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著作 大国医圣张仲景 宛邦中医拜谒地

2018-1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南阳医圣祠,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位于中国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城市.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张仲景的著作 大国医圣张仲景 宛邦中医拜谒地张仲景,名玑,东汉南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著有中国传统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的经典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论治的法则,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它

南阳医圣祠,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位于中国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城市、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

张仲景的著作 大国医圣张仲景 宛邦中医拜谒地

张仲景,名玑,东汉南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著有中国传统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的经典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论治的法则,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

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临症医学专著,对于世界医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被后人尊称为“医经”,方剂被称为“经方”,张仲景也被奉为“医圣”。

张仲景的著作 大国医圣张仲景 宛邦中医拜谒地

南阳医圣祠以其丰厚的医学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炎黄子孙的勤劳智慧。它是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人类与自然疾病作斗争的拼搏精神,更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朽篇章。仲夏之时,有幸带孩子们去拜谒医圣祠,学习和瞻仰中华医圣张仲景的典型事迹及其医著《伤寒论》,缅怀南阳伟人的一生,主要是受学校安排,加强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张仲景的著作 大国医圣张仲景 宛邦中医拜谒地

登上九级踏,迎面而立的是一对高大雄伟的子母阙,门阙既可登高望远,又是权威的象征,阙身下面镶嵌着一对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飞,象征着方位和吉祥。

在宏伟壮丽的金黄色琉璃瓦的映衬下,正门上方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更加显得庄严肃穆。

缓步进入前祠,只见雕梁画栋,崇楼高阁,绿树翠竹,清雅密静。整个布局独具匠心,格调高雅,仿佛走进了一个多年前的汉室憩院,耳目为之一新,倍觉心旷神怡。 抬头望去,只见庭院中间矗立着一奠高大的医圣张仲景铜像,凝眉深思,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眉宇间,令人肃然起敬。

仿佛跨越了1800多年前的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医圣“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胸襟,听到了他那“反权豪反名利智圆行方”的呐喊,有谁能胸怀“活国在于活人”这样更无私、更伟大的抱负呢?

驻足环视,庭院的绿树丛荫中还耸立着十大名医塑像。他们有的长须拂胸,慈眉善目,有的清癯冷隽、灵秀聪睿。真是独具风貌,情态各异。表现了医学家们为中医学发展不辞劳苦,呕心沥血的动人情景。

医圣祠山门上方镶嵌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笔法苍劲,雄浑有力。

六角碑亭:碑亭里矗立六块石碑,有毛泽东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有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有周恩来的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为医圣祠撰写的碑记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谭震林为医圣祠的题词。

沿青石大道前行,穿过一座高大宏伟的朱红色三孔拱形山门,便来到后祠。迎面就是医圣长眠的墓地,汉代风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攀连,结为一体,给人们清雅肃穆之感。墓前有清顺治13年(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石碑,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

春台亭、秋风阁是医圣祠中院的两座亭子。《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是由孔子撰写的,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医学春秋”之称,因此医圣祠修建了“春台亭”和“秋风阁”以纪念医圣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伟大贡献。

步入门庭,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块巨大的照壁,是由一块完整石料制成,长宽各为3.5米,为当代碑林所罕见。照壁的正面刻写的是已故中医黄竹斋先生撰写的《医圣张仲景传》,生动地描述了张仲景光辉的一生和对中医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照壁刻写的是张仲景亲自拟定的《伤寒杂病论》序,文中陈述了他走上医学道路的原因,照壁前后映,浑然一体,使人在肃穆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沿青石大道前行,穿过一座高大宏伟的朱红色三孔拱形山门,便来到后祠。迎面就是医圣长眠的墓地,汉代风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攀连,结为一体,给人们清雅肃穆之感。墓前有清顺治13年(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石碑,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

行方斋,是取“行欲方”之意,行方是指诊疗过程要有规矩、有法度、有原则。医圣祠的行方斋中有张仲景当年任长沙太守期间,坐堂行医为百姓诊病的塑像。

广济馆,是取广济天下,利益众生之意。仁术馆、广济馆中举办有中国中医史图片展览。

仁术馆,是取“医乃仁术”之意。仁术是说医生应当富有对病人的关怀、爱护、同情之心,如此,也才有好的医术,才会成为道德高尚的良医。

智圆斋,是取“智欲圆”,智圆是指思维方式要圆通,要融通,要变通。智圆斋中举办了中医大师张赞臣为医圣祠捐的医用文物展览。

百寿亭,在这里从书圣王羲之到郑板桥,集历代书法家"寿"字石刻于一壁。最值得一提的是吴昌硕写的"寿"字,此字又"长"又"瘦",我们号曰"长寿"。治疗疾病就是为了延年益寿。中医事业为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百寿亭"之"寿"意祝世人健康长寿。

明代末年,祝姓在现在的医圣墓附近打井,掘出“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碑。该碑珍藏在医圣祠。后人就把这口井取名“医圣井”

许多人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中药店门前要挂一个葫芦,但是,提到“葫芦里不知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你就会知道这葫芦肯定与药有关。悬壶济世是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的一个词语。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这就是悬壶济世的来历。

红红的希望带挂满了祈愿树,上面印有吉利祝愿福语。大多是祝愿家人健康、财路广进、爱情永存、友谊长青。

荷花池旁的月季花。医圣祠西园,有一“荷花池”,池中建“湖心亭”,与“医圣桥”相接,亭边筑有“小蓬莱”,叠石为山。池中植有睡莲,花开季节,睡莲绽放,摇曳多姿,清幽静雅。月季花荣秀美,姿色多样,四时常开,深受人们的喜爱,为医圣祠增添了不少迷人的色彩和纷芳。

下图医德文化长廊,主要教育孩子学习医圣的医德思想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