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宝华到德云社后台 常宝华谈艺术生涯:第一次登台棉裤湿了
常先生对年轻人要求十分严格,对徒弟高洪胜寄予很大期望。本期策划、摄/视频 京华时报记者 王铮
因《帽子工厂》《追溯》等一批相声佳作而被观众所熟知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近日做客京华茶馆。回忆往事,常老爷子谈笑风生,笑言自己第一次登台与哥哥“小蘑菇”演出《训徒》时棉裤都湿了。谈到观众,常老直呼那是衣食父母,言语间透露出对舞台、对观众的无限眷恋。
□谈艺术生涯
第一次登台棉裤湿了
“首先向我们的读者、观众问好,祝你们全家幸福。我也想跟你们见见面,我最想念的是我的观众,一直放心不下。但愿我的观众像听我的相声一样,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这是做客茶馆当天,83岁的常宝华先生的开场白,去年冬天的一场肺病让他消瘦了不小,但精神矍铄,幽默依旧。
回忆起自己的艺术生涯,常宝华坦言是受了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五六岁时第一次登台是在天津泰康商场的小梨园剧场,当时跟赵佩茹先生和哥哥“小蘑菇”合作《训徒》,“第一次见观众,我记得那是冬天,母亲给我做了棉衣,下边穿着棉裤。有的观众喊‘好小孩’,当时我也不知道紧张,等下来了观众就鼓掌啊。遗憾的就是到了后台,我哥哥一摸我这儿,棉裤全湿了。”
提到哥哥常宝堃,常宝华特意要跟读者说一下“小蘑菇”的由来。他说:“我这个大哥生在张家口,长在张家口。按我父亲的话来说,怎么教他怎么是,现在叫上台见喜,小时候在演出间隙他托着一个锣找观众要钱,有的观众喜欢他故意不给他。他就主动逗观众,非要让你把钱都交了。有的观众就说,这个孩子真是我们张家口的宝贝——蘑菇,打那就叫起来了。”
年少时受辱曾想放弃
问到7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坎坷,常宝华坦言自己在十六七岁时一度想放弃相声,因为年少时经历的一些事情让他觉得“相声”在那时是个低贱的行业,而自己的人格也受到了侮辱。
常宝华回忆说:“北京有一句话叫‘死不待见’,对相声就是这样。那时我经常到一些深宅大院的官宦人家演出,跟唱堂会似的。到人家里演出是得跪着领赏钱的,等四个人抬着主家出来了,我发现他是个太监,我是在给太监下跪啊。那时心里很痛苦,已经开始有自尊心了,然而相声却让人失去人格,失去尊严。”
谈到最终坚持下来的原因,常老爷子说,一个是观众对他的爱护、热情,他觉得自己离不开观众,“到今天,我仰仗着我的观众,可以说是衣食父母。用我父亲的话说,你小时候用的尿布都是观众给你们买的,懂不懂?他告诉我,永远要知道感恩。”还有一个是建国后相声演员的社会地位变了,那时还去中南海给毛主席和周总理演过节目,周总理甚至对《昨日》还提了修改意见。
□聊相声发展
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
70多年舞台生涯,让常宝华获得了不少荣誉,除了相声表演,他在上世纪70年代编创的《帽子工厂》甚至引领了当时相声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潮流,而90年代初创作的《追溯》,又开创了介于相声和小品之间的舞台风格。
《追溯》讲的是婚姻问题,当时常宝华小品化的表演方式和创作理念是十分超前的。现在舞台上相声剧、音乐相声、多媒体相声也很常见,问到相声是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时,常先生说:“形式必须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当时《追溯》这个小品的形式,也是因为用传统相声的演绎方式无法表现出它的思想来。”
盼青年演员打牢基础
常宝华说,现在每天的生活还是离不开相声,对于青年相声演员也很关注,“我发现80后、90后出现了很多好演员,比如北京的王子健、天津的裘英俊,他们既有传统的,也能演一些新的、不俗的相声。”
常宝华认为,青年相声演员最重要的是要打牢基础,知道什么是表演。他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表演经历谈道:“相声的表演要避免四个字‘粗、俗、油、野’,创作时也要避免四个字‘直、露、白、浅’。”
在常宝华看来,好的相声要有思想,要来源于生活,让观众有所思考,他说:“我们的作品应该像茶叶一样,喝到嘴里应该有后味,这个后味使你感到很清新、通畅。一个作品怎么才有回味?这个作品要有思想,要有生活,不能是空中楼阁、听听就写。要深入生活,才能真正抓住要点和笑点。”
□说家庭生活
对常远严厉因他在成长
常宝华11岁时就是个小童星,主演了电影《锦绣歌城》。2012年,他还在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中客串演出“公交车老大爷”,又火了一把。除了电影,常宝华还演过京剧、歌剧、文明戏、话剧、曲剧、电视剧等,但他说:“最大的爱好还是相声,生活中聊天也是相声。”此外,他还喜欢收集各国钱币,没有太多讲究,就图一个开心。
常宝华的孙子和孙女值得他骄傲,孙子常远是2013年春晚上人气火爆的“美男子”,而孙女常思则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双人花样游泳的亚军。谈到教育孩子的秘诀,常宝华说:“多支持、多鼓励,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第三智力。”
常远曾谈到爷爷很严厉,自己有点害怕他。常宝华解释说:“常远还在上升中,所以我对他要求比较严格。”
□话师徒情缘
常高两家交情甚密
当天陪常宝华一同做客的还有他新收的徒弟,山东快书高派创始人高元钧的儿子高洪胜。常宝华介绍,高常两家是世交,高元钧先生既是他父亲常连安的徒弟,又是干儿子。后来,常宝华进入海政文工团也多亏了高元钧先生的帮助,他说:“高先生对观众特别热情,我们去部队演出,只要有一个观众没看,他掏出板来立马就演。”
采访当天,高洪胜也是为师父忙前忙后,生怕常宝华身体不适。两人共同在部队演出近30年,问及为何一定要拜常宝华为师,高洪胜说:“无论是从我师父的为人,还是艺术上造诣,还有生活上的帮助都想拜。”拜师时,高洪胜特意把自己获奖的长篇山东快书《许世友的传说》和获奖证书送给师父,因为他知道师父看重徒弟的为人和创作表演能力。
“创作不到点儿,表演不起眼儿,混了大半辈儿,弄个半熟脸儿。”常宝华时常拿这句话总结自己的舞台生涯。访谈最后,记者问常老爷子为何这么自谦,他说自己确实就是这样认为的。他透露,将来百年之后,希望把这几句话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作为墓志铭。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
■茶博士札记
笑对自己一场大病
常老爷子热情、谦逊又爱自嘲。当他来到茶馆休息室后,徒弟贴心地跟我说,把空调关一下,怕老爷子身体不适应。随后我与老爷子谈起他的身体状况,他乐呵呵地说:“去年我得了一场大病,这一下打掉了我500多年的修行啊。”在场的人都被老爷子的幽默给逗乐了。茶博士 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