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张国政 中国举重女队总教练张国政
“发力,发力,别着急,带到位!”“注意窄拉的角度!”“调整身体重心,大胆往前趴!”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举重馆里不断回荡着张国政的喊声。担任中国举重女队总教练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位前奥运冠军已经与队员打成一片。对于中国女子举重在东京奥运周期面临的严峻形势,42岁的张国政有着清醒的认识,“女举面临严峻挑战,如今我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运动员时期曾“六进六出”举重队,退役了还是选择回来,张国政始终割舍不下对举重的热爱。当了教练员,张国政更是希望能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贡献出来,让队员少走弯路。“第一年主要还是打基础,挖掘新人、打造教练和科研团队,最重要的就是巩固科学训练的模式。”张国政已经为自己确立了目标。
注重调动队员积极性,常常亲身上阵做示范
作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69公斤级冠军,张国政拥有几乎完美的运动员生涯。2008年退役后,他于2009年成为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的副校长。2014年张国政重回举重队,担任男子举重队副总教练,负责男子大级别的攻关。
2014年的仁川亚运会,他的两位弟子刘灏和杨哲获得金牌。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杨哲获得第四名,创造了中国大级别选手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但张国政并不满意,“在最高领奖台看过了最美的风景,这样的成绩没法高兴。”
在男队两年多的实践,张国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执教经验,也让他更适应教练这一身份。“我之前特别容易急,现在心态平和了很多。”但从男队转到女队,张国政还是经历了不少改变。“男队员心思比较豁达,不会钻牛角尖。女队员就比较敏感,要特别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张国政坦言对女队员要给予更多关心,才能更好地调动她们的积极性。
作为女队总教练,张国政没有专门分管的队员。他穿梭于各个训练区,不断和队员以及主管教练交流,纠正队员的动作,还常常亲身上阵做示范。在女子53公斤级选手张宛琼训练时,张国政不顾腰痛,缠上护腰就举起了140公斤的杠铃。“背要直,往上顶!”张国政一边举一边指导,“看好了吧,再来两组。”本来有点疲惫的张宛琼看到总教练这么拼命,马上“现学现卖”,顺利完成了这个重量的训练量。
“张总教练特别有耐心,他每次给我们做示范,对我们是一种激励。他毕竟是奥运冠军,每次讲解技术都特别到位,可以精确到每个动作需要哪块肌肉用力。”张宛琼表示,自己之前总有有劲使不出来的感觉,现在技术上有了明显提高,也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挖掘新人培养教练,是新周期的重要任务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举拼下3枚金牌,成绩虽然不错,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里约奥运会,全队可以说是拼尽了全力。但是临阵换将暴露了人才的短缺,一些失误也说明我们在训练中厚度不足。实际上我们女举在国际上的实力是下降了。”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主任周进强表示,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队里希望张国政利用年轻有冲劲、具备运动员和教练员双重经验的优势让女队重回巅峰。
“现在我们的队员和教练都青黄不接。63公斤级只有邓薇,69公斤级只有向艳梅,这都是‘独苗’。75公斤级和90公斤级基本就没人。4月我去全运会预赛,也没选到好苗子。”提到人才问题,张国政十分头痛,“现在就是尽量寻找新人,让她们到国家队参加集训,挖掘潜力,慢慢培养。”
培养新教练也是张国政新周期的重要任务。前56公斤级世锦赛冠军、奥运会亚军吴美锦如今留队任教,张国政将自己的执教经验倾囊相授,并让他负责张宛琼的训练。“杰出的运动员曾经到达过山顶,他知道该如何攀登。这份宝贵的经验可以助推他们成为优秀的教练。”张国政希望有更多优秀的教练员加入到团队中,担负起重振女举的重任。
巩固科学训练模式,培养有战斗力的团队
一接手女队,张国政就高举改革大旗,“我们以前的很多训练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了。想让队员全面提升,就必须在训练方法上改革和创新。只有科学合理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有战斗力、有凝聚力的团队。”一个多月的时间,张国政已经与教练团队开了3次会,在每天的训练中,他不断与教练员和运动员交流,适时调整队员的训练内容和训练量。
“以前训练,就知道要多练,好像只有练得多、练得全才能出成绩,但是这样就容易受伤”,张宛琼表示现在的训练更有针对性,“张总教练会给我安排‘主菜’,今天重点要把这项练好,剩下的项目是‘配菜’,而不是面面俱到,这样在体能和时间的分配上感觉更合理了。”
张国政把训练比作炒菜,各种食材和调料只有合理搭配、火候合适才能做出“大餐”来。“每天队员都要经历体能、技术专项等全方面的训练,举重会用到的动作有二三十个,怎么安排这些训练的内容和时间,这都是需要科学设计的。不同的队员在不同的阶段需要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如果做不到有针对性那就是无效训练。”
要打破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固有思维和已经成型的训练模式并不容易,张国政也深知这需要磨合。“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能急躁,也不要想当然,多站在队员和教练的角度看问题,希望能够早日将科学训练的模式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