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林玉芬 林玉芬:中戏首个香港毕业生成内地金牌导演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片场,林玉芬给主演杨幂(左一)和赵又廷(左二)说戏。
▲林玉芬当年在中戏的学生证首页,照片中的"林同学"眉清目秀。
被冠以"内地古装玄幻剧金牌导演"的香港导演林玉芬,近年来的《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作品,部部收视喜人,而她也越来越忙碌。
4月27日,是林玉芬的生日。当天,她执导的古装剧《醉玲珑》正在北京进行紧张的后期剪辑:这段时间每天上午十一点前,她都会一头扎进剪片室,紧盯镜头的每一个细节——生日,注定是顾不上了。傍晚五点,剪片室依旧忙碌。工作人员推上小巧精致的巧克力蛋糕,蛋糕上的桃花树造型,恰源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桃花树边上的卡通人偶,红色羽绒衣、灰色大围巾,双臂张开,笑靥如花,正是片场的林导!
看到蛋糕上写着"四海八荒第一美少女生日快乐",先前还沉浸在紧张工作状态中的林玉芬,脸上的笑已和人偶一样灿烂,一旁的工作人员则用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画面。林玉芬的笑,和她二十年前刚从香港北上内地拍戏时,并无二致。
"到北方后要在澡堂里站着洗澡,我毕生难忘"
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中央戏剧学院。1985年一个纯属偶然做出的决定,让林玉芬和这家坐落在胡同里的中国戏剧第一学府,结下了缘分。
高中毕业后,"戏痴"林玉芬在香港搞了好几年的话剧社,之后开始觉得自己"东西不够",想继续深造。但当时的香港,并没有专业的戏剧高等院校,林玉芬的老师给她建议:"一所台湾的国光剧艺实验学校,一所北京的中央戏剧学院,你可以考虑,但国光不提供大学文凭,而中戏是非常正式的学院。"
"去北京的中戏!"林玉芬的选择很果断。怎么和中戏联系上?她想到了新华社香港分社,但除了中戏的地址,其他的信息一无所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林同学"给中戏的招生部门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想在导演系学习的意愿。
收到回信时,已经是1985年9月,过了中戏导演系当年招生的时间。幸运的是,负责招生的老师在信中答复林玉芬:"你可以先来旁听。"
1985年秋,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迎来了史上第一个香港女生:"我叫林玉芬,请大家多多关照。"而在中戏85级导演系旁听一年后,她正式考进中戏86级导演系。
如今的"林导",接受采访时一口"港普"不自觉地带着儿话音,提到北京菜,一句"原汁原味儿"更是字正腔圆。但当年自以为普通话不错的"林同学"刚到北京时,过语言关甚是狼狈,因为"大量的北京俚语和土话根本听不懂"。好在,班上同学对这位"香港女生"都特别照顾,热心教她吐字发音,一起上台词课,一起排练小品。于是,导演系的同学,成了林玉芬口中的"保护天使","没有他们,我不会适应得这么快。"
克服语言关,生活习惯自然也要入乡随俗。北京的澡堂子文化,让林玉芬印象深刻。1985年的中戏没有澡堂,林玉芬就硬着头皮和同学一起去王府井的"华清池"洗澡,"香港很热,不可能没有地儿洗澡,到北方后要在澡堂里站着洗澡,我毕生难忘。"
在中戏学习的那几年,林玉芬和上世纪80年代所有的大学生一样,浑身被一种家国情怀所笼罩。她至今仍保存的中戏学生证,纸页泛黄,但黑白一寸照上的"林同学",眉目间,有那个年代大学生特有的朝气。旁听那年,学校安排她住在中戏招待所,四人间,除了她的床位,其余三个床位轮番换人,多是来中戏短暂进修学习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北京求学,林玉芬感触很深的一点是,国家耗费很多钱来培养大学生,"一切都是国家给的,学校每个月发27元补助,还会定期发粮票。"而相比其他同学每个月70元左右的生活费,每月生活费高达200元的她,是同学公认的"富豪","我常会请大家撮一顿,宫保鸡丁五元一大盘。"
了解国情,被林玉芬视作在京学习最重要的收获,"这不是在书本上能学到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她也把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林氏古装剧审美",归因于北京文化的熏陶,"当年在京学习之余,看了大量画展,今天的审美其实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
补交了三万多元港币"离职费",她正式告别TVB
中戏四年,一晃而过。林玉芬至今还很感念1989年毕业时,时任中戏院长徐晓钟教授颁发给她的那张文凭,这成了她顺利进入香港TVB(香港无线电视台的简称)担任副导演的敲门砖。
那个时代的TVB,正是黄金时代。要进TVB工作,香港本地人至少需要大学预科的学历。凭借中戏的大专文凭,林玉芬和许多香港的大学毕业生成为了同事。
副导演一干就是四年,回首那段经历,林玉芬的评价就俩字:变态。一个TVB副导演要负责服装下单、找特约演员、安排群众演员,要告诉演员们服装怎么穿,就连去外景地拍摄所需的车都要亲自安排。而回家成了奢望,通常的情况是,在电视台睡两三个小时,第二天就又起来工作,睡袋、牙刷、洗澡物品都在台里。如今忆及,林玉芬都不禁为自己点赞:"会觉得自己好厉害啊!"
1994年从副导演升任导演后,林玉芬开始了一段"有月薪、不用想太多"的无忧岁月。只是这样相对悠闲的日子并不长,1997年香港遭遇经济危机,TVB裁掉了一些女导演。这令林玉芬感到非常心寒:"我没有被裁掉,但其中一个是我的好朋友。
为什么台里要这样处理?她并没有犯错,他们是怎样衡量一个女性工作者的价值的?"她意识到,如果还有下一波裁员,估计就会落在自己头上,于是递交了辞呈,因为"内心有一团火,一定要离开"。
其实,林玉芬并没想好自己下一步去哪儿。1997年4月,正在内地苏南地区拍摄古装剧《铁血男儿》的恩师李国立给林玉芬打电话,问她有没有兴趣来帮忙。得知林玉芬和TVB的合约还有三个月,李国立在电话那头说:"你自己补三个月的薪水吧,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于是,补交了三万多元港币"离职费",林玉芬正式告别TVB。
带着些许冲动离开TVB,林玉芬无意中成了最早一批北上发展的香港导演。而二十年的内地拍戏生涯,她与TVB的交集其实无处不在。
不少当年港剧的拍摄经验被运用到内地电视剧的拍摄中。如今内地剧组随处可见的通告,其实就来自TVB。林玉芬最初也是沿用TVB模式,制片人都来自香港或者新加坡,一个监制底下有两到三个导演,"在这个制度下我只是一个螺丝,在这个流程下你会明白这个螺丝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所有的成本控制都由监制掌控,一场戏拍得对不对、好不好、要不要重拍,都是监制说了算。"不过随着在内地的时间越来越久,她还是觉得,相比在TVB,内地拍戏的环境更加尊重导演。
当年在TVB以律政剧《刑事侦缉档案2、3》闻名的林玉芬,却用古装偶像剧赢得内地观众的心。这跟她的性格不无关系,"大家都说我是少女心,其实我是一个蛮简单、很容易开心、比较感性的一个人,比较爱幻想,看小说的时候会有画面感。"不过,并不想被贴上"古装玄幻剧导演"标签的她,在忙完《醉玲珑》之后,接下来一部戏是现代题材,"是时候换一下脑子了。"
"现在影视圈很多东西都模糊化了,但本应黑白分明"
许多和林玉芬合作过的内地演员,都形容她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样难得的优势,在她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我对内地的人情世故比较了解,因此融入内地剧组非常容易。"
因为近年来在内地拍摄的大多是偶像题材,林玉芬和很多年轻演员产生了交集,她喜欢以大姐姐的口吻叫他们"小朋友"。当红小花迪丽热巴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饰演凤九,谈到与林玉芬的合作,她用了"特别舒服"四个字,"她让你感觉被信任,同时也让你有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面对找不到情绪入口的演员,林玉芬采取的方法总是很温柔,"不能惊动他(她)想要把这场戏演好的心。"很多时候她只是在一旁观察,必要时给他们一些正面的鼓励。然后她会私下和演员说表演上的缺点,绝不会当面让演员难堪。
拍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时,林玉芬亲自帮助演员分析人物,打磨演技。剧中有一场戏,赵又廷扮演的夜华死在白浅怀里。这场戏刚开始拍了好几遍,林玉芬都不太满意,后来她干脆走到赵又廷身边,告诉他人物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随后赵又廷找到了感觉,眼眶泛红,眼泪从眼角滑落,与他对戏的杨幂也沉浸在悲伤中。这个镜头拍完之后,一时无法出戏的两个演员拥抱了许久。
在林玉芬近年的作品里,由热门IP(注:英文知识产权的缩写)改编的剧占了大半,比如《步步惊心》《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其实,这并非有意为之。
挑剧本时,林玉芬更看重的是自己喜不喜欢这个故事,而很多时候更是偶然:接《微微一笑很倾城》,是因为她几年前就看了这本小说,觉得"双时空交错这样的小说拍成电视剧,会很好玩";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却是好胜心驱使,"既然已经拍了《花千骨》,就要挑战一下难度更大的同类剧。"
纵观行业,很多IP剧最后都沦为"挨批剧",不过这样的情况却几乎没有在林玉芬身上出现过。她开玩笑说,这可能是因为自己是个慢性子,"可能看书只要花0.1秒的细节,我会用两个小时去拍。"
林玉芬执导的电视剧,在内地观众心中已与精致讲究画上等号,但她却谦称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并没有刻意迎合内地观众的口味。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的认可,她很欣慰,也会提醒自己再接剧时要更加谨慎,"我会想,自己的作品是否会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现在的影视圈很多东西都模糊化了,但本来应该是黑白分明的。"
如今,只要没有拍戏任务,林玉芬都会回到自己香港的家,陪伴父母,"其实在TVB工作时我也很少见到家人,因为我收工的时候家人全都睡了,有时候我出门的时候家人都还没起床,所以我现在很珍惜每一次回家的机会。"
多年辗转于内地和香港,疲累自知,但林玉芬已经坦然接受了自己工作的特殊性,恰如她的新浪微博签名:不是浪人的个性,过着浪人的生活。
人物小传
林玉芬,1962年出生于香港,198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是中戏导演系的第一个香港毕业生。曾在TVB执导过《刑事侦缉档案2、3》《真情》等电视剧作品。1997年北上,陆续执导《仙剑奇侠传》《步步惊心》《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