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民俗 过年:冯骥才盘点民俗 好民俗不能丢
新华网天津2月3日电题:过年:冯骥才盘点民俗新华社记者张淑英
今天已是大年初三,大家都在喜气洋洋享受节日的欢乐。为什么要过年,怎样过年?就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天津的名人:作家冯骥才。
一见面,冯骥才便指着铺在办公桌上的一大堆材料,抱歉地说:“看,我正在忙这个--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从21世纪第3年开始,我们要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规模空前的全面的普查和抢救。”
抢救工程首先涉及的是民间木板年画。说到年画,我们把话题转到了“过年”。说到过年,对民俗深有研究的冯骥才兴致勃勃地聊起春节。他说,春节是我们民族的最大节日,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一共38天。恐怕世界上很少有一个民族有这么长的节日。
“年是最能表现民族凝聚力的民俗。”这是冯骥才对年的评价。他说,过年大家在一起辞旧迎新,十分美好。当然过去由于科学知识的匮乏,有迷信的习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许多糟粕逐渐淡化,但一些好习俗也被淡化,似乎中国老百姓不会过春节了。
在冯骥才的心目中,年的高潮就是除夕之夜。他说,中国老百姓有“大年三十情结”,除夕之夜过不好,这一年心里总有点疙疙瘩瘩,这年文化心理是无形的,但它却深深地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所以,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总要赶回家过年。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个巨大和无形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他认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始终是一个坚实的整体,这与民间文化有深刻的关系。因为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沃土,也是一个辽阔的磁场,民族的凝聚力在民间就是一种亲和力,它内含着共同的生活愿望、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以及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而民间文化的传承本身也是一个传统教育的过程,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的传统。
“再进一步说,我们这个民族也是一个生活崇拜的民族。”冯骥才解释说,“我们从古到今有很多伟大人物,但中国老百姓崇拜的是生活本身。所以在春节人们最希望的就是平时吃不上的东西过年能吃到,穿不到的衣服过年能穿上,享受不到的亲情与团圆过年时能享受到。人们一方面通过努力实现一部分实际的愿望,使生活尽可能接近理想,把理想生活化;另一方面将理想主义的图画、话语、文字塞进生活,填满生活,使生活理想化。由于理想与生活合为一体,所以过年的境界也非比寻常,这是中国人对年的伟大创造。”
冯骥才也有遗憾。他说,现在是我们自己把年淡化了,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涣散了。民俗只不过是个方式,还要看具体内容。好民俗不能丢,比如过年拜天地、拜祖先、拜(老)师(家)长就不为过。“天地”,就是大自然给了我们许多基础;祖先给我们创造了完整和美好的社会;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家长辛勤地养育了我们。这些都永远不能忘记,应该每年说声“谢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