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鹰医生 中国著名作曲家李海鹰先生访谈
李海鹰,作曲家。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流行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星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李海鹰曾获“文华音乐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全国、全军、省、市以及海外音乐创作奖百余项。曾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音乐总监;2003年第五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音乐总监;“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音乐总监;2013、2014年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美丽中国》大型纪录片交响音乐会”音乐总监;2013年成都体育中心“格莱美之夜巨星演唱会”音乐总监等。
曾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罗马尼亚“第十届国际金鹿流行音乐节”、哈萨克斯坦“第十届亚洲之声音乐节”以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国际天才儿童艺术节”评委等。
作曲家多次成功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1994年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弯弯的月亮》李海鹰作品演唱会”;2001年中央电视台音画时尚《李海鹰作品电视音乐会》;2008年广州体育馆“李海鹰作品巨星璀璨大型交响音乐会”;2012、2013、2014连续三年在广州交响乐团音乐季上推出三台不同曲目的“鹰交响—李海鹰流行经典交响乐”音乐会等。
6月6日,李海鹰将他的代表作:《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我不想说》、《走四方》、《我的爱对你说》、《过河》、《爱如空气》、《蔓延》、《黑冰》、《幸福像花儿一样》、《亮剑》等作品与中国爱乐乐团以流行交响乐的全新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
访谈部分:
其实2008年,您就已经搞过一次这种交响音乐会了。
对,2008年,李海鹰作品巨星璀璨大型交响音乐会,那个是流行音乐的全部。
您的作品以交响乐形式出现,那是第一次是吧?
是,94年的时候是流行乐队,在首体。10个人左右的电声乐队。2008年是万人的场地,广州交响乐团,从北京带去了10几个人的电声乐团,广州工人合唱团80人,童声合唱团百人左右,还有演唱合声的,加起来300人。
那一次演唱过我作品的人全都来了,刘欢、孙俪、孙楠、陈明、韩雪、韩红等等。那一次,不可重复。不过那一次不是纯粹的交响乐。
那场演出结束之后,很多人请我再演,无法复制啊,那些腕儿都是减了价来的,李海鹰我们大家给你面子,都一个价,现在这些钱,一个人都叫不来。
当时,我流行音乐的创作,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那时候交响乐团来了对我来说只是增添一些辉煌的色彩。
后来想到做改编流行乐这条路了,这是经过很长时间思考的,其实我最先想做的是音乐剧,后来又想做歌剧,看了很多剧本,看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学,我甚至花了三年时间去读中国古典的戏剧文本,最后我发现做不了。
比如说《牡丹亭》,它的语言就是它的魅力它的光彩,把它翻成白话文,就没有意思了。它的这些句子,和现代人的语言距离太大了。
第二,它是根据昆曲来谱的,戏曲界有个专门的名词叫撰曲,它根据昆曲的这个腔调,上板下板,来填词的,太美丽了,不能改变。所以,我也放弃了,花了很长时间。
那是从那次音乐会之后,您开始萌生了以交响乐手法创作的想法?
余隆总监2005年让我给广州交响乐团创作作品,从那时候,我就在往这个方向转。那时候我大部分工作还在流行音乐以及影视方面,我当时一写,写不出来。就像国画突然转油画。
太不同了,因为西方古典音乐是有非常强的技术包含在其中,所以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于是我开始学习,等于重新学的。从大概07年开始系统学习,08年与广交的音乐会,那时候刚学了一点,就上了。
这次的音乐会,非常感谢中国爱乐乐团,他们极具创新精神,还有余隆总监,李南团长,我们三人一起敲定,他们非常支持。而中国爱乐也是鼎力支持中国作品的演出。
那您这场音乐会的作品,可不可以这样说,是您在系统学习之后把它们逐步完善起来的。
是的,而且是差不多每个作品,都改了很多版。
我这些作品,就是三十年来我们的生活。比如《七子之歌》就是澳门回归的见证,中央电视台跟我签了一个约,48小时回归的直播就用这一首歌。
《走四方》这首歌是写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大流动,英文的名字叫“migrator”,迁徙者,不光是农民工是迁徙者,我也是迁徙者,你也是。每年春运时那个哗啦哗啦场面,这是中国的经济社会开始发展之后一个特别的现象。要知道在80年代的时候,中国人是被户籍给困住的,你没粮票你到哪儿吃饭去啊?坐个飞机要写证明的。
《我不想说》就是讲广东的外来打工妹,在珠江三角洲给那些港澳台的工厂工作的人,就是说所有的这些音乐作品,都是反映这三十年来中国人的生活。
《过河》是描写的东北,这个作品第一次出现是在春节晚会的一个小品里,现在你再看那个小品,会笑死你,然后想这个怎么能变成管弦乐呢?!
所以排练的时候我就跟乐团讲,我的作品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跟独奏的乐手交流,你们的理解就是这个作品的解释,我们一起共同创造出一种音响出来。我们现在不是解释100年前的欧洲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这次音乐会,观众们的反馈十分好,票房不错。
交响乐如果真正能吸引到听众,这是我要做的事情。就像当年我写的歌一样,我是写给我身旁的人听的,我的《弯弯的月亮》绝不是写给香港人听的,绝不是写给台湾人听的,没有这个想法,因为当时港台的流行乐比咱们发达,比咱们国际化。那些歌就是写给你们听的,你们要是喜欢,那就有很多人喜欢。
这次音乐会的作品,我也是相信,来的观众喜欢,你们喜欢,全世界都喜欢。
另外中国现在有那么多的交响乐团,他们发展起来,也需要跟新的人群建立关系,我在广州演的交响音乐会,进音乐厅的人群和传统的古典乐迷有很大的不同,我相信这次中山音乐堂进来的这部分观众,也不是原来的交响乐观众。
还有一点,虽然我的这些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一次我的唱片发布会上,有一个发烧友协会的会长突然站起来说,李老师,我们对您《弯弯的月亮》的改编不满意!(笑)所以说,也会有很多人对我的作品不满。这部分人是听众,不是专家,因此我的这些新的作品也面临着观众的考验。
您如今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古典音乐粉丝,观看演出的频率超过很多古典乐迷。
我最开始是演奏小提琴的,后来80年代,广州流行音乐的大潮把我卷进去了,近几年又觉得古典乐是剧毒的毒品,一旦沾上,这辈子都戒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