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唇沟解剖 鼻唇沟相关解剖
在鼻唇沟注射时,熟悉动脉的深度非常关键。不幸的是,没有文献介绍了在不同水平部位走行的面动脉所在解剖层次。
面动脉与面部肌肉的关系。85.2%的尸体标本显示,面动脉走行在界于鼻翼基底和口蜗之间表情肌的浅表;16.7%完全位于皮下层;只有14.8%的面动脉保持走行在表情肌深面,直到鼻翼基底部。
解剖研究显示,在鼻唇沟上三分之一处,面动脉位置非常浅表,并发出鼻翼下动脉和鼻外侧动脉两支,此区域最容易发生注射并发症。
面动脉的鼻唇段走行在皮下组织(a)下方,其上三分之一,更加浅表(b),此处注射风险较高。
皮下组织(e)对照下,可以清晰看到面动脉(a)在鼻唇沟主要处于皮下组织和肌肉层之间的平面,而在鼻唇沟上三分之一处较为浅表(b),此处注射有风险。面动脉移行为其终末支内眦动脉(c),与鼻背动脉(d)有吻合。注意,在口角外侧大约1.5厘米有面动脉经过。
在鼻唇沟下三分之二处,注射到真皮层和浅表皮下平面,通常是安全的,因为此处面动脉走行于肌肉层深面,即便在肌肉层上方,也属较深的平面。而在上三分之一处,动脉非常表浅。在靠近鼻翼基底部,建议采取皮内或骨膜平面注射。
如果误入或损伤面动脉或其分支,可导致鼻翼和面颊坏死。另外,通过内眦动脉和其余鼻背动脉吻合支,可导致眼栓塞。有文献报道,鼻唇沟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的第二大常见注射部位;另一项研究提示,鼻唇沟是失明并发症发生的第三大常见部位。
鼻相关解剖
一般来说,鼻的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表皮、真皮、皮下脂肪、肌肉和腱膜(肌肉腱膜层)、疏松组织、软骨膜(/骨膜)和软骨(/骨)。如前所述,面动脉分出鼻外侧动脉和内眦动脉。面动脉与鼻翼最外侧点的平均距离为3.
2mm。更重要的是,面动脉发出鼻翼下支和鼻外侧动脉支,前者沿着鼻孔下缘走行,后者则走行于鼻翼沟上方2-3mm,跨过下外侧鼻软骨的头端,参与皮下血管丛。面动脉继续上行,至内眦延续为内眦动脉,后者与鼻背动脉多有吻合。
鼻尖最显著的解剖是真皮下层的血管丛(网),而在皮下脂肪平面,鼻部肌肉(肌肉腱膜浅层)表面,存在较大的动静脉。肌肉腱膜层下的疏松组织层为乏血管层,除了他们所谓的在鼻软骨头端至外侧脚走行的“深”或“侧”鼻静脉之外。一支“边缘动脉”,属面动脉或鼻外侧动脉的分支,于下外侧鼻软骨的头端走行至鼻尖。鼻背动脉(眼动脉的终末支)自眶内,行走于鼻背的肌肉层上方,至鼻尖,参与组成皮下血管丛。
图13 面动脉(a)依次发出分支鼻翼下动脉(b)、鼻外侧动脉(d),最后延续为内眦动脉(c)。鼻背动脉(f)、鼻外侧动脉(d)和鼻柱动脉(未标出)在鼻尖真皮下层(e)形成丰富的血管网。
由于鼻的血管位置表浅,不当注射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鼻尖和鼻翼颊沟注射可引起鼻尖和鼻翼坏死。鼻尖、鼻背和鼻侧壁的血管与眼动脉多有吻合支,在这些区域注射可逆行致眼缺血和失明。因此,鼻侧壁注射应该在高于鼻翼沟3mm以上位置,且注射层面宜深。
鼻尖和鼻背注射平面应直达软骨膜前层和骨膜前层。数篇分析面部危险区的文献阐述到,鼻区填充剂注射,是发生组织坏死并发症的首要部位,也是导致视觉丧失的第二主要原因(第一位是眉间)。
结论
由于恢复快、见效快,面部填充注射例数持续快速增长。然而,并发症可比美学结果更令人印象深刻。因此,在回顾了面部危险区相关解剖,以便从业者可以个性化制定注射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安全性。尽管详细阐述面部血管的文章很多,但是,由于解剖的变异性,加上注射操作时实际进针深度难以精确定位,即便采取了最佳预防措施,血管损伤也时有发生。
最重要的是,从业人员必须及时识别并发症,并采取适当措施,尽量避免可能造成的破坏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