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陵是哪个皇帝的陵墓 三辅客带你看陕西——大汉长陵
长陵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陵墓,位于西安市中心北20公里、咸阳市以东约20公里窑店镇三义村北。又名“长山”,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于此,以东是长陵陪葬墓区,绵延达15里。据汉书记载萧何、曹参、张耳、田蚡及周勃父子等功臣贵戚大都陪葬于此。
刘邦是沛郡丰邑县,刘邦有两位哥哥、一位姐姐和一个弟弟,刘邦为老三,故名字为季,人称刘季或刘三,惯称沛公。《汉书》上这样写年轻是时的刘邦“高祖为人,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早年为秦泗水郡的泗水亭长。在楚故地沛县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并首先进入关中要地,灭秦,约法三章。后被被封为汉王,管理南中、汉中一带。后消灭割据势力,建立汉朝。起先建都洛邑,但是很快便定都长安。
刘邦的原配妻子叫吕雉,就是以后的吕后,佐高祖定天下,功不可没,汉惠帝刘盈就是她和刘邦的儿子,还有一个女孩鲁元公主,另外还有七位妃子之属及所生七子。
汉朝初年,经过连年战争,民不聊生,社会经济破坏很大,刘邦秉承无为而治的理念,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通过建章立制等措施,使人民小安。为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与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连年战争建立了的坚实基础。
刘邦知人善任,在总结自己取胜的原因时有这样的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谦虚谨慎,善于听取意见:夺取天下,刘邦先是分封了萧何等二十余人官职,但众将领因为互不服气,争功不止,刘邦就没有封官。一次,在洛阳南宫,刘邦看见众将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说什么,问身边的张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在谋反。
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天下有限,他们怕以后不会封他们高官,而又会因为过失犯错掉脑袋。刘邦问怎么办,张良就问他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自己曾经想将他杀掉。张良听了就让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觉得被刘邦记恨的雍齿都能受封,他们就安心了。
在巩固强化皇权方面,刘邦尊父仁孝功不可没:古语说“春秋战国无父子”“弑君如同宰鸡牛”,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当时皇权更迭频繁无道,人们心中没有忠君的观念,还保持着战国以来就形成的“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思想,在经历了春秋和战国长期的混乱之后,又经历了短期的秦朝统治,再加上秦末战争,这使得这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刘邦通过尊重父亲来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礼法,尊重长辈,效忠君主。
依照礼仪,刘邦每五天就去拜见父亲一次。太公觉得没什么,也习惯了。但太公的属官却觉得不合适,就劝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刘邦很吃惊,连忙下车搀扶,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但同时重赏了提建议的门人,说明他很赞同这样的做法。
刘邦崇尚孝道,称帝后将父亲皇宫享清福,谁知老父就是受苦的命,虽贵为太上皇。但在皇宫生活日久了就终日闷闷不乐,刘邦私下问太上皇侍从,侍从回答说:“太上皇喜欢市井风情,以前在家乡丰邑时每天都和邻居亲朋在一起以踢球、斗鸡、喝酒为乐,现在没有人能陪太上皇,因此才闷闷不乐。
”于是刘邦在皇宫附近为父亲盖起一座新城,又将老家丰县部分亲朋邻居迁来居住。新城街巷布局跟家乡丰邑城一模一样,连迁来的相邻老幼和鸡犬都能认得各自的居所,这就是现在的新丰。
对部下季布和丁公的处理也显示了他独到的思想: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他们两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丁公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
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他听说了,就觉得连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他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籍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刘邦驾崩于公元前195年,享年六十二岁,葬于长陵,谥号为高皇帝,庙号是太祖。《史记》在“高祖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这也许就是拨乱反正之源吧,伴随刘邦的故事就更多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犬牙交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