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石斋医话 大医孔伯华:“京城四大名医”
对年轻一代来说,“京城四大名医”的记忆正日渐模糊,萧孔汪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杨浩如;因杨浩如早逝,后递补入施今墨)当年的风采已成传说。
但,在中医发展史上,孔伯华的名字无法磨灭,他培育出700多名弟子,许多成为名家,他曾奔走呼吁,为保留中医传统做出巨大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孔老人格高尚,一生行事绝无污点,在他身上,不仅体现出中医的技术,更体现出中医“大中至正”的精神,无愧一代名医之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嫡孙孔令谦的口中,我们将读到一个怎样的孔老?
比梅兰芳还多一辆汽车
我爷爷1955年去世,我1961年才出生,没亲眼见过他,关于他的故事,大多是从长辈那里听来的。
爷爷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爷爷曾在丰润、保定等地当过县太爷,那时没医院,通儒则近医,先祖善岐黄,我爷爷得以启蒙,两件事促使他后来学医:一是他的表妹腿上长了个疖子,本是小病,被庸医所误,留下终生残疾;二是他的母亲患病,爷爷割肉疗亲,当然,这并无疗效,只能说明他是个孝子。
因时局动荡,爷爷一家避居易县,在当地名医指点下,“渐闻乡里”。1910年,清政府解散太医院,成立外城官医院,即宣武中医院前身,爷爷受聘入京,院长为杨浩如,同事中有张菊人、陈伯雅等名医,由此学到很多东西。
1917年至1918年,晋绥爆发虎烈拉大瘟疫,传播极快,逼近北京,当时没卫生局,警察厅临时到官医院找医生去应对,我爷爷被派到廊坊,当地人信巫不信医,不肯服药,只好投药入井,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不久,北洋政府代总统周自齐找上门来,他身上长疖,用西药虽可治好,但反复发作,痛不欲生,我爷爷几方药下去,将他彻底治愈,周一高兴,送了一辆奥斯汀汽车,加上原来某富商送的,我爷爷有两辆车,比当时梅兰芳还多一辆。
后官医院渐西化,中医受排挤,爷爷转到达仁堂坐诊,当时同仁堂多丸散膏丹,达仁堂多中药饮片,乐仁堂多参茸药酒。
爷爷在家看病,药到达仁堂取,他在穷人方子上会留记号,药费全记在自己账上,每天前十名挂号的病人免费,因为只有穷人才会早起,至于富人看病,挂号费至少2元大洋,在当时算出奇的高,他一生从不打广告,全凭医术说话。爷爷虽然赚钱多,但只租房不买房,最多时大家族200多人全靠他养活,不买房也有不买房的好,去世后没人为此打架。
杜月笙曾请我爷爷赴上海为孟小冬出诊,请了三次才去,杜给了10万大洋,我爷爷转手都给捐了、舍了,周总理曾说:孔伯华名气这么大,没想到日子却过得这么清苦。
确实,我爷爷直到去世,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不纳妾,不抽大烟,挣的钱都散给别人了。他的司机常借口换轱辘,额外要钱,别人让我爷爷提防,可爷爷说:谁都不容易,搁点就搁点吧。
有医术更要有人格
1929年,南京政府通过“废止旧医案”,我爷爷被推为代表,赴南京请愿,还与西医“打擂”,各找几名病人比试医术,实践证明,中医果然有效。在一片反对声中,政府被迫收回成命。
通过此番周折,爷爷意识到培养人才已成当务之急,回京后便与同侪共建北平国医院(初名北平医学校),萧龙友任董事长,我爷爷任院长。14年间,培养出700多学生,加上肄业生,不下千人,他们成为建国后中医骨干力量。
北平国医院不仅名师荟萃,且课程安排合理、教学严格,我爷爷的弟子、名医裴学义先生曾回忆:在这里上学不仅免学费,还包吃住,甚至给入室弟子发钱。
我爷爷赚来的诊费,常常当天便分给众人。日寇占领北平后,伪政府想把北平国医院并入他们的教学系统中,让我爷爷担任高官,可不论怎样威胁利诱,爷爷一概拒绝,他苦苦支撑,三迁校址,学校到1944年被迫停办。
京城四大名医个个身怀绝技,但我爷爷去世时,周恩来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百年诞辰纪念时,在政协大礼堂办的活动,卓琳、朱仲丽、蔡畅、于若木、薛明、刘英等老同志都来参加。为什么大家给一个普通医生这么大面子?因为我爷爷历史清白,能站得起来。
我爷爷原本不太看得起演员明星,后来听说梅兰芳蓄须明志,深感佩服,说今后梅兰芳来看病,不用排队。
爷爷受尊重,因为他讲原则,对谁都一样。我大舅的父亲是旧军阀,有钱,一次爷爷过生日,他穿着军装就去了,结果被轰了出来,让换了衣服再进去。我爷爷的一个妹妹参加红军,解放后来看他,进门后爷爷第一句话就说:你先把军装换了。
解放后,爷爷常给中央首长看病,别人给他套上白大褂,他说:我是来看病的,不是来吊孝的。一次给陈云开药,领导认为药性太烈,不让用,爷爷当时就拍了桌子:那你叫我来干什么?果然三服药下去,陈云的病好了,别人问他有什么秘诀,他说:我没秘方,只是从不把病人当首长罢了。
不是毛泽东的保健医
我爷爷见过两次毛泽东。那时他还没进城,住双清别墅,发高烧,治这种病恰好是孔门专长,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到土儿胡同我爷爷家中来请,回来后,爷爷从没对外说过这件事,因保密制度,开的方子都不能带回来。
在家里,爷爷曾感慨过:没想到毛主席这么平易近人,上来先问他是孔子多少代孙。两天后,毛主席退烧了,傅连璋打电话问如何调养,爷爷建议少吃辣椒、红烧肉,多喝米汤。
一个多月后,毛主席再次请我爷爷,这次不是看病,而是谈对中医发展的建议。毛主席重视中医,让我爷爷十分感动。有些文章说我爷爷是毛主席的保健医,这是胡说,保健医要长期跟随首长,只负责流程,不负责看病,会治病的保健医并不多。
我爷爷和周恩来的感情很深,因为他6弟当年也在南开读书,和周恩来同学,所以周恩来总叫我爷爷“大哥”,6弟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就再也找不到了,解放后爷爷曾托周恩来找,也没找到。一次刘亚楼生病,请爷爷去看病的秘书不会说话,发生争吵,还是周恩来出面做的工作。
我爷爷个性倔强,给再大的首长看病,从不点头哈腰,该怎么治就怎么治,我父亲也是这种性格,后来被发到郊区劳动改造,“文革”中,我家两次被抄,父亲被关进监狱达6年之久,出来后,该怎么说话还怎么说话,连领导都说:你胆子也忒大了。医者就该一视同仁,可这害了我爸爸一辈子。
我爷爷很少发脾气,但不怒自威,他不上桌,全家谁都不敢吃饭,可他坐诊常坐到很晚,我爸爸小时候饿,只好到厨房自己找点吃的,当时厨师有的在御膳房干过,一来二去,我爸爸学会了很多厨艺绝活。
京城名医为何要南飞
西医提供的是一套数字化、标准化思维模式,优点当然很多,可我问你,树上有5只鸟,用枪打下一只,还剩几只?你能回答4只吗?世界上的事不能完全用数字来说话,什么都可以标准化,唯独人没法标准化,不能僵死地看问题。
一个人小便浑浊,口中发苦,可到医院检查,数据没任何问题,你难道非要等他发展为糖尿病才去治?一个人经期不调,可能就是子宫肌瘤前兆,几服药下去,就能防患于未然,难道非要等到数据证明是子宫肌瘤,才去治疗?
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只讲数字化,其背后是人不断增长的欲望在支撑,西方文化有上帝观念,靠信仰来约束欲望,而中国传统是用情感、用忠恕之道来约束欲望,把这推翻了,人格就会越来越偏执。其实,真正的西医不反对中医,他们也尊重结果,也愿意换一个视角去看问题。
中医今天地位很尴尬,解放前,注册中医50万人,今天只有30万人,虽开了很多专业院校,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纷纷转行。况且,中医以经验为主,就算你有博士文凭,也不等于真会看病。
我是半路出家,原来在上市公司当副总裁,2005年下决心来开“孔医堂”,从那时到现在,投入总有上千万,我不后悔,因为责任所系,“京城四大名医”如今只剩孔家传承最好,有4家实体店,还有学院,将来经济条件好了,我也不打算从中赚钱,医的未来一定是公益化,怎么能从中赚钱呢?
整体看,中医不如电子等行业,很多东西还没放开,我有时开玩笑说,如果大家平等竞争,那些中医学院早关门了。可现实就这样,你没办法。
今天,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对中医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我们也在努力,整体看,南方省份做事到位,而在北方,办点事太难,我们今后也许会更多向南方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