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日记 《钱玄同日记》(整理本)前言
钱玄同祖籍浙江湖州。1887年9月12日(清光绪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出生于苏州。原名师黄,字德潜。辛亥革命前改名夏,别号中季,亦称季。1916年改名玄同,1921年以疑古为别号,自称疑古玄同。1937年11月,再次名为“夏”。
父亲钱振常,曾任礼部主事及绍兴、扬州、苏州等地书院山长。异母兄钱恂,号念敂,清末历任驻日、英、法、德、俄、荷兰、意大利等国使馆参赞或公使。嫂单士厘,随钱恂出使各国,是近代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知识女性之一。
钱玄同幼受家教,熟读传统经籍。1902年前后赞同“保皇”,欣赏梁启超的政治主张。1903年冬,受《苏报》案影响,开始转向“排满革命”。1904年与方于笥(青箱)等人创办《湖州白话报》。1905年冬,钱恂出任湖北留日学生监督,钱玄同随兄赴日,进入早稻田大学师范科学习。
次年,结识章太炎,成为章的崇拜者,主张“保存国粹”,“光复旧物”。1907年加入同盟会。当时,日本“左翼”知识界流行无政府主义思潮,钱玄同一度醉心于此。
他一面参加国学讲习会,受教于章太炎,学习《说文》、《庄子》、《文心雕龙》等书;一面参加“社会主义讲习会”,与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培等人交往。1910年,协助与同盟会分离之后的章太炎、陶成章创办《教育今语杂志》,批评当时知识分子中的“欧化”倾向,以白话讲述中国的文字学、经学、诸子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年,钱玄同归国,先后任教于湖州、海宁、嘉兴等地的中学堂。1911年春,拜见今文经学者崔适,自此,崇信今文经学派。后来尊崔适为师。
武昌起义,浙江光复,钱玄同无比兴奋。1912年3月,钱玄同在浙江教育司任科员。他在“复古”思想影响下,参考《礼记》等书,自制“深衣”、“玄冠”,穿戴上班,一时引为笑谈。1913年,钱玄同随兄到北京,先后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附属中学和北京大学。
1922年2月,北京大学成立研究所,钱玄同任国学门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次年初,创办《国学季刊》。后曾一度在孔德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及中法大学服尔泰学院兼课。
钱玄同热忱拥护共和,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给了钱玄同以巨大刺激。当时,部分复辟分子利用孔子学说制造舆论,钱玄同因之主张“孔氏之道断断不适用于二十世纪共和时代”。1917年1月,钱玄同激烈地攻击“《选》学妖孽”与“桐城谬种”。
1918年初参加编辑《新青年》。他在该刊发表了大量批判旧文化,要求学习西方,在文化领域实行改革的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骁将。但是,其间他也发表过一些废汉字、汉语,不读中国书的偏激之论,受到社会批评。
他积极提倡白话文,曾化名王敬轩致函《新青年》,攻击新文化运动,供刘半农反驳,二人共同演出了一出有名的“双簧”。1919年10月,《新青年》仍归陈独秀一人编辑。次年,编辑部迁回上海,钱玄同与该刊关系日疏。
1921年1月,李大钊与胡适之间为《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发生冲突,钱玄同认为是“猪头问题”。他主张思想自由,认为尽可任《新青年》“劳农化”,“我们和他们全不相干而已,断断不能要求他们停版”。1922年3月,与周作人、沈兼士等发表《主张信教自由宣言》,反对当时的“非基督教运动”,宣称人的信仰“应当有绝对的自由”。
五四之后,当年的《新青年》同人向政治与学术两途分化,钱玄同选择的是学术之途。他坚持新文化运动的精神,继续反对复古倾向,认为“赛先生绝对不是西洋人所私有,的的确确是全世界人类所公有之物”。因此,他积极主张:《新青年》的议论,“现在还是救时的圣药”。
当时,因整理中国传统文化而出现“疑古思潮”。钱玄同为了探讨中国古史和古书的真伪,积极支持胡适和顾颉刚的学术研究,鼓励他们对于“圣人”和“圣经”“干‘裂冠,毁冕’,撕袍子,剥裤子的勾当”。
他说:“打倒伪经,实为推倒偶像之生力军。”他要胡适为《诗经》中的《国风》“洗一个澡,替他换上平民的衣服、帽子”。1923年,顾颉刚致函钱玄同,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钱玄同在复函中评之为“精当绝伦”。函中,钱玄同并进一步提出自己对“六经”的怀疑意见。二人之间的通信一时成为“轰炸中国古史的一个原子弹”。
1924年11月,钱玄同与周树人、周作人、顾颉刚等共同发起创办《语丝》周刊。当时,适值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溥仪被逐出故宫,钱玄同曾在该刊发表《恭贺爱新觉罗溥仪君升迁之喜并祝进步》等文,坚持民主、共和立场,认为中国出路在于接受“全世界之现代文化”,而不是“复兴古人之精神”。
《语丝》出版后,迅速风行,成为《新青年》之后北京的又一名刊。1925年5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发生反对校长的风潮,钱玄同曾与周树人、周作人、马裕藻等共同发表宣言,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1926年,钱玄同反思五四前后的偏激之论,自称“十之八九都成忏悔之资料”。
钱玄同一生用力时间最长、用功最勤的是“国语统一”和“汉字改革”运动。1917年间,钱玄同曾加入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同年,参预审订吴稚晖主编的《国音字典》。1919年4月,教育部成立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钱玄同任委员兼常驻干事。
同年,与胡适等共同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在推行“国语统一”的同时,钱玄同又提倡世界语,鼓吹汉字改革。1920年,钱玄同撰文提出减少汉字笔画的建议。1922年,任汉字省体委员会首席委员。
同年,国语研究会出版《国语月刊》,钱玄同利用该刊,积极提倡“汉字革命”与“国语文学”。1925年4月,章士钊出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创办《甲寅》杂志,反对白话文和注音字母。钱玄同坚决反对文化界的昏谬和倒退,愤而与黎锦熙等创办作为《京报》副刊之一的《国语周刊》,钱玄同宣称,要与“僵尸”、“魔鬼”决斗,“拚个你死我活”,同时,提倡“丰富的、美丽的、新鲜的、自然的”民间文艺。
同年9月,《新青年》旧日同人刘半农自欧洲归国,组织语音学团体“数人会”,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均成为会员。
该会研究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于1926年11月公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为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之一。
1928年,钱玄同被南京国民政府聘任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常委。1931年,兼任教育部国音字母讲习所所长。同年,《国语周刊》在北平《世界日报》复刊。1932年,钱玄同耗费多年心力主持编纂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教育部公布。1933年,与黎锦熙分任中国大辞典总编纂。
钱玄同是爱国主义者。五四运动后,他虽潜心治学,但仍关怀时事政治。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钱玄同发表文章,主张一面“反抗帝国主义对于我国施加的政治和经济的侵略”,一面积极“唤醒国人”,“请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穆姑娘(Moral)来给咱们建国”。
1933年,日军突袭山海关,华北危急,钱玄同痛感于日本侵陵,而自己缺乏“执干戈以卫社稷之能力”,曾谢绝宴饮。5月,傅作义所辖部队在北平近郊抗战。事后,胡适以白话为该部队牺牲将士墓撰写碑文,钱玄同为之书丹,反映出他们二人共同的爱国热情。1936年,与北平文化界七十余人联合签名,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救国。
自1929年起,钱玄同即患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1935年,右目患视网膜炎,身体日衰,但他仍作文自勉,声称“一个人,无论事功和学问,总得要干,总得要努力干。” 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师大迁往陕西,钱玄同因病留平。他托人寄语随校西迁的老友黎锦熙,宣称决不“污伪命”。1939年1月17日,因脑溢血逝世,终年52岁。其生平著作,近年已辑为《钱玄同文集》出版,但并不完整。
钱玄同的日记始于1905年12月9日东渡日本之初,终于1939年1月14日,距逝世仅三天,长达34年。
治史者大都重视日记,因为它记叙个人经历和亲见、亲闻的世界,比较准确,也比较具体,常常可以据此考证若干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关系,更常常有正史、官书所不可能有的“私房”情节,有助于补正史之缺,甚或解正史不能解之谜。
但是,前人日记也有两种。一种是专为写给别人看的。这种日记,倘能真实地记录世事、人情,亦自有其价值;倘不以记录世事、人情为目的,而以装腔作势,自扮圣贤为事,则这种日记的价值就很小。另一种日记,是主要为写给自己看的。
或为备忘,或为个人道德修养,或为情之所发,不能自已。这种日记,率性操弧,一任本真。其记录世事、人情者固然可贵,即使纯记个人经历或感情,也可以从中见到一个赤条条的未经包裹的“自我”。其价值不言而喻。钱玄同的日记,显然属于后者。他解剖自己时,坦率真诚,至情流露;论事论人时,直言无隐,毫无粉饰,不像日常交往和著书时总有不可避免的某些顾虑。
钱玄同一生,历经维新保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至抗日战争等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的日记,不同程度地折射出时代的面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中国史。钱玄同是文化人,他的生平活动关涉近代中国文化的启蒙与转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
他的日记,不仅记个人经历、思想,而且大量记述自己的读书心得与研究成果。他是大学问家,研究面广,阅读面更广,涉及经学、诸子学、史学、文学、艺术、宗教、文字、音韵、训诂、碑帖、书法等门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钱玄同多方面的成就。
钱玄同的日记还记录了他和同时代许多文化人的交往和对他们的评价,有助于我们研究近代的文化人。其最大缺点是详略不一。有些日记洋洋洒洒,连篇累牍,有些日记则只有一两句话。钱玄同自称是一个“无恒”的人,日记时断时续,有些年,只有少数月份有记,有的年,则干脆一字不记。
钱玄同对自己的日记很重视,生前曾亲自清点,一一编号,最早的少部分日记还曾誊录重抄。钱玄同去世后,日记连同其藏书由其长子钱秉雄先生珍存。“史无前例”的年代中,日记一部分由鲁迅博物馆取走,一部分被查抄,其被查抄部分虽在文革结束后发还,但其中第15册(1916年10月26日至12月31日)及第46册(1926年2月12日至6月22日)已不见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