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百度百科 十二公民影评
总体来说《十二公民》确实是一部非常良心的电影,相比起当下中国众多哗众取宠、矫揉造作的商业电影,它充满诚意的演出和深刻自省的题材足以使许多观众为之点赞。
首先整部电影是改编自国外的经典文本《十二怒汉》,它的基础是一部悬疑犯罪片,我们知道要想充分抓住观众的眼球,单靠角色间的冲突矛盾是远远不够的,若是没有引人入胜的剧情那整部剧充其量也就是个群口相声。好在原剧本身的悬疑剧情足够硬派,当那看似铁证如山的事实在层层质疑中分崩离析,荒诞不经的真相在抽丝剥茧中浮出水面,配合上导演巧妙的镜头渲染和气氛烘托,我相信第一次接触该剧本的朋友应该都跟我一样体会到了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兴奋感,这是来自悬疑小说本身最大的魅力。
其次,抛开“糖果”本身,来看看它的“糖衣”,也就是这部电影作为中国本土化的改编版本最想表达的东西。该影片全剧的场景几乎没有离开过那一个破烂的仓库,而人物也是一成不变的那十二个,但它却几乎能反应当下中国的社会现状。
出租车司机、房地产商人、蹲过冤狱的混混、急诊室医生、空巢老人、吃瓦片的老北京、真正的检察官......十二个不同身份、受过不同教育、有着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面对一场看似简单了然的凶杀案,对于生命的价值、法律的制裁产生了方圆殊趣的看法,无论是出自对正义的坚守,还是小市民的跟风,无论是充斥着私欲的否认,还是对于真理的认同,这些看法的背后恰恰反映了不同社会层次人的面貌姿态,也隐藏着他们之间最本质的矛盾冲突。
尽管剧本是虚构的一个故事,但我们知道,它所映射出的社会现实却有千千万万,大到真正的冤假错案,小至每日必现的微博撕逼、道德绑架,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在这部电影里都能找到答案。
既然说到这儿,我也顺便提一下,针对南邮最近研究生跳楼自杀的事件,关于那些不明就里、刻意诋毁我们学校的人,大家也不必过于介怀,就如7号陪审员出于仇富心理做出的有罪判决一样,那些出于嫉妒而产生的污蔑之词只不过是他们内心自卑和犬奴主义的真实写照罢了。
总结一下,关于这部剧的主题还是那句话,无论是小说、动漫还是电影,一部真正深刻的作品,一定懂得比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更重要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反思。
第三点要讲的,当然就是演员们的演技啦,其实这也没什么好说的,都是话剧界的老戏骨了,这种题材的电影也只有他们能演的如此自然入骨了。除了某些地方话剧风太浓显得有些“作”了,绝大部分地方我们都得感谢这些艺术家们赋予了这些人物最鲜活的个性,除了韩童生老师和何冰老师他们情感爆发的戏份,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空巢老人近乎声泪俱下的痛诉。
他说那位作证老人不是做伪证只是出于重视,无论是夹着胳膊隐藏破衣服、还是尽力走路显得不瘸、还是刻意夸大了证词,都只是为了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
以前不曾关注过那些伶仃老人的生活状态,当听着空巢老人的话语时,我的内心也是无比沉重的,这令我联想到了不久前去养老院的经历,那些老人住在设施并不算太好(但也许国内已经算好的了)的养老院里,身体好点的也许还可以随处走走,但若不好的,每天也就只能在巴掌大的小房间睡着或者在客厅的板凳上坐着,并没有什么人可以真正的交流谈心,即便是过年都不曾有人愿意接他们回去。
他们有的人曾经是大学教授、有的也曾手握权利风靡一时、有的还曾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终生未婚,但到了风烛残年,却只能在这种地方孤独终老。
人是群居动物,是始终离不开相互之间的情感依赖的,不管年轻时有多辉煌壮丽,如果到了虚弱的老年,却无一人可以相伴,其实是人生最可悲的事情。
好了,接着也就是惯例的吐槽时间了,其实这部电影看完回头想想,设定上的槽点还蛮多的,比如我始终没有搞清楚它的背景究竟是几几年,也很神奇一个大学怎么会因为学生挂科将家长从天南地北召唤过来,更无法理解学校究竟是抱着怎样的心态让一群家长去废弃的仓库讨论的......然后就推理剧情本身上,我觉得槽点最多的就是那把不明所以的刀了。
对于作案工具,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就应该是检验指纹吧,这应该是能够快速锁定凶手的最有力的证据吧,然而电影里却只字未提(你们就纠结那个刀口吧)......那我们只能先假设它上面沾有了指纹(其实上面必须有富二代的指纹),根据电影剧情的后半部分,陪审团推理出留在现场的刀并不是杀害受害者的凶器,但凶手却故意将它留在了现场,而富二代的刀却正好在相近的时间丢失,所以只能是犯罪者了解了富二代和他生父的矛盾,偷了富二代的刀想故意嫁祸给他,否则他特意留下那把刀也没啥意义。
但是,从他偷了刀开始就啥也不安排了,这也太诡异了吧,万一富二代当晚回去被人看到了呢,万一他有了不在场证明呢,这很正常吧(电影安排给富二代的完全无人证明本身就很悬乎),我实在是有点接受不了这些有点随意过头的设定,因为剧本本身的逻辑可以再严密真实一些。
最后要说的是《十二公民》虽然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但它的票房也确实惨淡的可怜,不过在当今资源信手拈来的中国,大家之所以还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也就是图个仪式、氛围、人情罢了,但这部完全凭借演员对白和演技撑起来的电影显然不符合大家愿意花钱看的标准,所以也就只能节哀顺变了。好在导演的志向也应该并不在此,比起商业电影的名号,这部作品果然还是比较适合被称为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群像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