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炘炀怎么读 绿领巾事件和16岁博士张炘炀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绿领巾事件深度思考 西安一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称为激励其上进。中午时分随着下课铃响起,小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
孩子:“不戴的话,老师会批评” “哥哥姐姐们都是红领巾,我觉得绿领巾不好看,可是不戴的话老师会批评。”一名一年级学生告诉记者,调皮、学习不好的学生就得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
记者注意到,不少绿领巾孩子一出校门就赶紧摘下领巾装进书包里。“孩子年龄再小,也有自尊心,嘴上不说什么,也能看得出戴绿领巾不是啥好事情。”家长苏女士认为,此举对孩子心理有极大创伤,学校这种做法有些奇怪。
学校:为激励上进,并非歧视 “确实没想到,家长会对绿领巾有意见。”昨日,该校冯老师说,设计绿领巾的初衷是对孩子加强教育培养,参考了外地一些学校的做法,也考虑到一些家长的特殊要求,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
出发点是为激励孩子客观上变相划了等次 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认为,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都在校园内出现,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
绿领巾虽不是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这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心理健康。 16岁博士张炘炀逼父母全额买房,语出惊人 十六岁的孩子大多还在读高二,张炘炀已经是北航的博士,从他十岁读大学起,他就一直被叫做神童,奇迹,天才,也一直遇到很多疑问忧虑和困惑,六年前,我们曾经纪录过这个家庭的生活,也一直在关切这个孩子的成长。
一个16岁的博士,已经让人觉得惊奇,但他对父母提出的一个要求,更加令人惊奇。16岁的张炘炀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级的博士生,今年考博前,他要求父母在北京给他买一套房,否则就不参加硕士答辩也不考博。
2006年,十岁的张炘炀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008年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2011年9月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十几年里,只要他在家,张父张母就不看电视;张父称自己做不了大事,只有培养好孩子。
一个16岁的博士,已经让人觉得惊奇,但他对父母提出的一个要求,更加令人惊奇。16岁的张炘炀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级的博士生,今年考博前,他要求父母在北京给他买一套房,否则就不参加硕士答辩也不考博。
他说“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他觉得没有房子就没资格谈恋爱,他还觉得这个要求并不是他在逼父母,而是父母长期以来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他身上,其实是父母自己逼自己。
“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你们,你们应该为此努力。” 要让儿子尽快达到目标 张炘炀的父亲张会祥是辽宁盘锦市的一名公务员。他出生在农村,是1978年的大学生。1990年,曾经以优异成绩考上人大商学院第一届MBA班,但因为拿不出一万五的学费只能放弃。
张会祥36岁才做了父亲,给儿子取了“炘炀”这个火旺的名字,就是希望他走出自己这一代“平平淡淡”的境况。他认为应试教育是一个现实,只能面对现实,让孩子尽快达到成功目标。
小时候,张炘炀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两岁半时,就在三个月内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在父亲的决定下,张炘炀频繁跳级。他4岁读小学一年级,6岁升入五年级,9岁直接上高三。
对儿时的张炘炀而言,张会祥是父亲又是老师,他们24小时呆在一起。这种使得张会祥不仅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也是孩子发泄压力的唯一出口。 为了孩子的学习,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要孩子在,夫妻俩从来没看过电视。也几乎没有在家待过客。
张会祥:我做不了大事,唯一的就只能帮帮孩子。把下一代培养好了,让他翅膀硬一点。 压力太大天才曾想自杀 张炘炀说,他因为长期迷恋电子产品,加上之前学习进程过快,基础不牢,无法正常完成硕士课程,出现了挂科,最后还交不出毕业论文,他甚至有过自杀的想法。
因为恐惧失败,张炘扬开始废寝忘食地补习,嘴里起满了泡,体重急剧下降,最终完成了硕士论文。但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给他在北京买房,他就不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也不考博士。
在答辩的最后一天,父母为了劝哄张炘炀继续学业,在北京租下了一个房子,骗儿子是买的。 通过这两则事件,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的教育事业是怎么了,究竟是学校的错?老师的错?父母的错?还是孩子的错?凸显出了畸形的教育方向误入歧途,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在何方,我们该如何寻找出路?让我们共同来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21世纪的教育绝对不能落后!
功利教育,残忍教育,严酷等级制,教育软暴力,拿无知当创新,对孩子心智的粗暴扼杀,一所小学如何面对这排山倒海般的责问和声讨?是咎由自取,还是哄哗取宠? 大家可以看看美国的教育模式,很值得借鉴,西安小学这样的做法,相当于变相的谋杀孩子,对孩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从《我在美国上小学》、《美国中学是这样的》这些书里大致了解美国的教育模式,与中国的相比,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 这个父亲就是工作太清闲,家庭又没有什么负担,太清闲导致产生给孩子“揠苗助长”式教育的念头,并实施的。
一个人太清闲,又有一定能力的话,千万别对孩子“揠苗助长”,遵循教育规律、孩子成长规律,让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接受适龄的教育,业余时间,可以带孩子到本市的少年宫接受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
一个人如果没有接受过任何艺术教育,不懂任何艺术,就不会有任何审美情趣。不懂艺术、不会审美的人简直就是悲剧主角! 父亲不仅要有好的教育方式,更需要有直观的与孩子的沟通方法,《我在美国上小学》、《美国中学是这样的》可以让你了解外国的教育方法,从而让你走出盲区,《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方法》教你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你还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