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利的创业观点 中国科学报:创业教育教师的职责与角色(张玉利)
每次与讲授创业类课程的教师一起交流研讨,不管人数多少,总会有人说,自己遇到学生的质疑:"您又没创业,凭什么能讲创业课程?!"其实这也是教师自己的疑问,想把课程讲好的教师也应该有这样的自问。但问题是,为什么学生不质疑营销课教师是否干过营销,不质疑不担任任何领导职务的教师讲授领导力?甚至为什么对心理都快崩溃的教师讲心理学也不质疑?不管讲什么课程,特别是社会科学类、实践应用性强的课程,教师都可能被质疑,但没有创业类课程这么严重。
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应该说创业源于创新、立足于创新,创新源于也应体现为创造。创造的成功概率低、很难预测,需要不断地试错、证伪。正如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朱恒源在一次研讨会上所说,"创新很贵!"相比管理、领导力,甚至艺术,创业更是艺术,更偏重实践。
7月份在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答辩现场汇报研究计划,我们汇报的第一件事是"这些年来我们总在追问一个问题‘创业有规律吗?’不断地追问,也使得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向企业生命周期的前端延伸"。
创业有规律吗?有!理论上讲,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伴随着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长期基于工业社会管理实践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体系受到冲击和挑战,激发创业研究热潮。30多年来,创业研究积累了不少知识,尽管还处于"碎片化"阶段。
相对于多数课程,创业类课程知识积累有限。其实,这也正是创业课程的魅力所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副教授路江涌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学生的必修课就是教师的选修课,因为必修课会有多位教师讲授,学生的选修课就是教师的必修课。
"这并不仅是"老"教师的让课姿态,也是新课程的吸引,也是教师的探索欲望。我们既然选择讲授创业类课程,至少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授课,这是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首先应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讲授创业类课程可以邀请创业者一起授课,这种做法应是教学方法的探索,但不应成为应对被学生质疑的主要措施。其实,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教师只讲授自己实践过或之后可能实践的内容。
除了课程本身,讲授创业类课程的教师还必须面对另一个问题:创业,包括创新,到底是大众,还是小众的事情?这与把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是否是一个问题,我没有想清楚。最近高校都在谈立德树人,我觉得人可以分品德、品位、品能等不同层次和维度,品德主要在家庭环境中养成,品位需要接受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熏陶,品能应该掌握技术——人再好,不能做事也没什么用。
最近有人说,智商高到一定程度后情商就不重要了,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前提是智商要绝对地高。
创新创业的层次和维度至少可以简单地分成创业欲望、创业精神、创业技能等,或简单地区分广义和狭义。以创建公司、存活多年且财务绩效良好等衡量的狭义的创业,一定并永远是小众。
我们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内心都渴望自己的学生中有更多的狭义创业者,但这个小众来源于大众,要从大学生群体中挑选出小众,以小班的形式,冠以创业精英班或其他的名字,开展教育或培育工作,也要在大学生群体这个大众中培育更多的小众苗子。
如果我们把自己定位于只讲好一两门课程,这也很好,为目前的创业班授课应该就可以了。但如果有志于创业教育,就得考虑培育更多的苗子,这就是我所说的,创业教育教师要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在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原因。
培育更多的苗子,就是要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什么因素影响创新型人才?我没有专门收集实证研究成果,但多样性或者说开放、交流、包容等因素,尽管不一定是充分条件,但一定是必要条件。所以,我相信,学科建设,特别是评估大潮使学科被无限制地细化甚至割裂,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至于创业教育教师能否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我认为,可以!而且不一定必须担任行政职务。我们无法改变跨院、系、专业选课的现状,但可以通过举办创业班、开设公共课等形式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最近,教师们都在呼吁要重视教学,强化育人之根本,问题是有多少教师肯花这么大的精力在教学设计和学习组织上?
最近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倍受关注,很多朋友建议甚至呼吁他别当校长,依据无非"精一"。专注是专业发展的前提,互联网思维也不会改变,雷军将互联网思维概括为"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我很欣赏。关于创业教育的教师,可以专注一种角色,只讲好一门课程,但专注不意味着狭窄。
(作者张玉利系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