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芳的女人 孙传芳的子女与施剑翘
导语:古人常说,冤冤相报何时了?自从孙传芳虐杀施从滨开始,孙施两家就结下了不解之仇!孙传芳被施剑翘暗杀后,孙传芳的子女与施剑翘关系怎么样呢?有没有继续相互攻击呢?一边是为父报仇的仇家,一边是忙于分家产的妻妾!看到这一幕笔者感觉好像故意给孙传芳开了个玩笑!据悉,在孙传芳下葬的那天,其妻妾及后人因财产分配不公,还曾大打出手,闹声震天,上演了一出全武行的闹剧。
孙传芳的子女与施剑翘
孙传芳后人
孙传芳的后人,多有住在天津的。据文史研究者何德骞先生介绍,孙传芳共有四子三女。长子孙家震,山东齐鲁大学毕业,曾任天津市化工局染化三厂工程师,娶天津八大家"振德黄"之女;次子孙家钧,北京大学毕业,定居澳大利亚,娶著名历史学家陈垣的侄女陈雪晶;三子孙家裕,曾任南京市政协委员,夫人是南皮张氏之 女;四子孙家勤,曾任巴西国立大学副校长。
长女孙家敏,嫁陈光远第八子陈铁荫;次女孙家俊,嫁军阀吴俊升之侄吴铁珊;三女孙家慧,毕业于美国大学,并在国外结婚。
北京海淀西山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兜率寺,元时扩建名昭孝寺,清雍正十三年(1730年)重建更名十方普觉寺至今。因元朝至治元年(1321年)曾铸巨型铜卧佛于寺内,所以俗名卧佛寺。
在卧佛寺东侧,紧傍寺庙红墙有一座别有洞天的建筑,它就是民国时期"五省联帅"孙传芳的墓地。
孙传芳,山东历城人,生于1885年,自幼丧父靠母亲精心抚育而成人,后因家境实在难以维持,把姐姐嫁给了山东王姓督军做姨太太,使孙传芳得以和王姓子弟一起读书,因天资聪明,又靠王姓督军的势力,保他进了清政府主办的保定军校。保定军校毕业后又到日本东京士官学校深造,回国后正赶上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孙传芳看准时机投靠了称雄一方的"儒帅"吴佩孚,几年时间官做到江南"五省联帅",人称"笑面虎"。
谁知好景不长,北伐战争成功后孙传芳失去了南方五省的地盘,一夜间便成了丧家之犬,曾一度投靠到东北军张作霖的帐下,张作霖看在往日情分上还待若上宾,当1928年张作霖于沈阳皇姑屯被炸死以后,张学良执掌东北大权,再没了孙传芳的容身之地,只好到天津当起了寓公。
孙传芳到天津做起寓公以后,自知自己当年杀人如麻罪孽深重便做起了居士,也就是不曾受戒的僧人,终日参禅礼佛,每周三、周六下午还要到居士林和众居士一起诵经说法。
孙传芳做起居士的消息也引起了一个弱女子的注意,她就是与孙传芳有杀父之仇的施剑翘。施剑翘原名施谷兰,本是"辛亥革命滦州起义"首领施从云之女,施从云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杀,施剑翘便被叔父施从滨收养。在孙传芳任"五省联帅"的1925年,在争夺安徽的一战中俘获了施从滨,在待若上宾时却被孙传芳暗中杀害了,并把施从滨的首级悬挂在蚌埠车站,暴尸三日,这奇耻大辱深深地印在施剑翘的脑海中,并从此走上了复仇之路。
以施剑翘当时的条件,唯一可行的复仇路是找一个乘龙快婿,此时她看中了施从滨当年的一名侍卫长,谁知此人乃酒色之徒,婚前信誓旦旦,待婚后有了两个儿子以后再不提杀孙传芳一个字,施剑翘在绝望中毅然与其分手,只身走上复仇之路。
施剑翘鬼使神差似的来到了天津,访得孙传芳也正好隐居天津,并做起了居士,真乃踏破铁鞋无觅处,心喜万分。为了接近孙传芳,施剑翘也居然做起了居士,逢周三、周六必到居士林礼佛,经过两个月的细心观察,弄清了孙传芳来往的路线后,终于在1935年11月13日下午3点半,缓步走到孙传芳身后,拔出手枪对准孙传芳的耳后扣动了扳机,连开三枪,使孙传芳立刻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
施剑翘血溅佛堂以后立刻声明并自首,言明杀孙传芳乃替父报仇,此日期正好是其父被害的十周年纪念日。
孙传芳死后因为生前早已在海淀西山卧佛寺置办好了墓地,不久便魂归西山。孙传芳的墓地坐北朝南,鸟瞰似宝瓶形状,墓地分为三部分,东边为坟冢,西边为祠堂,北面为松园。正门是一座坐北朝南带吻兽歇山式的门楼,中间是两扇朱漆大门,门楼横额是"寿安永奠",门上楹联为"往事等浮云再休谭岱麓松榆遑问江东壁垒","敛神皈净土且收起武子家法来听释氏梵音"。
阴宅墓区宽3米、长30米的砖浸神道直通孙传芳的墓冢,墓冢正中是石制墓塔,塔基为六边形须弥座,花岗岩制成,中间镶一拱形汉白玉龛,镌刻有"恪威上将军孙公讳传芳字馨远暨元配张夫人墓碑"。墓中间为孙传芳,东边为张夫人,西边为妾周夫人。
孙传芳死后并没有入土为安,据卧佛寺附近的乡亲们讲,在孙传芳下葬的那天,其妻妾及后人因财产分配不公,还曾大打出手,闹声震天,上演了一出全武行的闹剧。
孙传芳的子女与施剑翘
◎她为何经历十年而不改报仇初衷,又为何在结婚后带着两个儿子不辞而别与丈夫"绝交"?
◎解放后,为了在部队的儿子不受误解,她致信毛泽东有什么结果?
◎在弥留之际,这个奇女子对家人说的最后遗言是什么?
裹小脚的她十三岁就当家
施剑翘的大儿媳妇张冰在丈夫去世后,从北大荒回到了故乡苏州,现居住在苏州一个老旧的居民小区,近日,她提及了施剑翘与苏州的关系:"苏州有两个地方与施剑翘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是南显子巷的惠荫园;一个是苏州城西的灵岩山。一个是成就了施剑翘倾心公益办学的事业,一个则是她皈依佛门以及最终的归宿之处。 "
漫步在姑苏城中临顿路上,东拐进入南显子巷,就能看到第一初级中学内有座小型园林,名为"惠荫园",曾先后作为市第十五中学和市第一初级中学校所。现在园内奇石仍在,显露出历史的沧桑。但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当年为父报仇一怒刺杀大军阀孙传芳的奇女子施剑翘曾在这里办学8年。
"施剑翘对自己一向很简朴,平时吃素,穿着就是简单的粗布旗袍,这可能与其早当家懂事有关吧。"张冰说,施剑翘1905年在山东出生,其父施从滨已任山东军务帮办兼奉系第二军军长。施剑翘打小就受父亲宠爱,深居闺阁,还缠过小脚,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在家中有私塾老师教授学问,对古文诗也很感兴趣。眼看着母亲身体不好,家里还有好几个孩子,作为长女,施剑翘在十三岁时就早早地当家管事了。
今年已75岁的施羽尧回忆,外祖父施从滨为安徽桐城人,兄弟四人,早年生活困难。有一年大年三十,兄弟四人围着个猪头过年,要账的人上门,把猪头取走,他们只能空对着一锅汤。在这种情况下,施从滨最终带着弟弟们出来闯荡。
1925年秋,孙传芳与奉系军阀为争夺安徽、江苏展开大战。奉系军阀张宗昌要施从滨南下对抗孙传芳,后在安徽固镇,施从滨被三面围住,最终被俘。
施从滨从固镇被带到蚌埠车站孙传芳的指挥部,虽然有周围人求情不要杀俘虏,但孙传芳执意要杀施从滨,不仅将施从滨斩首示众,首级悬挂蚌埠车站,而且暴尸三天三夜,不准施家收尸。
孙传芳的行为引起当地红十字会强烈不满,是红十字会出面将施尸草草收殓的。后来是施剑翘的三叔冒着生命危险,以同乡名义将施从滨尸首运回安徽桐城埋葬,然后赶到天津给嫂子和侄女报信。这个时候,施剑翘才确信,父亲已经被杀害了,当时就决意报仇。
为报仇她曾寄希望于堂兄
施羽尧说:"施剑翘其实并非是母亲的本名,原名其实为施谷兰,‘施剑翘’这个名字应该是她决意刺杀孙传芳后改的。外祖父去世10周年时,母亲想到家仇还没报,心里难过,一天夜晚她仰望天空,自己吟了一句诗,‘翘首望明月,拔剑问青天。’从此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施剑翘’,以此激励自己早日报杀父之仇。"
施羽尧还说,他和哥哥原来分别叫"二利"和"大利",母亲也全给改了过来,哥哥名叫"佥刃",他叫"羽尧",哥俩的名字组合起来就是"剑翘"。"母亲说她在世上没什么可留下的,就把名字留给儿子吧。"
"因为自己是个裹足女子,弟弟妹妹又都年幼,年迈的母亲身体有病,因此施剑翘先是把报仇的希望寄托在堂兄施中诚身上。"张冰说,施剑翘的这个堂兄幼年丧父,打小就跟着施从滨了,从军官学校毕业后,得到施从滨的扶助,升迁很快,于是他理所当然地在施从滨遗像前宣誓报仇。
为此,施剑翘和母亲还找到了施从滨的上级,也就是大军阀张宗昌,请求他给施中诚一个团长位子,以便报仇。但是施中诚在当上了烟台警备司令后,就再也没有提及报仇的事情。
失望之余,施剑翘就写了封长信给这位堂兄,表明断绝来往之意,从此多年没有联系。直到中日战争胜利后,她才与这位堂兄有所联系,主要是劝说这位国民党74军中将军长不要与解放军为敌。
嫁了军官丈夫还是为报仇
就在施剑翘一心报仇遭遇失望的时候,又有一位军官出现了。"他就是施剑翘的丈夫施靖公,也是施中诚的军校同学,山西太原人,任山西军阀阎锡山部的谍报股长。他官职不大,当时是到济南出差的,借住在施剑翘家中,结果就看上了这位千金大小姐。"张冰说。此时的施剑翘已经23岁了,因为她一直倾心为父报仇,终身大事被耽搁了下来。
张冰告诉记者,"1928年,施剑翘与施靖公结婚了,而前提是施靖公要帮着报仇,为此两人还曾在施从滨遗像前立过誓。"结过婚后,施剑翘随夫回了太原,并生育了两个儿子。没想到,施剑翘再与他商议同报父仇时,他已经不那么积极了。
1935年,施靖公被提升为旅长,而报仇之事却一拖再拖。施剑翘在最后一次要求施靖公为父报仇遭到拒绝后,便与他一刀两断,"于是带着两个儿子不辞而别,直接回娘家了,当时两个儿子一个是七岁,一个是两岁。"
也就是从这一年,施谷兰改名为施剑翘,并且给两个儿子也改了名。张冰说,"在施剑翘携子出走后,施靖公也曾主动与其接触,但都被她毅然回绝了。施剑翘行刺孙传芳成功并入狱后,施靖公亲自赶到牢里探望,但仍被施剑翘拒绝了。
解放后,施靖公成了俘虏,被集中学习,写过很多信给施剑翘,意思是想在学习期满后,与其团聚。直到他生病,组织上希望施剑翘能去一趟看看,但施剑翘坚决不去。施靖公去世后,相关遗物被邮寄到施剑翘处,她都原封不动地退回去了。可能在她心中,从她离去的那一刻起,她与这个人就再也没有一点关系了。"
行刺孙传芳的枪究竟是哪儿来的
见别人无法帮自己报仇,施剑翘只能放开裹着的双足,自己习练枪法,她要自己出马了。1935年11月13日下午2时,孙传芳去天津佛教居士林进香,被等候在此的施剑翘碰个正着。仇人见面,施剑翘怒火中烧,用勃朗宁手枪连发三枪将孙传芳打死,然后自首并散发《告国人书》。消息传出,震惊全国。
"其实施剑翘的母亲一直都不主张女儿这样冒险行刺的,施剑翘的弟弟也一直想亲手报仇,而这更加促使施剑翘亲自挥枪行刺。"张冰说,施剑翘从太原回来后,她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的小弟施中杰也毕业回国了。他随身带回一把日本军刀,说要血刃仇人孙传芳。看到弟弟的表现,施剑翘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她也心忧弟弟万一不能杀死孙传芳,反而会因此遭遇危险,毁了前程。最终,施剑翘还是选择了自己亲自动手。
当时,社会上存在一些猜测:施剑翘哪来的枪、她是怎么学会开枪的,等等。外界普遍觉得这么一个刺杀行动,不可能是她独自完成,肯定幕后有更深的背景,甚至还有人说她是受蒋介石当局的授意。
就此,施羽尧告诉记者,其实这些疑问,母亲在庭审时都曾一一解答过:行刺用的手枪是弟弟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朱其平买的,一直暂存于施家;因为从小就常拿父亲放在枕头下的枪玩,她很早就知道如何装子弹、如何射击等。
施剑翘自首入狱后,施家一直在设法营救,后来通过关系找到冯玉祥。冯玉祥与施剑翘的四叔施从云在清末同时发动滦州起义,曾有袍泽之谊,于是冯玉祥联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李烈钧、张继等中央委员联名上书国民政府,营救正在服刑的施剑翘。最终,施剑翘在狱中度过9个月又26天后,回到家中。
张冰说,施剑翘平时在家里从来不提及刺杀的事情,家里后来甚至都没有外祖父的照片,在她心里,这个轰动全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实就是个人报了一次普通家仇,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必要。
施从滨被杀
施从滨被孙部俘获时,已是须发皆白的七十高龄老人,着陆军上将服装,他还很自然地对孙军说:"你们辛苦了。"
当时由谢鸿勋派一营长把他送往蚌埠总司令部(谢还写一报告给孙传芳,井要求优待施从滨)。施见孙传芳时还行了军礼。孙在烟床上动也没动,便笑着说:"施老,你好,你不是来当安徽督办么?你马上去上任吧!"
于是孙就命人把施拖出去枪杀了。
事后孙部里许多军官,都对孙擅杀战俘表示不满。据孙自己对亲信说,他杀施是给邓如琢、陈调元等一个眼色看。内部将领都认为此次战争,是出人意料的顺利,很轻易就占领了上海、江苏、安徽,致使孙传芳得意忘形,儿戏般地枪杀了施从滨。
杨文恺著《孙传芳反奉联奉始末》对孙传芳杀施从滨的记载是这样的:
孙传芳命令卫队团长李宝章将施从滨押解到蚌埠,交军法处长陈锡璋审讯。施直认不讳,孙传芳决定立即斩决。时已午夜,幕僚杨文恺对孙说:
"我们打内战,对待俘虏,不宜杀戮,不如把施押送南京监禁。"
孙不听,拍着桌子对杨说:
"你我要是被他们俘虏,还不是被杀吗!"
杨又劝孙冷静考虑,不可操之过急。并言道:
"杀也可以,何必今夜,明天再问一次,杀也不迟。"
孙声色俱厉地说:
"是你当家,还是我当家呢?"
杨见孙主意已定,难以挽回,无语而退。孙即命令李宝章把施从滨由军法处押出来。施亦自知必死,他说:
"就在这里执行吧。"
李宝章终于把施押到车站南边的旷野,执行斩决,身首分在两处掩埋。
杨文恺的记载可以作为孙传芳杀施从滨的情节补充。
李藻麟著《我的北洋军旅生涯》记载,称施从滨被杀另有隐情:
当时传说,施被俘后,孙传芳立即电告吴佩孚,吴回电就地枪决,施遂被害。吴之杀施,缘于第二次直奉战争。当直奉两军正在山海关一带酣战不已时,冯玉祥突然倒戈,致使吴佩孚陷入首尾不能相顾的绝境。其实,直军在江苏尚有六个旅的兵力,吴佩孚把起死回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这部分兵力上。
他打算利用津浦路把六个旅迅速运至京津前线,同冯玉祥国民军决一雌雄,但唯一顾虑就是怕山东方面破坏铁路,阻挡直军北上。不料山东果然表示反对直军假道山东,一线希望终成泡影。
吴佩孚手无援兵,一筹莫展,最后不得不将大军弃置于山海关,只身乘船离津南下,致使直军全线崩溃,一败涂地。山东方面之所以坚决反吴,据说施从滨主张最力。因此,吴将施恨之入骨,遂有杀施之举。此说系奉方当时猜测谣传之辞,并无实在根据,姑且志之,尚有待知情者揭露事实真相。存之。
孙传芳杀害施从滨,过于狂妄,他万万没有想到,10年后,当他放下屠刀念经唱佛时,施家后人施谷兰改名施剑翘,为报父仇,也将他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