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浅谈邹韬奋的新闻思想及影响
邹韬奋一生的新闻思想深受梁启超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影响。
1、周韬奋思想的转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含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报纸有舆论监督的作用,是言论自由的捍卫者;报纸是人们表达礼仪诉求的渠道,是政府和人名沟通的桥梁等等。这些思想原则在知道各国无产阶级如何运用新闻武器推动革命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邹韬奋的一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从资产阶级思想转换为无产阶级思想。在邹韬奋1926到1931年的言论中,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他还仅仅只是提出了社会改良的主张,应该是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出发,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出发。“九一八”事变之后,邹韬奋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参与到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活动中,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政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转化到无产阶级的立场。
2、新闻对政府而言是监督者
梁启超主编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以及之后主办的《时务报》等的对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影响奠定了梁启超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梁启超认为办报有两大“天职”:对政府而言是监督者,对国民而言是其导向者。
对于前者,邹韬奋在办报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以报刊监督国民党的抗日活动。“九一八”事变之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他在上海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辱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
由于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的爱国运动,发行量达20万份,打破当时中国杂志发行记录。期间,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11月,因积极宣传抗日,他同救国会的其他领袖沈钧儒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3、新闻对其国民而言是其导向者
对国民而言是其导向者,这是梁启超认为报馆两大“天职”的第二条。这就不得不提邹韬奋增设的两个专栏《小言论》和《读者信箱》。
《生活》周刊从第2卷第47期起增设了《小言论》这个专栏。这是首次用“韬奋”署名编写的专栏,该栏目评论的篇幅短小,一般一两则,多则三四则,又邹韬奋撰写,主要是对社会上的轰动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评论。
“九一八”事变之后,“小言论”开始侧重于对时事政治的评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进行批判。比如,事变后第八天,邹韬奋接连在《生活》上发表了四篇小言论,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罪行,使广大人名群众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九一八”事变之后小言论主要以抗日宣传为主。对当时社会起到了积极引导舆论的作用。
4、确立以“人名大众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为目的”的新闻解放思想(韬奋精神)
邹韬奋从一开始办报就认定了这是一项以民众的福利为前提的社会文化事业,在收集材料、选择文稿,撰述评论,解答问题等一系列方面,投入了巨大的时间与精力。在他的带领下,《生活》周刊由初期传播职业教育转而面向社会,由谈社会问题转向关注政治问题。从而把《生活》周刊的办刊指导思想转到为民众进步和民族解放服务上来。当然这一新闻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他思想的发展和转变也是紧紧相关的。
5、倡导创新精神,重视刊物个性特色和风格。
第一,在刊物的个性特色上。邹韬奋办报不同于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报纸,更不同于图谋党派私利的国民党党报。邹韬奋努力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替民发声。真诚地和人民群众共患难,同甘苦。将报刊办成为民谋利的报刊。为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所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可以说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创造。
第二,在创新上,他首次开设“小言论”专栏,突显评论的新闻性。在报刊的趣味性上,他重视以有趣的话来吸引读者。同时,这些趣味性也做到雅俗共赏,带给受众身心上的享受。
最后,在形式上,他主编的刊物非常注重编排的新颖性。在格式上,单张和订本也独具匠心,所以在格式上,有很多其他刊物会模仿,这时他所办的刊物又有了更加新颖的格式来彰显特色。如《大众生活》的封面,就采用精美的彩色照片,这一特色使《大众生活》在众多的刊物杂志中脱颖而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媒体大众化和全球传播已是大势所趋。在信息传递如此之快的今天,媒体的影响也是相当之大。任何一个小消息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媒体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利用自身优势,传播正面新闻,积极引导舆论方向。
邹韬奋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形成了著名的“韬奋精神”,这是新闻界一份弥足珍贵的财富。
1、 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现在有很多新闻媒体利用职务之便,报假新闻。有些甚至利用这个来威胁人民。
邹韬奋先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反映,他将读者来信称为“本刊真正的维他命”,“写作思想的源泉”。他说:“编者每日一到夜里,独存斗室中,就案旁拥着一大堆的来信,手拆目送,百感交集,投函者以知己待编者,编者也极诚恳的极真挚的情感待他们,简直随他们的歌泣为歌泣,随他们的喜怒为喜怒,恍然若置身于另一天地中,与无数至诚的挚友言欢,或供述衷曲似的,辄感付托之中,期望之殷,竭我智能,尽忠代谋”。
由此可见,邹韬奋为人名服务的意识非常之强。
反观当下,媒体被称为第四权利。其实,这些权利也是人民给的,如果没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没有这个权利。在这个权利背后的关键词其实是服务,作为媒体,作为新闻人,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民服务,继承“韬奋精神”才是媒体的不二选择。
2、 趣味性与新闻性的统一。
前面提到,邹韬奋先生很重视报刊的趣味性。而它的趣味性也能做到雅俗共赏,比如《生活》周刊的文章中包括青年修养、人物传记、科普知识等,例如《看看宇宙何等的伟大》这篇趣味性浓厚的文章,邹韬奋为读者详细地介绍了天文知识,激发了那个时代青年人对科学的兴趣。对于爱迪生,孙中山,胡适等人的介绍,也影响着一代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而现在的新闻所谓的趣味性,只有肤浅的文字、空洞的娱乐,没有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一面。有些真正含金量高的文章,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一些媒体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用夸张,低趣味性的语言吸引读者。两者的统一,需要媒体人下一些苦功夫去研究受众的兴趣点。将趣味性和新闻性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