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之后的大都督 周瑜和鲁肃——东吴大都督谁的格调更高?

2018-07-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周瑜,东吴第一任大都督.孙策称其为"英俊异才",况且与孙策有总角之好.因此自然而然周瑜在孙策意外之死时就成了最合适的托孤之臣.建安七年,曹操刚在官渡大破袁绍,正是兵威日盛的时候.曹操这时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奉天子于许都,势力逐渐强大.对比来说,东吴则是创基立业的首领孙策刚死两年,孙策的弟弟孙权上位不久,年方二十,立足未稳.周瑜之后的大都督 周瑜和鲁肃--东吴大都督谁的格调更高?孙策托孤遗命,"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護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周瑜是最早向孙权

周瑜,东吴第一任大都督。孙策称其为“英俊异才”,况且与孙策有总角之好。因此自然而然周瑜在孙策意外之死时就成了最合适的托孤之臣。

建安七年,曹操刚在官渡大破袁绍,正是兵威日盛的时候。曹操这时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奉天子于许都,势力逐渐强大。对比来说,东吴则是创基立业的首领孙策刚死两年,孙策的弟弟孙权上位不久,年方二十,立足未稳。

周瑜之后的大都督 周瑜和鲁肃——东吴大都督谁的格调更高?

孙策托孤遗命,“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護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周瑜是最早向孙权行君臣之礼明确关系的东吴臣子,认为“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以服事焉。”

在这种情况下,志得意满的曹操已不满足于北方取得的疆域,开始把目光扫向南方。于是令孙权送质子到许都。面对曹操的蛮横要求,孙权虽不愿意送质子,但是以张昭为首的江东臣子们都态度暧昧、犹豫不决。

周瑜之后的大都督 周瑜和鲁肃——东吴大都督谁的格调更高?

唯有周瑜的态度非常鲜明,意在果断拒绝。周瑜向孙权进言,先做了一个比喻。讲到先秦时期的楚国,虽然刚开始封地远在荆山,地不满百里,但是继嗣贤能,广开疆土,最终立基于郢都,占据荆扬,国祚九百年之久。其实从周瑜的这个比喻来看,就已经把东吴定义为千年老二的偏邦,而不是一统天下的王朝。

周瑜之后的大都督 周瑜和鲁肃——东吴大都督谁的格调更高?

或许这也和周瑜的出身有关。周瑜的父祖都是大汉王朝的官吏。而且能做这个比喻也说明周瑜认为楚国和东吴有相似性:继任者贤能,地域又在中央王权范围之外。

周瑜认为孙权承父兄之业,兼六郡之众,境内政治安定,经济富足,这是非常好的条件。关键又在中原核心区的纷争之外。所以完全可以徐观其变。其实就是坐壁上观,伺机而动。何必要急着称臣送质和曹操联系在一起?至少周瑜认为曹操的势力还不到足以稳固的地位。并且作为一个汉官后裔,周瑜心里对曹操应该是多少有视之为贼的成份。

周瑜说如果曹操“率义以正天下”东吴就可以事之。这个“率义以正天下”也未必是像荀彧或诸葛亮希望的辅佐汉室。

总之,周瑜的策略是静观其变,偏于一隅,也就是说南面称孤。

东吴第二任大都督,四英将之一的鲁肃是第一任大都督周瑜介绍给孙权的,也是周瑜的挚友。

鲁肃的出身没有具体交待,只说家富于财。也许是商贾一类的出身。鲁肃这个不治家,常大散财物以结人心,所以很得乡邑欢心。从这点可以看出来鲁肃是个目光长远的人,不拘于一时一物。而正是因为这种个性,所以在周瑜的军队缺粮的时候大手笔赠送而结交。

周瑜把鲁肃介绍给孙权之后双方进行了交谈,孙权很高兴。孙权单独和鲁肃合榻对饮的时候双方进行了密议。这次的密议孙权和鲁肃双方都非常直接了当。

孙权直抒胸臆,“思有桓文之功”,即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显然孙权自己想得也就是个春秋霸主。汉室衰微,能扶汉室以称霸就心满意足。

但是鲁肃的回答更有料。分析当前形式,鲁肃是第一个明白说出“汉室不可复兴”的人,也是第一个预计到三国鼎立的人。建议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

周瑜的建议也就到静观徐图、偏于一隅为止了。鲁肃却又更进一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当然建号帝王之前先要除黄祖、伐刘表。这也就是为什么东吴一定要据有荆州,这是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基础。

鲁肃为孙权勾画出了开创基业建立新朝的蓝图,把孙权比作汉高帝刘邦,等于把孙权的理想又提升了一个层次。鲁肃算是东吴四英将里格调最高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