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玲简历 为什么是张小玲?申办了渭南第一家民办养老院
大年初一,张小玲一如往常,陪公寓里的老人们一起吃过饺子,道过祝福。然后带着新年礼物去看望困难妇女、贫困户,并为每户送上500元红包。等忙完这一切,才回家过年。
初一如此,初二亦如此,每天,每天……张小玲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着老人用过早餐,才放心地做其他事;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待老人睡后挨个拽好被角,才安心歇息。
这个公寓就是临渭区鹏程老年公寓。这里,长期居住着80多位老人,有教师、干部、工人、农民……
有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身份的张小玲虽然是公寓的院长,但给老人们的感觉,她就是他们的女儿。对困难妇女来说,张小玲是一个大好人,她就是她们的“知心姐姐”。
乍一看,张小玲有几分像著名歌唱家韩红,她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也是杠杠的。初次打交道,她给人留下朴实厚道、豪爽大方的深刻印象。
不过,爱和善才是她的真实本色。
也许,儿时的教育,家庭的成长影响着张小玲的一生,甚或职业选择。
多年前,一个孤儿从蓝田流落到临渭区辛市镇,不久,该镇太夫张村一位好心的孤寡老人接纳其为干儿子,从此这个孤儿有了家。心怀感恩的孤儿用言行教育着子孙,下雪了,带领儿孙扫巷道;下雨了,帮助行人推车子……这个孤儿便是张小玲的爷爷。
也许是言传身教,也许是家庭熏陶,在临渭区木材公司上班时,一个寒冷的冬天,张小玲看到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年轻女子孤独、茫然地徘徊着。询问得知,此女未婚先孕,家里不接受,男方不闪面。她收留了这位女子,并用了3个月时间帮助其解决问题。
一次去广州,张小玲看到老人们在养老院生活得很快乐,便萌生了在渭南也开办一家养老院的想法,让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养。1998年,她申办了渭南第一家民办养老院。办手续时,工作人员不解地问:“你真的要办老年公寓?”张小玲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的。”工作人员担心地问:“谁来住老年公寓?”张小玲乐呵呵地回答:“老人啊。”
的确,老年公寓的事并不好干,但张小玲却乐在其中。退休老干部,糖尿病后期的“大个子”,人高马大,不能行走,都得靠张小玲背着上厕所。这一背就是五年,直至老人去世。
退休职工老王,晚上突患急性肠梗阻,张小玲陪送老王去医院,又做CT,又是洗肠。老王上吐下泻,张小玲用盆子接,用毛巾擦,脚不沾地忙到天明。主治医生伸出拇指:“你,厉害!”值班护士感叹:“真服了你!”
让老人真正老有所养,并不是说的那么简单。老张,是陕北人,靠蹬三轮车为生。这时因企业效益不好而下岗的张小玲开着小门店,每到饭时,张小玲就叫老张来吃饭,一来二去,如一家人一样。后来张小玲开办了老年公寓,老张自告奋勇当门卫。20多年后的一天,老张临终前拉着张小玲的手深切地说:“住鹏程老年公寓,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临渭区桥南镇的郭亚玲,老年丧子,接着老伴离世,接连的打击,让孤老的郭亚玲精神分裂。张小玲收留了郭亚玲,先是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再是睡觉陪着聊天,散步一起减肥,外出带着谈事,上街购物买新衣服,循序渐进地进行心理疏导。
高新区的丽达,体验着现实版电影《不许和陌生人说话》。丽达到村上、镇上,到妇联、政府,申诉正在遭遇的家庭暴力,忍无可忍之下买回老鼠药,虽没有毒倒丈夫,但被判处监外执行5年,市妇联建议张小玲对丽达进行心理疏导。丽达先在张小玲经营的门窗厂做办公室主任,后来又到老年公寓做办公室主任,将办公室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丽达动情地说:“公寓就是我的家,玲姐就是我亲姐。”
家住渭南城区的安吉,两年前在渭南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工商窗口咨询业务时,恰巧碰到张小玲办理企业变更手续。初识张小玲,安吉就觉得非常亲切,悲观绝望的安吉告诉张小玲她的不幸生活,张小玲鼓励安吉勇敢直面,活出自我,帮助安吉打官司离婚重新生活,助力安吉根据特长开办账务公司。每个周末,每逢节假日,安吉都会来到老年公寓做义工。阳光自信的安吉拥抱着张小玲感慨地说:“您就是我心中的太阳!”
从老年公寓开办初的8个人,到11个人,再到现在的86人,20年来进进出出的老人有千余人。每年义务供养的孤寡老人少则四五人,多则二三十人。帮助的困难妇女共计上百人,远的有广州、湖南的,稍近的有安康、延安的,再近的是渭南城区及周边县市的,一般情绪稳定需要一两个月,甚或一两年。待转入正常后,买好车票送上车,根据远近再给上几百元、上千元钱让其回家。
这些年,为老人、为困难妇女投进去多少钱,张小玲没算过账,反正有自己的门窗厂支撑着老年公寓正常运转,老人们开心的生活着,困难妇女救助工作持续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