了。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本科阶段的素描学习中,我的老师也是这样教我的。当时素描创作的方法是“分面法”,即无论对于人还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都要用一个一个的面塑造出来,这样层次分明,形就具体、生动了。这是徐悲鸿时期造型艺术的重要方法,也是我第一阶段的素描教育。
后来我上了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的油画训练班,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解构。这是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马克西莫夫解释说,“解构”就像盖房子,需要打地基、置梁柱,然后再添砖加瓦,它是一个物体的基本构造。但我对“解构”这种语言具体到画面上何为好、何为不好,还是不清楚。
后来他给我改画,我记得是改一张男人体,他这里改改、那里画画,把原先我用分面法画出来的东西都连起来了,包括骨骼、肌肉等都连起来、具体化了,这样画面一下子出现了很大变化。
我本科时期学了很长时间素描,自觉画得还不错,也挺生动,但有两个问题:一是画面比较散。虽然有时候也结实,但那种结实像石头,而不像人体骨骼、肌肉的结实。当马克西莫夫将这些面连起来的时侯,我惊讶地发现“散”的问题解决了。
另一个问题是,我以前画素描,常常拿一根棍来测量对象的水平线、垂直线,看这条线是如何倾斜的,进而确定构图。所以我的画有时候看起来挺准,有时候就不行。比如画一幅人的头像,眼睛、鼻子时高时低,无法准确。
但用“解构”的方法就可以非常准确地确定人体器官的各个位置,因为它是从解剖的角度去研究人和中线,根据人体的中线、对称性,以及可动和不可动关节等,准确地画出器官的不同位置。通过“解构”来研究对象,我的素描画就准了。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来自西方,都是经老师转手过来的。油画进入中国不过100年,有真正的美术教育也不到100年,而即使到今天我们也没有特别弄清楚素描是怎么回事,所以不要以为素描就这么简单。我从1949年入学到1957年毕业的时候,才基本上懂了素描的要求是什么。
但“解构”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我在油画班并没有领悟透彻,毕业后我的画还是老样子,看上去似乎也很好,但每张都有或大或小的问题。我毕业后在版画系教了5年素描,一边教学一边继续画,这才慢慢地把“解构”问题解决了。这是我素描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我出国看到了很多经典的油画原作。第一次到德国,第二次到美国,看到他们博物馆内从古典到现代的各种油画作品后,我深感自己的油画水平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从画面的丰厚性、层次感上,还是造型、色彩上,我的画都远远不及。什么原因呢?我研究了很久,就是体积感不够强。
“体积感”这个词,说起来大家都懂,但自己做得好不好、到位不到位,却不甚清楚,因为没有看过更好的画。所以我在国外转了一圈后,才发现我的体积感不够。比如人头,我只能做到一半,边线转不过去,都切掉了,这样它的美感就出不来。
当时我在美国做了一个实验,一个画廊老板给了我一张很大的照片,要我画一张头像,我将“古典法”和“分面法”都融合在这张画中,将体积做得更彻底一点,效果便一下子发生了重大改变。回国后我将这种方法运用在日常创作中,周围的老师、同学都觉得我的画变了,但具体怎么变的都琢磨不清,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后来我画了《塔吉克新娘》等一系列作品。这是我素描创作的第三个阶段。
我由不太全面的理解到比较全面的理解素描,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由理解了、基本做出来了,再到在油画里实现,又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已年过半百,才勉强解决了这些基础问题。我的素描三个阶段,实际上也是整个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
靳尚谊,我国当代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1934年12月生于河南焦作。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并继续攻读研究生,1955年入前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
现 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主持过中央美院第一画室及油画进修班的教学工作,其艺术实践和主张,在8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了我国一大批油画家向古典主义吸收营养的热潮。
靳尚谊油画作品《北国风光》为革命博物馆收藏;《青春》、《雕塑家》、《思》在“油画研究会3届展”上展出,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探索》在“北京市油画展”上展出,获优秀作品二等奖;《小提琴家》在香港“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上为新加坡收藏家购藏;《画家黄永玉》在《光明日报》举办的专题性美展上展出,获优秀作品奖,为私人收藏;《回忆》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美展上展出,为美国私人收藏;《自然的歌》、《塔吉克新娘》,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瞿秋白》参加第6届全国美展,获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创作《孙中山》获86年全国最佳邮票设计第一名,由邮电部收藏。
出版有《靳尚谊油画选集》(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靳尚谊肖像作品选》(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靳尚谊人体肖像》,论文《素描练习的步骤与方法》发表于《美术研究》1979年第2期。
靳尚谊的绘画创作是以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画为起点的,他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近20年时间内,创作了大量的历史题材画,如《登上慕士塔格峰》、《十二月会议》、《长征》等作品,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画家的艺术才能,并使人们逐渐熟悉了靳尚谊。
但这些历史画创作实践对靳尚谊而言,只是他后来走向肖像画创作的重要一环。在历史画创作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显示个性活力的人物本身,这使得他对历史的思考自然地转向对人生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
他越来越倾向于用简练的构图、尽可能少的人物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这种自然发展的意识逐渐清晰,并最终以肖像画作为他自己的主要创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