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恪为什么忠心 夷中铮铮 古之遗爱:燕国名将慕容恪
中国历史上,受命托孤、辅佐幼主的权臣不少,除去年代久远的上古时期,两位圣贤伊尹、周公外,到了君权强化的后世,几乎就只有两个人做到了君臣情谊全始全终,一位当然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白帝托孤家喻户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另一位就是本文主人公慕容恪了。
而舍此之外的众多权臣,最后基本只有三条路可选:
要么如司马懿、杨坚一般,自己或子孙终于篡位,改朝换代;要么如宇文护、鳌拜一般,被长大的小皇帝诛杀夺权;要么如霍光、张居正、多尔衮一般,生前大权在握,死后被小皇帝清算,家人遭殃。
这也是君权和相权不可调和的冲突之必然,并非单纯是权臣或皇帝的人品心性所致。
一、受命托孤,辅佐幼主,如诸葛亮一般君臣和谐,全始全终。
公元360年,控制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前燕帝国皇帝慕容儁病危,对他弟弟大司马慕容恪说:「如今天下三分,江南东晋和关中秦国虎视眈眈,我儿子慕容暐年幼,所以我想让你继承皇位。」
慕容恪坚决推辞,说:「陛下既然认为臣能够承担平定天下的重任,难道臣就不能和周公、诸葛丞相一般,忠心辅佐少主么?」慕容儁听闻其言,甚为欢喜,连连称好,含笑而逝。11岁的太子慕容暐即位,皇叔慕容恪被封太宰、录尚书事,从此总揽燕国朝政。
燕太宰、太原桓王慕容恪
慕容恪说的可不是哄人的场面话,很快另一位辅政大臣太师慕舆根便表示愿意支持他夺取皇位,想博得拥戴之功,被慕容恪严词拒绝。不久后,更以慕舆根心怀不轨之罪,将他一党诛杀,令百官震慑之余,人心就此安定。
观列朝乱世,割据政权中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单靠血缘就保住地位的,大约只有蜀汉后主刘禅和燕国皇帝慕容暐这两例了,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谨守臣节、既忠且能的摄政大臣。
燕帝慕容儁死前,正是因为对乱世中幼子难立心知肚明,不得已方欲传位慕容恪,慕容恪却坚决拒绝,表达忠于幼主之志,给了兄长一个意出望外的大惊喜。此后一直到慕容恪生命尽头,他都真正做到了为国家呕心沥血、对君主谨守臣节,因此生前身后,皆被朝野称誉为周公、诸葛亮一般的圣人,君主慕容暐同样感怀他的恩情,厚待他的家人,给予他隆高的身后之誉。
慕容氏前燕政权经过慕容廆、慕容皝两代在辽东的数十年时间经营,大量任用汉官,招揽汉民,到慕容儁时代,汉化程度已经极深。也并没有与之前的石赵、之后的拓跋北魏那样,抬高本族为所谓“国族”,对汉人去做严格隔离与歧视对待。而且自称为黄帝之子昌意后裔,若论汉化程度,比苻坚时代前秦有过之无不及,大概只不及元宏改制后的后期北魏。
两个例子,苻坚灭燕后,大量任用慕容鲜卑族人,分置各地,委以实任,以推进氐秦帝国的汉化进程;北魏前期,因为慕容氏后裔汉化过深,拓跋氏鲜卑各部甚至不愿承认其鲜卑同族身份。
而慕容恪其人,正是饱读经史典籍,沉溺于汉文化中,严格以汉人士大夫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的汉化贵族。史称其“每所言及,辄经纶世务”“罢朝归第,则尽心色养,手不释卷”。
慕容恪摄行国政,选贤任能,博采众议,废除苛政,勤政爱民,深得燕国民众爱戴,被其劲敌王猛叹服为“古之遗爱”,比之春秋名相子产,并祭以“太牢”之礼。
数十年后,后燕复国,与军阀翟辽相争,只因燕军统帅是慕容恪之子慕容楷,翟辽部众便纷纷奔走相告,称“太原王之子,就是我等父母”,归顺者络绎不绝,成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范例。
二、年少成名,骑兵天骄,扫荡东北,让韩国人惧怕了上千年。
有趣的是,慕容恪在中国算是个很冷门的历史人物,和自称为他后世子孙的文学人物“慕容复”相比,只怕在公众的知名度百不及其一。但在韩国,慕容恪的知名度却要高得多,甚至被当做“大韩民族”历史上最危险的敌人之一。
这其中的原因,就要从韩国人乱认祖宗的习惯说起了。我国东北曾有两个历史悠久的边疆民族政权,一个叫扶余国(公元前2世纪-公元494年),另一个叫高句丽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在慕容恪的时代,他们占据了今天吉林、俄罗斯远东滨海,以及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因此都被韩国人认作他们的祖先,对中国东北领土和长白山的觊觎之心可谓昭然若揭。
而慕容氏燕国崛起于辽西,因此和高句丽、扶余两国为争夺辽东,长年征战。
公元338年,当时控制中国北方的后赵皇帝石虎亲率数十万大军攻打燕国,却久围棘城不克,被迫撤军。年仅17岁的慕容恪率两千骑兵奔袭撤退中的赵军,石虎以下几十万赵军弃甲溃逃,被燕军顺势斩首三万余级;
同年,在密云山之战,慕容恪率七千骑兵伏击赵国名将麻秋率领的三万赵军,再次大获全胜,将赵军斩首大半,余皆俘虏,顺势将鲜卑段部一举收服。
一颗璀璨将星在辽东冉冉升起,在中学生一般的年纪就一举成名、名震天下的名将,历史上的先例,大约只有大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了。巧合的是,他们都可说是同时代最强的骑兵天才。
公元341年,慕容恪之父、燕王慕容皝亲征高句丽国,以声东击西之计,分出一万五千兵马从北路佯攻,吸引了高句丽军统精锐五万;慕容皝率四万燕军主力从南路推进,另两位燕国名将,慕容皝之叔慕容翰和慕容恪之弟慕容垂为大军先锋,面对高句丽羸弱的留守兵马所向披靡,杀进高句丽国都丸都城,高句丽国王高钊单骑出逃。
燕军挖掘高句丽王陵,将高句丽前任国王高利的棺木掘出,然后一把火把高句丽王宫烧毁,拆除丸都城墙,带着高钊的母亲和妻子、大量珍宝,以及五万多高句丽人,满载而归。
因为高句丽国在几百年后,击败了隋王朝的讨伐大军,几乎全歼了三十万隋军府兵精锐,间接导致了隋朝灭亡;随后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同样顿兵于安市城下,被迫撤军。因此被韩国人强认为祖宗,当做了他们“大韩民族”历史上最大的荣光。
同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既然韩国人认了这么个祖宗,之前高句丽和燕国战争中,王宫被毁、王陵被掘、都城被拆、太后和王后做了俘虏、王室所藏珍宝和国家档案资料被燕国席卷一空的奇耻大辱,也就只好由他们生受了。
这一战也是高句丽七百年历史上输得最惨的一战,侥幸逃得一命的高钊,无奈之下只好向燕国称臣,又从所剩领土搜刮了大量珍宝奉上,燕国这才将他父亲的棺木连同尸首送还。
慕容恪虽然没有参加这一战的记载,但作为当时燕国第一名将,他在那之后受命镇守辽东,威慑力可想而知。吓破了胆的高句丽人再不敢向西觊觎,慕容恪又顺势推进,拿下了高句丽重镇南苏城,把那里建成向高句丽腹地步步蚕食的基地。
公元344年,二十三岁的慕容恪与其弟慕容垂分路并进,攻灭鲜卑宇文部;
公元346年,二十五岁的慕容恪统帅一万七千骑兵,奔袭东北地区的的最后一个劲敌扶余国。他督帅诸军,亲冒矢石,所向披靡,大获全胜,扶余国王和五万多扶余军民都成了他的俘虏。慕容氏燕国也达成了制霸东北亚的成就,彻底扫除后顾之忧,为接下来的中原逐鹿打下坚实基础。此时的他,已经是攻必取、战必胜的大燕军神,在国内声望隆高,被他的兄长、继任燕王慕容儁当做军政上最得力的辅弼。
除高句丽外,另一个强认来的“祖宗”扶余国也被慕容恪打得如此凄惨,试问韩国人读过他们自己编撰的历史后,又怎可能不对慕容恪又惧又怕?
从2006年到2009年,在美国最大的英文论坛,曾经有一个世界史上最强200名将的评选,全世界无数网友经过历时三年的争论,九易其稿,才给出了一个大致名单。
该评选因为参与的中国网友很少,因此不可避免充斥着西方中心论。除却蒙古两个bug人物,铁木真排第1,速不台排第11外,其余中国历史名将的排名,也充分暴露了欧美人士的片面认识:
其中很滑稽的一点,莫过于在中国都算是冷门历史人物,很少会被排入历史前十、前二十名将的慕容恪,却在一众韩国网民的力荐下,超过了项羽、孙武、朱元璋、戚继光这样的历史名人,排名到了中国历史第八或第十名将的位置(区别在于铁木真和速不台是否算入中国名将),虽然这肯定不是什么权威排名,但亦说明韩国人对慕容恪的印象之深刻,畏敬之心一直延续至今,但可聊供一笑。
三、军事生涯常胜不败,名列唐朝和宋朝武庙,为公认五胡第一名将。
慕容恪的军事生涯,亦不负历史一流名将之誉,战斗层面或有小挫,战役层面百战不败。
三十岁时,慕容恪率军南下,廉台之战斩首七千,俘虏魏帝冉闵,随后陆续讨平王午、吕护等军阀,统一河北。
三十五岁,慕容恪挥军东进,野战获捷,破敌三万,围城经年,攻灭齐王段龛,平定山东。
三十九岁时,慕容恪受命托孤,在其执政时期下,燕国步入势力鼎盛期,在与东晋的长期拉锯战中获胜,攻取洛阳,并将河南各地纳入版图,成为当时第一强国。
慕容恪成名的棘城之战,数十万赵军被其两千骑袭击而崩溃,仅有汉人大将冉闵治军有方,三万人马一军独全,在几十万溃退的赵军中鹤立鸡群,从此冉闵得到石虎重用,屡屡出征克捷,逐步掌握了后赵军权,方能灭赵建立国。两位顶级名将同时一举成名,登场历史舞台,未来成为宿敌亦是命中注定。
双方对决的廉台之战,狐狸曾撰有专文详细描述:
公元四世纪的名将对决:浅评燕魏廉台之战 - 狐狸晨曦的文章 - 知乎专栏
是役冉闵展现了不亚于西楚霸王项羽的神勇,单人击斩三百余敌人的表现,和项羽乌江之战的绝唱一样,是冷兵器史上仅有的两例。而慕容恪也沿袭了兵仙韩信当年在垓下之战的策略,并创造性发明了“连环马”战术,中军退却后、两翼包抄夹攻将冉闵军全歼。
此战慕容恪以数万骑兵对决冉闵的万余步卒,初战十战十败,之后靠兵力和骑兵优势方才获胜,似乎略失名将水准,有胜之不武之嫌。
但可对比韩信垓下之战,是以三十万汉军和十万楚军决战,身后还有三十万刘邦军支援,一样被项羽打得中军败退,也是靠两翼夹击、兵力极大优势才反败于胜;之后韩信以六十万大军围攻所剩不到十万、且兵少食尽的楚军残部,尚且被项羽成功突围,亦无损一代兵仙之威名。
面对项羽、冉闵这样冷兵器史上千年一出的绝世猛将,作为优秀智将,韩信和慕容恪的表现同样已算得上竭尽所能,无足苛责。
诚然慕容恪野战甚强,攻城战表现相对有所欠缺,攻克广固耗时一年,攻击五百晋军把守的洛阳也耗时一个月。其用兵风格更多是操练精兵的正兵流,这是不及他弟弟慕容垂之处。
毕竟慕容垂在决战中击败东晋名将桓温和刘牢之,对手含金量更强一筹,晚年对西燕和北魏的谋战手段更已入兵家化境。
燕世祖武成帝慕容垂:
但慕容垂麾下的后燕军队,害民扰民的不良记录颇多;慕容冲治下的西燕军队更以残暴著称。
相反慕容恪治下的前燕军队,则堪称五胡时代的王者之师,惜墨如金的史家用了“军令严明,秋豪不犯”这样的词来形容。
东晋十六国时期将星如云,汉人名将如陶侃、祖逖、桓温、谢艾、冉闵、王猛、邓羌、谢玄、刘牢之等人,五胡部族中亦涌现出刘曜、石勒、石虎、慕容恪、慕容垂、姚苌、赫连勃勃等优秀军事将领。而南北朝的开创者刘裕和拓跋珪虽活跃在同一时期,但一般不算成东晋十六国时人物。
唐朝和宋朝官方朝廷都曾设置武庙,将之前历代名将奉入庙中。其中在两晋时期,在排除了那些自立为帝的胡族君主如慕容垂后,不被列入正统王朝、而是效力于僭伪政权,却能入选武庙的将领仅有两人。
一个是氐秦丞相王猛,作为可与管仲商鞅孔明齐名的史上有数大政治家,同时又挥军灭前凉、前燕,为氐秦帝国从关中一隅到席卷中原,十分天下有其七,立下殊功,他名列武庙实属正常。
而另一个便是前燕的摄政大臣,太宰、大司马、太原王慕容恪。慕容恪在世时,燕国为当时天下四国至强,死后方给了王猛以可乘之机。
毕竟慕容恪身经百战,军事生涯远长于王猛,后者更多是以大政治家的身份载入史册,因此称慕容恪“五胡第一名将”也算名至实归。
四、隆高的身后之誉和千古遗憾,实因对兄长的顺从和过分忠诚。
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少室山决战中,反派大BOSS慕容博现身,教训他儿子慕容复曰:
慕容恪之父慕容皝,是慕容氏燕国的实际奠基人,被追封为燕太祖文明帝;慕容垂是慕容皝之子,慕容恪之弟,在淝水之战,氐秦帝国崩溃后,举兵复国,谥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德是慕容恪另一个弟弟,在北魏大军压境,燕国四分五裂时,据山东自立,谥燕世宗献武帝。
相比之下,慕容恪生前并未荣登九五之尊,死后亦未被追谥为帝。然而小说人物慕容博脱口而出,将他与燕国的三位开国中兴英主并列,并非排比不当,反是名至实归。
在慕容国燕国不到百年历史上,慕容恪这个摄政亲王的作用、威望和影响力,更远非那些的燕国皇帝可比。
南北朝时期,能力杰出、政绩卓著的北魏宰相崔浩,曾经对同时代的几位前辈名人有过一番点评:「王猛之经国,苻坚之管仲也;慕容恪之辅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刘裕之平逆乱,司马德宗之曹操也。」
认为苻坚和王猛的君臣相得,就如齐桓公和管仲一般;慕容恪辅佐少主,就如同霍光辅佐汉昭帝一般;而刘裕虽然击平逆乱,对东晋皇帝司马德宗而言,却也是预备改朝换代的曹操了。
唐、宋两朝官方和史家一致肯定慕容恪,甚至破例将一个胡族政权的亲王放到华夏朝廷的武庙里祭祀,确是因为慕容恪其人的生平操守和人格魅力,在当时五胡政权如出污泥之白莲的缘故。
就连一生矢志抗清毫不妥协,终生不肯剃发的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论史时极其痛恨胡人,连对以汉化典范著称的前秦皇帝苻坚和北魏孝文帝元宏也大肆抨击其虚伪与沐猴而冠,(虽然他老人家更多是借题发挥,讥刺康熙帝玄烨。)
但唯独提及慕容恪亦颇为赞赏与肯定,称赞他是五胡部族唯一的君子。
慕容恪一生一帆风顺,战绩出众,百姓爱戴,不曾遭遇挫折,后世评价甚高,作为一名武将的生涯已堪称完美。
最令人惋惜的,便是他的祖父辽东公慕容廆和父亲燕王慕容皝,在诸胡乱华、晋室退守江南时,数十年里忠诚华夏、对抗叛虏、招抚百姓、牧守一方,堪称恩泽辽左,海外孤忠。
其叔父建威将军慕容翰同为一代名将,亦以不能为国家驱逐羯贼、收复中原为未竟之志,遗憾而终。即使是慕容恪与冉闵的廉台决战,同样是打着正统王朝旗号的大晋辅国将军,去讨伐僭越称帝之人。
而其兄长燕王慕容儁攻灭冉魏、入主中原后,却迫不及待叛晋自立,从朝廷屏藩就此自堕为“五胡乱华”的一份子。慕容恪对之愚忠和顺从,因此自然也影响了后世风评。
如慕容儁能秉父、祖之志,忠诚于朝廷正溯,对江左东晋政权谨守藩臣之礼,而不贪图帝位虚名的话,那样真心得到北方汉人民心、并与东晋精诚联盟的前燕政权之合法性必将大大加强,国祚亦将大大延长,绝不会如历史一般旋起旋灭;而王猛纵有逆天之能,氐秦只能僻处一方,坐等败亡了。
燕烈祖景昭帝慕容儁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英杰辈出的慕容氏诸兄弟,都将以华夏光复功臣的身份载入史册,青史流芳,又何至于被当做乱华胡虏中的一员,饱受非议和讥评呢?
五、以人格魅力而非法度治国,给国家留下的隐患。
当然,人无完人,从评点一国执政者的角度,同时代有王猛这样名列历史前列的大政治家珠玉在前,慕容恪的施政与之相比,确要逊色不少。
因为慕容恪治下的大燕帝国,完全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式的放羊式经营,全靠自己的个人魅力来让各个阶层有限度的合作,维持国家的运转。
为了让前燕政权各势力能和衷共济,不但他多次放弃了自立为帝的机会,也不去经营嫡系势力,而且为了尊重幼帝慕容暐及其母可足浑氏意愿,慕容评这样的庸人不能驱逐,李绩这样的人才不能进用,慕容垂这样的英杰不能委为继任。
维持自身近乎完美的人格与操守的代价,便是让整个政权错失了强化自身根基的大好时机。
他死后才一年,燕国执政大臣悦綰就表示,慕容恪施政过于宽和,导致了燕国的贵族门阀们肆无忌惮,侵夺国家利益。
百姓们都依附于豪门门下成为隐户,这样贵族们固然高兴了,百姓们也可以逃避本应向国家交纳赋税和徭役,所以人人都爱太原王,而唯一受损的就是政权的实力本身。悦綰力图改变这种现状,严肃法制,一次就清理出二十万户也就是百余万人口的隐户,朝野震惊。
首席执政、太傅慕容评大为不满,竟派人暗杀悦綰,使此次改革半途而废。几乎同时,王猛却在苻坚的鼎力支持下,疾风猛雨般打前秦该国的豪强与贵族,这一成一败,就注定了燕衰秦兴的大势了。
所以后世谈及慕容恪,更多是赞叹其“贤”,而谈及王猛,则更多是肯定其“能”。
诚然,前燕的灭亡,根源亦是五胡政权的共同缺陷,便在于太过于依赖杰出人物,政权根基极不巩固。
慕容恪刚去世才多久,前燕就从当世第一强国,沦落到被桓温几万军马欺上门来,竟对此束手无策,差点卷铺盖回辽东。好容易由慕容垂挽回局面,昏君庸臣却又将其逼走,马上就被苻坚王猛一战灭国。
苻坚更不用说,从四分天下有其三,坐拥百万大军到自尽于五将山,才过了几年?姚兴晚年一怠政,后秦同样从西北霸主变成了人见人欺的软柿子。
只要慕容垂还活着,即使是参合坡之战这种丧师七万的惨败也照旧无损燕军威势,拓跋珪此等雄主一样望风远遁。而等他一死,拓跋珪马上就啸聚几十万游牧民破长城而入,瞬间席卷华北,最终导致了燕国的衰亡,慕容氏家族再不能以皇族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
六、生前厚德载物,死后福报无穷,后世子孙名将辈出。
慕容儁、慕容垂、慕容德兄弟虽然都成就一朝帝业,然而子孙亦于亡国时灭绝无遗类。
前燕皇族慕容儁后裔,被苻坚与西燕慕容永灭门;后燕皇族慕容垂后裔被北燕冯跋灭门,南燕皇族慕容德后裔被南朝刘裕灭门;
唯有慕容恪之孙慕容腾投效北魏,封燕郡王,延续了慕容氏的嫡传血脉;慕容腾的曾孙、即慕容恪的七世孙慕容绍宗,成为东魏名将。
东魏燕国公慕容绍宗:
慕容绍宗效命尔朱氏时,洞察高欢野心,提议及早铲除之,此议不纳,尔朱氏败亡,被迫归顺高欢。高欢知其才,让他长期镇守徐州,远离与宇文泰的交战前线,又曾让侯景去向慕容绍宗学习兵法。
直到高欢死前,才告知其子高澄,闲置慕容绍宗就是唯有此人才能对付割据河南的侯景。
高欢死,侯景举兵反,被打压半生的慕容绍宗受命挂帅,于涡阳之战大败名将侯景,收取河南地。后率军攻击西魏名将王思政,胜利在望时风吹战船误陷敌阵,不屈落水而死。
其实大败侯景后,慕容绍宗已是东魏首席大将,分量不是他副将可比,就当时局势而言,就算被俘虏,多半也不会死,而是被留下来当做讨价还价的筹码。
因为东西魏和周齐争霸,本质上是六镇军人的内战,彼此自有一份袍泽情谊,因此很多叛将降王过得并不坏。是役西魏军守将王思政日后被俘后,待遇其实就不错。
是以,这种为了不当俘虏、宁可跳水自杀的行为,气节在当时很是难得,也为他年幼的儿子慕容三藏挣下一份丰厚政治遗产。慕容三藏成人后,为北齐、隋朝名将,征讨岭南,平定叛乱,牧守一方,屡建战功。
而慕容绍宗虽然时运不济,也因其战功、气节,也得以和先祖慕容恪一样,同样名列唐、宋两朝的官方武庙之中,可算一段佳话。
到了五代末年,慕容恪的后裔子孙慕容延钊成为后周大将,历任淮南、镇宁军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为禁军统领赵匡胤副手,协助其发动“陈桥兵变”。
宋朝建立后,被封为禁军最高统帅,领大军灭荆南、湖南两个割据政权,死后追封为河南王。赵匡胤一生称慕容延钊为兄长,对他极为信任,其子孙多有出任刺史、将领者。
这亦可算是慕容恪生前德行,留给子孙后裔的福报了,不愧王猛在他墓前祭祀时,比诸春秋贤人子产,古之遗爱之誉。
北宋慕容氏作为开国勋臣后裔,早已加入汉人族群七八百年,备受宋室厚遇恩礼,又怎么可能一直图谋造反,匡复什么鲜卑人的大燕国呢?不过小说家杜撰言尔。
ps1:慕容恪后裔子孙:
慕容楷:慕容恪之子,袭封太原王,随慕容垂入前秦;后与其弟慕容绍一起辅助慕容垂复国,病卒;
慕容奇:慕容楷之子,袭封太原王,兰汗反叛时起兵平叛,后与慕容盛争位,失败被害;
慕容肃:因慕容垂、慕容冲相继起兵反秦,与慕容暐一同被苻坚杀害;
慕容绍:与其兄慕容楷一起辅助慕容垂复国,卒于参合陂之战;
慕容腾,慕容绍之子,入北魏,封燕郡王;其子慕容郁,生子慕容远,为北魏恒州刺史;慕容远生子慕容绍宗; 慕容绍宗,东魏名将,慕容恪六世孙,封燕郡公,后阵没追封燕国公,谥号景惠; 慕容三藏,北齐、隋朝名将,慕容绍宗之子,袭封燕郡公,入隋后封野王县公,河内县公, …… 慕容延钊,慕容恪、慕容绍宗后裔,后周、北宋名将,追封中书令,河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