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的手下 到底真正的李建成是怎样的一个人?
还是老习惯,先说结论。李建成在李唐初期有不少军功,但是,李建成的军功除了早期和李世民相当(甚至比李世民略强)。从征讨薛举开始,两人的军功差距逐步拉大,到后期已经基本上天上地下。这些军功欢迎人们上史料理性讨论,不欢迎毫不客气的无视史料吹黑。
首先说前提,本文讨论的基础是各家史书(包括大唐创业起居注),虽然有分析,但是自认为客观,虽然有时候不写citation和reference,有时候甚至史料原文的引用都没有,直接化在描述性的语句下一带而过。
但是,都还算有史料支持。而且,这篇文字是兼谈《唐隐太子军功考》这篇网上流传还算广的介绍李建成军功的文章。我没看过pdf格式的原文,我谈论的,都是根据网上流传的版本(主要是李建成贴吧的版本)进行讨论和反驳,有些质疑也是针对这个网络版本。
网络版本难保没有差错,如果实际文章不是这样,甚至这个作者根本没写过这篇文字,是网上的伪作,而我又质疑了,提前向作者道歉。第三,改史问题,说史官隐没李建成军功这点没什么问题,司马光就提过。
但是史书编纂不是写小说。虽然很多地方有春秋笔法。但是现在人们抛开里面的倾向性描述,和多种史料的配合,能得出大致真实的客观记载。史料是讨论的基础。如果凡是跟想象不一样的地方,就说是李世民改了,这种讨论至少在这篇文字下对于我来说毫无意义。欢迎另外开话题讨论李世民改史问题。
第一部分,入主关中前后的军功问题
首先说河西之战。这场战争,不是李世民的第一战(李世民之前参加过雁门之围和后面随着李渊在山西围剿叛乱),是不是李建成的第一战不清楚。不过确实是李唐建国的第一战。看看《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记载:
帝曰:“西河绕山之路,当吾行道,不得留之。”六月甲申,乃命大郎(建成)、二郎(世民)取之。除程命赍三日之粮。时文武官人并未属置,军中以次第呼太子、秦王为大郎、二郎,临行,帝语二儿曰:“尔等少年,未之更事。
先以此郡,观尔所为,人具尔瞻,咸宜勉力。”大郎、二郎跪而对曰:“儿等早蒙弘训,禀教义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家国之事,忠孝在焉。故従严令,事须称旨。如或有违,请选军法。”帝曰:“尔曹能尔,吾复何忧。
”于时义师初会,未经讲阅。大郎等虑其不攻,以军法为言。三军闻者,人皆自肃,兵向西河。大郎、二郎在路,一同义士,等其甘苦,齐其休息。风尘警急,身即在前行。民间近道果菜已上,非买不食。义士有窃取者,即遣求主为还价,亦不诘所窃之人。
路左有长老或进蔬食壶浆者,……军人等同分,未尝独受。如有牛酒馈遗,案舆来者,劳而遣之曰:“自隋法也,吾不敢。”颇虑前人有限,遂为终日不食以谢之。于是将士见而感悦,人百其勇。至西河城下,大郎、二郎不甲,亲往喻之。
城外欲入城,人无问男女小大,并皆放入城内。既见义军宽容至此,咸思奔赴,唯有郡丞高德儒执迷不反。己丑,以兵临之,飞梯才进,众皆争上。郡司法书佐朱知瑾等従城上引兵而入,执德儒以送军门。……仍命斩焉。自外不戮一人,秋毫不犯。往还九日,西河遂定。师归,帝闻喜曰:“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是日即定入关之策。
很明显,这战用游戏的说法就是新手村的第一战。事实上李渊也是这个态度,“尔等少年,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观尔所为,”就是一次毕业考试,毕了业就可以造反,当然,李渊没有蠢到还不知道两个儿子独立带兵水平就贸然把打河西的任务全部交给两个儿子的地步上,又派温大有随军“参谋军事”。
看看两个儿子,在有个人当babysitter的情况下,面对这个实力较弱的郡表现到底如何。总的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表现还算不错。不过,真正想强调的是我加横线的那句:。
义士有窃取者,即遣求主为还价,亦不诘所窃之人。表明当时李渊招募的,或者说一直到打下大兴为止,李渊的队伍更多的是这种所谓“义士”,其实就是半流寇。这点对分析打关中很有用。再表明,李建成和李世民手腕还算灵活,懂得权宜之计。打下来的过程也是超级简单,内部一窝里反,boss一绑,就解决战斗。
总的来说,这场河西之战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别说李世民在,至少能分走一部分军功,就算都算给李建成,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后面这篇《唐隐太子军功考》讨论入主长安一战,主要集中在攻破长安上。但是没有提到前面的过程。我大致说一下:
太原起兵,李渊的主力是三万(这大部分应该是正规的野战军团,李渊开国的家底,是李渊的主力)。分成左右各三军。李建成负责左路三军,李世民负责右路三军。第一关是下雨加突厥入侵的流言,李建成李世民柴绍唐俭等(根据不同记载和墓志铭),劝李渊继续。
第二关是宋老生,在李渊的带领下,杀了宋老生夺取霍邑。之后军队路线大讨论,然后军队两分,李建成和刘文静去潼关以东阻隔屈突通,而李世民和李家三娘段伦等汇合,兵至渭水。这个阶段基本上李世民和李建成军功相当,大唐创业起居注也多次大郎二郎并称。就算退一步认为李建成功劳更高,但客观说,不论怎么拔高,至多能说李建成是略高而已。
我真正反驳的是下面一段,在《唐隐太子军功考》中,作者论述
“十月辛巳,帝(指唐高祖)至坝上,仍进营,停于大兴城春明门之西北,与陇西、敦煌二公诸军二十万会焉。……辛卯,命二公各将所统兵往援,京城东面、南面,陇西公(建成)主之,西面、北面,敦煌公(世民)主之。……十一日(月之误)丙辰昧爽,咸自通城。帝闻而驰往,欲止之而弗及。才至景风门,东面军头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守城之人分崩。……
据此,更可进一步的明了实录掩盖建成军功的方法,是将雷永吉改为雷绍,而且不书明属于建成东面军,致使雷绍和建成脱了节。本源既明,建成具有首克长安的军功,是绝对可信的事实。”
大致是说,李建成的人突破了大兴,而李世民掩盖李建成军功的方式就是——给雷永吉改名。我不知道这段是作者本身就是这么写的,还是网上以讹传讹。但是,我要吐槽,不吐不快。
我也贴一段大唐创业起居注原文:
于是诸军各于所部营分角,修攻战之具。云梯竞耸,楼争高,百道齐来,千里并进。绕京竹木,歼于斯矣。十一日丙辰,昧爽,咸自逼城。帝闻而驰往,欲止之而弗及。才至景风门东面,军头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守城之人分崩。
估计有人会说:你有病。同样的东西怎么贴了两遍。但是,仔细读读,就会发现区别。那就是标……点……符……号……问题。
“才至景风门东面,军头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还是“才至景风门,东面军头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
我不知道是不是台湾地区的断句和大陆不太一样,还是文章在网上流传的时候有偏差了,但是我查到的史书原文的版本是前者,如果有台湾朋友,希望帮忙查证一下是否有另一种,感激不尽。
现在假设两句效力一样,我们用逻辑的方式分析一下,哪句最有可能是真的,然后同时讨论李建成的军功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东面军头雷永吉?是指“东面军头”雷永吉,还是“东面的军头”雷永吉。如果是前者,首先,东面军头这个称呼就很奇怪。因为军头是中下军官的级别,东面却是长安宫城皇城的一面。(这里要说一下,不论是打大兴还是洛阳,围城围住的是宫城皇城,而不是整个的城。
很多人包括大唐双龙传等小说错误的理解是围住最外围的城)要知道,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负责两面。“京城东面、南面,陇西公(李建成)主之。西面、北面,敦煌公(李世民)主之。”。如果雷永吉能负责一面,那么就不会是军头,这么说就有点像郭德纲相声里的“五星上将詹姆斯下士”。不可能。资治通鉴也认为是军头而不是东面军头,“十一月丙辰,军头雷永吉先登”。
因此,比较符合逻辑的就是后一个理解。“东面的军头”雷永吉。我们根据后者“东面的军头”再分析一下。根据我贴的原文,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当时的情况是,李渊和军队约法三章,然后各自制造大型攻城器械(毕竟大兴城高且守备不差)。
估计李渊是想等着完成攻城器械之后围攻,主攻一点或两点。但是,因为我上面提到的李渊军队当时更多是流寇性质的人,因此,不听号令。开始自主攻击。李渊去了景风门(或景风门东面,但不论如何都是景风门附近)打算亲自压制不听号令的军队。如果原文是我的版本,那么雷永吉并无任何证据说明是李建成率领。如果是网上文章的版本。那么李渊去了景风门,然后雷永吉破城。
首先,我们要知道,长安城(或者大兴)的景风门就在东面(可以看维基上的城图)。如果是东面军头的断句,那么,东面的军头雷永吉破城的时候,李渊是在东面督战的(根据东面军头版本:帝闻而驰往,欲止之而弗及,才至景风门)。因此,破城的功劳要算到李建成身上还是李渊身上?
而且,不论哪个版本,我们注意到,李渊去东面(唯一区别是李渊到没到景风门)的原因是军队不听号令,自主攻击。(如果是我的版本的断句,李渊只能在宫城皇城东面,因为赶不及,最后跑到景风门东,而景风门是东门,东门东就是东侧外围,李渊如果在南面或者北面,需要经过景风门到对面,能跑到景风门或者景风门的南面北面,除非李渊路痴,否则不会到景风门还东的地方。
也就是说,破城的时候李渊一直在东面)那么,李建成率领的东面的部队不听号令,自主攻击,是说明李建成带兵能力更强还是更差?
总而言之,破大兴,不论怎么算,都应该是李渊的功劳,而不是李世民或者李建成。
再说下半部分:
因此,该文的证据并不充足。按着我查到的史书版本,雷永吉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李建成方向的人。就算按着作者理解的原文,破大兴的功劳,也是在李渊而不在李建成。不论哪种,都体现了李建成带兵出现问题(根据方位分析,我的那种最为确定)
那篇《唐隐太子军功考》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备突厥平稽胡的军功。当然,这篇文章本来就是讲功劳不讲过失的。对于史料功底深厚的专业学者,问题不大。但是作为咱们这些网上信息被动接受者,尤其是谈论李建成的军功问题,还是系统的看看李建成的全部军事行动。下面的原州接应事件是李建成在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独立(没有李世民或者其他主要人士)带兵。
旧唐书:时凉州人安兴贵杀贼帅李轨,以众来降,令建成往原州应接之。时甚暑,而驰猎无度,士卒不堪其劳,逃者过半。
很多李建成的支持者都异口同声的说这是李世民编造出来抹黑李建成的。事实上,如果看一些间接的证据,这件事背后的史实应该是真实的。首先,大家很容易看出来,这段记载有抹黑的地方,即驰猎无度云云。但是有抹黑,不等于事件是假的。
这里所谓的驰猎,应该更多的是行军途中的军事操练,即军事演习(这点是隋唐惯例,比如杨广打吐谷浑的时候,就以狩猎名义进行军事演习)。安氏兄弟在卖了老大李轨(凉州,关中后院)后,李渊派出太子建成去原州接应。
但这次接应出了些问题,按史书的说法就是李建成驰猎过度,当时正值五月,士卒不堪劳顿逃亡过半。即在军事训练中出现问题,让手下大量逃亡。在结合前面打长安的东面骚乱问题,能基本说明李建成当时有统率力不够的问题(我说当时,请不要用后面比如打刘黑闼或者后期防范突厥来反驳)。
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是真实的另外一条旁证就是,李渊在当年的同月(即武德二年五月),任命李世民当凉州总管,总领甘、凉九州军事。正常情况,如果李建成顺利解决问题,那么太子亲自出马,李世民不一定需要被任命为凉州总管(比如武德时期实际在凉州管事的是杨恭仁。
他被委任为河西道安抚大使、检校凉州总管)李渊就算需要儿子被任命为正牌凉州总管,也不用在太子亲自去凉州的同月如此急切的任命。
合理的解释就是李建成的接应出了意外。(当然,李世民的凉州总管是绝对的挂名,他没负责任何凉州的事物。不过李世民与安氏兄弟关系密切,小辈还有参加玄武门的。李渊对李世民所有职位的任命和时间节点,都有考究)。
总的来说,李建成第一次独立带兵时期,应该有统率力不足的问题表现出来。
下面说备突厥平稽胡的军功。
《旧唐书高祖本纪》武德三年载:
秋七月壬戌(初一)命秦王率诸军讨王世充,遣皇太子领蒲州以备突厥。
这个记载没有问题。但是,《唐隐太子军功考》的作者话锋一转。开始用入主关中的时候李建成领左军,李世民领右军的史实,仿佛在说李建成当时带领的军队与征讨东都的李世民一样多,一样精锐,两面也一样重要。这个要忍不住吐槽了。
首先,武德三年突厥退却的功劳是李唐的吗?不是。因为那年处罗可汗在发兵后不久死去。后面颉利可汗上台,这个继承可汗之位的多事的时间是突厥退兵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李唐任何人的军功。其次,李唐对于突厥只使用武力吗?不是。
李渊实际上动用了外交手段,派出了武德时期最重要的外交官郑元璹。这位唐朝版本的苏武当时就在突厥。“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颉利嗣立,留元璹,每随其牙帐。”很明显,这位甚至有毒杀可汗嫌疑的外交官至少起了相当的作用。因此文章作者无形中夸大了李建成的军功。
而且,李建成带领的队伍也不可能和李世民一样多,一样精锐。要知道,除了攻打大兴,李唐出征的军队规模缩减,走的是精锐野战大军团,不但在数量上,更在质量上完胜对方的方式(人数多,如果不够精锐,其实什么用没有,卢明月的四十万军队,薛举初期的三十万部队,萧铣的四十万军队都是例子)。
李世民当时攻打洛阳,野战军团兵力达到十万。根据人口规模,李渊根本没有能力组织一样大规模的野战兵团交给李建成(如果武德三年李渊能再次拉出十万野战军团给李建成,武德四年窦建德来的时候,为什么唐军不派另一支主力支援?)。至于说对李唐的重要性,我相信没人会说李建成当时的军功能和李世民一战灭双雄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