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悟子女 嘉兴籍女子王会悟对“一大”的独特贡献(图)
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大”会议,无论先在上海望志路106号的石库门举行,还是后来转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续会,都有一位幕后功臣,作出了独特贡献。她就是“一大”代表李达夫人、嘉兴籍女子——王会悟。
她是知识武装的革命者
王会悟于1898年7月8日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她的父亲王彦臣是晚清秀才。王会悟6岁就开始接受父亲的文化启蒙教育。1914年,她到嘉兴女子师范学校读书,4年后又到湖州湖郡女塾攻读英语,这使她逐渐成长为一名用知识武装的新女性。
王会悟正是拥有了知识,才被乌镇籍同乡、著名作家茅盾安排进入上海,被介绍到上海女界联合会做文秘工作;加入了陈独秀创办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光荣地成为中国第一批共青团员之一,走上了寻求妇女独立解放的道路。
在上海,王会悟认识了当时全国学联总会的留日代表——李达。她敬佩李达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渊博的学识,并志趣相近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在1920年的下半年,他俩在陈独秀家的客厅里举行了婚礼。也正是与李达的结合,使王会悟有机会参与“一大”,对“一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大”之后,王会悟一直从事革命工作,参与创办过我国第一个妇女解放的进步刊物《妇女声》半月刊,创办过上海平民学校,著名作家丁玲就是她的学生。解放初期,王会悟在政务院(后改名为国务院)做法制工作,之后一直在北京工作,直到离休。1993年10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回顾王会悟的一生,一是深感学习知识的重要,是知识改变了她命运,让她走上了革命道路。二是革命理想的重要,是坚定的革命意志,让她为我们党的事业作出了如此重大贡献。
她是会务工作的落实者
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显示:中共“一大”召开之前全国有58名党员,有国内的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以及旅日、旅法共8个早期共产党组织。为了建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组织,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决定在上海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建党会议,筹备工作自然就由当时上海党组织代理书记李达负责。
由于工作繁多,忙不过来,李达就把许多具体工作如选择开会地址、安排外地代表住宿以及寄发会议通知信件等交给妻子王会悟去做。据王会悟后来回忆,为了选好会址,还动了不少脑筋。刚开始选了几个地方都不理想,曾还想到去自己的老家乌镇开会,但李达感到,乌镇毕竟是一个小地方,一下子来了十多个陌生人,尤其还有外国人,很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就很快放弃了这个念头。通过反复实地察看,成为选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为兴业路76号)李书城家最为合适。之所以是最为理想会址,因为这里的主人李书城是个“大官”,曾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不易被人怀疑;这里人称“李公馆”,上下有两层,前后两个门,进出比较方便;当时李书城正好携家眷在外地度假,只有他的弟弟、“一大”代表李汉俊一个人住在这里;等等。
选好开会地址以后,王会悟又马上为代表们的住宿想尽办法。她感到博文女校离会址很近,又这时学校已经放了暑假,就去找曾熟识的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以“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的名义,租借了该校楼上三间教室供外地代表们居住。她还把教室打扫干净,又买了芦席铺地,以当床铺。 由此可见,王会悟不仅是会务工作的筹划者,更是一位落实者,承担了大量会务准备工作,为“一大”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后勤保障基础。
她是整个会议的安保者
为了保证大会顺利进行,王会悟在整个会议期间,担任了安全保卫工作。上海人习惯从后门进出,她关紧前门,守在后门外,望风放哨。
会议的前几天开得比较顺利,但到了最后一次会议,讨论和通过党的纲领等内容,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据说,那晚王会悟还是与以往一样,全视贯注地观察周围动静。当会议正要继续举行,一个陌生人突然借故闯入这座房子,王会悟不让他上楼,并立即上楼报告。
此事引起了大家警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当即提议紧急散会。于是,大多数与会者很快撤离了会场。散会后不久,法租界巡捕房就开来警车,全副武装的士兵包围了房子,其中几个巡捕冲进家里进行盘问与搜查。事后,李达对王会悟竖起了大拇指:“你立了大功!”幸好王会悟报警及时,才让代表得以及时疏散。
同样,在南湖游船续会时,王会悟则打扮成歌女模样,手里拿着把纸扇,坐在船头,密切地注视着周围情况。一旦有别的游船靠近,她就开始唱家乡小调,以提醒代表们。为了万无一失,掩人耳目,上船时她还特意带来了一副麻将放在会议桌中间,并跟代表们约定,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她就用一把纸扇的柄敲敲船板,代表们接到信号就装作正在打麻将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