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合作的日本影星 与黑泽明齐名 他是真正的光影魔术师
说起木下惠介(Keisuke Kinoshita),国内很多影迷可能会稍感陌生,但是在日本国内,他的名字和作品可谓是家喻户晓。
在日本电影的大制片厂黄金时代,他和小津安二郞并称为松竹电影公司两大巨匠。同时,他也与黑泽明、小林正树、市川昆并称为“四骑士”。
木下惠介
《电影旬报》于1986年推选出松竹公司20部最佳作品,结果木下惠介上榜的作品数量压倒了小津安二郎等一众大师。
作为纵横日本影坛四十多年的光影巨人,木下惠介一生作品繁多,但从不重复自己,不受电影类型和风格的约束,勇于创新。不管是悲喜剧、家庭情节剧或是恐怖片都有涉猎,题材的多样性少有人能及。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我们将会为您带来这位大师职业生涯中最不容错过的三部不同类型作品,《卡门归乡》、《二十四只眼睛》、《楢山节考》,向这位日本电影大师致敬。
木下惠介自编自导的、于1951年上映的喜剧片《卡门归乡》是日本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剧情片,也是纪念松竹电影公司成立三十周年的作品,入围了由电影旬报评选的二十世纪最佳一百部日本片。
电影讲述的是高峰秀子扮演的乡下姑娘阿金,带着好朋友从东京回到乡下老家,摇身一变成为风情万种的脱衣舞娘卡门,她们一系列出格的言行和动作惹得阿金父亲和乡邻大惊失色,由此引发的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
高峰秀子身着奇装异服带着浓浓的妆走进了傻乎乎地卡门的世界,和她熟悉的常扮演的知性、隐忍的传统日本女子形象大相径庭,堪称是演艺生涯中最大胆的一次尝试,影片中一段将近五分钟的脱衣舞表演也是尺度大开,令人叹为观止。
1954年上映的《二十四只眼睛》,是木下惠介职业生涯中的里程碑之作,入围了第1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电影旬报评选的二十世纪最佳一百部日本片中排名第八。
影片通过由高峰秀子扮演的大石老师的视角展开,细腻而生动的描绘了濑户内海香川小豆岛小学分校的十二位学生在二战前后将近18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同于《卡门归乡》的天真烂漫,《二十四只眼睛》可以说是一部被泪水浸泡过的电影。
作为日本最经典的反战片,木下惠介没有直接控诉战争的残酷和不公,而是以娓娓道来般的手法来陈述,通过老师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她钟爱的学生是如何一点点被历史影响和改变,由此去反思战争带来的伤害。
和国内陪伴一代人长大的《城南旧事》一样,《二十四只眼睛》有种老派的诚恳,像是熟人用抒情的口吻和你畅聊着往事,说着淡淡地闲愁,伤怀的时候也会哽咽着停下来擦擦眼泪,亲切,代入感极强。
在这部影片里,木下惠介使出了浑身解数,把战争期间人物心态转换刻画地细致入微,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美丽动人的高峰秀子奉献出的殿堂级表演。
从开始穿着西洋服装蹬着自行车如一缕春风般轻快而明朗,到结尾物是人非后佝偻着身子小心翼翼的踩上学生凑钱送的自行车。十八年的时光都在高峰秀子的举手投足和眼角眉梢之间默默流淌,她演活了这部电影。
1958年上映的《楢山节考》是木下惠介职业生涯中最特立独行的一部作品,入围了第1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部电影中,他的艺术技巧和抒情的手法达到了顶峰。
旧日日本的信州山村曾经有一种成文的习俗,因为粮食短缺,这里过了七十岁仍健在的老人须由子女背到楢山遗弃,美其名曰与山神作伴,电影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残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
《楢山节考》,木下惠介执导,1958
不同于《卡门归乡》和《二十四只眼睛》的纯外景拍摄,木下惠介独出心裁,在摄影棚里搭景拍完了全片,布景和美术设计华丽鬼魅,再加上先锋性的以说书人的说唱来推动叙事,使影片看起来就像一出充满东方元素的舞台剧,具有很强的形式感染力,是一场当之无愧的视觉盛宴。
在剧情上,木下惠介的这一版《楢山节考》以母子的亲情线为重点,在阿玲婆和儿子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下了很大功夫,结尾送行的一场戏让人潸然泪下。虽然讲的是人间炼狱,但没有被痛苦完全吞噬,温情仍是影片的底色。
《楢山节考》,今村昌平执导,1983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今村昌平执导的1983版,拿下第3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楢山节考》也会一同亮相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
不同于木下惠介那版的舞台剧风格,1983版纯外景拍摄,野性十足,强调的是世事无常和人性中的恶。两位大师的两个版本各有各的风情和魅力,各位看官不妨两部都买来看了自己在心里比划比划。
一个坏消息:《楢山节考》余票有限
一个好消息:《卡门还乡》、《二十四只眼睛》还有票
“北京展映”活动将于4月6日至22日
在北京地区32家电影机构、高等院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