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学生 方汉奇:以学为趣的方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汉奇
作为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代表,方汉奇和所有的前辈一样,对新闻事业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激情和深情。他本人也被媒体称为新闻事业的守望者。几十年来,在中国新闻史这块园地里,八旬高龄的方汉奇常被学界称为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他却自称不过是中国新闻史浩瀚的长河中溯流探源、艰辛跋涉的一个旅人。
如今,在人大的校园里,也许你会遇到这样一位老人,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常常六点半起床后都会在校园内散步,之后到新闻楼查看自己的邮箱,他很平凡,也很崇高,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
新闻史学界的方先生
他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人们不称他教授,亦不称老师,而是尊称"方先生"。"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方先生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白天是输出——处理学生信件、布置和看学生的作业、写文章、下载资料;晚上是输入——看书、看各种媒体的信息。每天还有一段固定休息时间。"这么多年来,方先生按部就班的生活基本没有打断过。
"我是教师。而教师这个职业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更新补充知识,尤其像新闻这类边缘学科更需要紧紧跟进。""为了学生,我也必须好好学习,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了解新的信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这是我的责任。"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的方先生说:"学生关注什么,我就得关注什么。他们研究什么题目,我就要看什么书。总之要比他们早半步,这样才能和他们及时交流。"
多年的教学生涯,加上自身的严于律己,方汉奇在教学方面您也是屡获殊荣,曾经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韬奋园丁奖"等称号,在学生眼里,方汉奇既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又充满了人格魅力。
方汉奇:"当教师的要有"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点亮别人。对学生必须全心全意,尽心尽力。从做人到做学问,都全力的帮助他们,关注他们,关爱他们。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关爱学生,我和我的学生们的关系始终是很融洽的。"
在方汉奇的眼中,教学是相长的。学生关注什么问题,当老师的也得赶快去关注。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的,当老师的如果回答不出来,就得赶快补课,和学生同步学习。当一天老师,就得学习一天。不能有丝毫懈怠。
退休之后方汉奇又被返聘,因此有不少教学任务。只要有教学任务,方汉奇就必须首先保证备课和学习的时间,坚持教学,也坚持学习,方汉奇一直坚持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乐观教学态度。
有机会还想当记者
早在学生时代,方汉奇就向往做一名邹韬奋、范长江式的著名记者。出于对新闻工作的爱好,他很早就开始集报。在集报过程中,他接触到许多鲜为人知的中国新闻史料,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的大片空白,使他情不自禁地涉足其间。
"抗战的时候我在中学念书,当过班上的学习委员,主编过以班的名义出版的墙报,这份墙报既报道战局进展的情况,也不时的发一点主编人自已写的时事分析和评论。为了办好墙报,我还大量的阅读了当时出版的各类报刊,和一些名记者的报道,由此对记者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学毕业后,方汉奇进入上海新闻图书馆。为弄清上海藏报情况,他四处访查,跑遍了当时上海的20多家公私立图书馆,编写出版了《上海各图书馆藏报调查录》一书,为人们查找利用报刊资料提供了方便。1953年方汉奇调入北大新闻专业任教,先后参与开设和讲授了《中国新闻事业史》等课程。他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思路明晰,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受到学生普遍赞扬。
在方汉奇眼里,之所以向往记者的生活和想当记者,是因为记者这个职业充满了激情和挑战,可以到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进行采访,可以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可以满足他"行万里路"的愿望。他认为记者是一个很崇高、很受尊重的职业,也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职业。只是事与愿违,令人没想到的是记者梦并没做成,最后搞上了新闻史,坐了一辈子的"冷板凳",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匠"。
方汉奇:"如果现在有机会,我还是想当记者。只是现在体力不行了,当记者已经力不从心了。"
新闻从业者当有历史使命感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说历史真的是"可理解、有意义的昨天",在方汉奇看来,新闻史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多年的新闻史学研究,方汉奇依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从事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方面,无论是对新闻史中的人物、报刊,还是事件本身,方汉奇在叙述和评价时,都力争作到实事求是。
"新闻史的研究任务之一,就是从历史中寻找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客观存在着的新闻事业的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很不够。方汉奇主张要更客观地研究历史,从中总结规律、寻求借鉴。"
方汉奇治学勤奋,厚积薄发。他手摘笔录几十年不辍,至今,分门别类、写满蝇头小字的新闻史卡片已累积十万余张。居室中四壁皆书,是国内外收藏中国新闻史书刊最多、最全的个人。
在勤奋治学的基础上,方汉奇先后撰写和主编了《报刊史话》、《中国古代的报纸》、等教材和著作。其中,《中国近代报刊史》一书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作了科学、系统的记述,受到海峡两岸新闻学界高度评价和国外新闻学界的注意,被认为是继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之后又一中国新闻史权威著作;《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大学新闻事业通史教材;《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一书则填补了中国新闻史教材中当代部分的空白。
50多年来,方汉奇在新闻史这个园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除了撰写和主编多部新闻史教材之外,还出版了多部专著,曾荣获第一届吴玉章奖金新闻学一等奖。已经是巨人的方汉奇依旧每天除了看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书籍和历史文献资料之外,还要看近十种报纸杂志,同时还要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收发手机短信和彩信。在他眼里,学习永无止境。
人物简介:
方汉奇,广东普宁人,生于1926年12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新闻史史学会名誉会长,吴玉章奖金基金委员会委员兼吴玉章奖新闻学评审组召集人。
1980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评为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198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同年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1996年获韬奋园丁奖一等奖。
撰写和主编有《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报史与报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大公报百年史》等专著和教材。在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是当代中国教龄最长的新闻史教学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