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邹韬奋 主席的挽词是对邹韬奋精神的最好概括
在中国现代史上,邹韬奋是一个光辉的名字,一面鲜红的旗帜。“题破稿纸百万张,写秃毛锥十万管”。在中国抗日救亡的漫天烽火中,在国家危难存亡之际,邹韬奋没有一天不拿着笔在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人民日报》推出的“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抗日救国民主战士邹韬奋,让我们再次盘点邹韬奋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感悟到,韬奋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服务精神”。毛泽东说过:“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有史料载,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邹韬奋作了讲演,只用了一句话。邹韬奋说:“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实际上,邹韬奋和鲁迅一样,也是“战而不屈”的。
在黑暗的旧中国,他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横眉冷对千夫指”,向国内的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向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作坚决斗争。他毕生办报、办刊、办书店,做记者,写文章,没有一天不拿着笔在战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所创办的《生活周刊》与生活书店,成了当时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进步文化事业,成了人民大众的喉舌。国内外反动势力把他看作眼中钉,肉中剌,必欲除之而后快。不断的拉拢威胁,乃至囚禁坐牢,都未能使他屈服。国民党主管文化出版的总头目刘百闵曾亲自找邹韬奋“谈判”,说什么不归顺则灭亡,邹韬奋的回答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毫无疑问,邹韬奋的“战而不屈”,是为了争取人民的解放,为了反法西斯的胜利。因而,他在“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同时,又与鲁迅一样,“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办报纸,办刊物,办出版社,都是以读者大众为本位,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
邹韬奋把“服务精神”看作是生活书店的生命。他说:“‘生活’的生命,就是完全大公无我的对社会服务的精神组成的!”邹韬奋1944年7月24日逝世,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员,延安各界于11月22日隆重集会追悼邹韬奋,毛泽东所写的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对邹韬奋一生奋斗经历的最好概括,也为邹韬奋长期以来一直曲折而艰辛地探索思想立场转变,划上了一个圆满而肯定的句号
由此可见,邹韬奋之所以能够以短短49个岁月,产生了流传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与他一生践行竭诚为最大多数群众服务的努力分不开的。这正如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邹韬奋家属的唁电指出的:“韬奋先生20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
如此说来,邹韬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身体力行的优秀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