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赵雅芝 电影人纪念王丹凤共忆“美丽的艺术人生”
电影人纪念王丹凤共忆“美丽的艺术人生”
,王丹凤,电影人,艺术人生,1941年
文化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上影集团在沪举行“美丽的艺术人生”纪念王丹凤特别活动,邀请表演艺术家王丹凤亲友及老中青电影人共同缅怀前辈荣光,传承电影精神。当天,王丹凤超过半个世纪的老朋友,95岁高龄的艺术大师黄永玉也为此特地从北京赶来上海。
而举办纪念活动的“海上5号棚”的前身,也曾是王丹凤的先生柳和清家族国华影片公司的摄影棚,在这样一个有着历史、有着故事的摄影棚,以电影人的方式纪念王丹凤走过的艺术之路,更增添了浓浓的情味。
王丹凤1924年出生,16岁涉足电影,自1941年起从影四十年,因主演《新渔光曲》成名,她在银幕上塑造了50多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她是《新渔光曲》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渔家女,被称为“小周璇”,名噪一时;她是唯一一个参演巴金《家》《春》《秋》改编同名电影的女星;她是《护士日记》里唱着《小燕子》的小护士,改革开放以后,她还拍摄了《儿子、孙子和种子》、《玉色蝴蝶》等一系列中国电影长廊中的经典之作。
今年5月2日凌晨4时许,王丹凤走完了她优雅而传奇的一生,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4岁,给观众留下一个美丽难忘的身影。
曹可凡担任当天特别纪念活动的主持。他回忆起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奖礼上,王丹凤被授予终身成就奖,还是以最美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在她去世前半年,我也曾有幸与丹凤老师做了一次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长谈,虽然那时她已94岁高龄,但思路依然清晰,回忆了她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几部作品的创作体会。”曹可凡说,访谈结束,她在留言簿上写了四个字,这四个字虽然写得很小,但我觉得念起来振聋发聩,即“深入生活”。
曹可凡眼中的王丹凤,一生就是一个美的使者、美的化身,她一生遵从的就是一个美字,不仅追求美,而且追求真,追求善。她的成长、从艺经历折射了上海电影的发展史。
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仲伦表示,上影有一个好的传统,每一位艺术家离世我们总会精心策划一些纪念活动,让热爱他们的电影人和观众表达和寄托我们的哀思。“我们尊敬一切为电影、为社会、为观众贡献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我们这座城市艺术的灵魂,这是我们后人应该有的情感。”
任仲伦介绍,这次王丹凤的家属说,母亲生前有过嘱托,希望安静地离去。“我们尊重王丹凤老师的意愿,也尊重家属的要求,于是我们决定不再举办公开的告别仪式,而以电影人的方式来纪念王丹凤这位杰出的电影表演家。”
王丹凤的女儿柳芯现场感慨,“今天,代表家属我站在这里,我的心里心潮翻涌,我们此身此时坐着的5号摄影棚,正是昔日妈妈工作过的地方。就是在这里,妈妈拍摄了《护士日记》《女理发师》,这里见证了妈妈对中国电影的贡献。脚下的这块土地上,渗透了妈妈的青春汗水,今天有这么多的人因为纪念妈妈而齐聚这里,我想对妈妈说一句,您的青春汗水没有白流。”
演员洪融和王丹凤一起拍过电影《儿子、孙子和种子》。她回忆,“丹凤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美丽的、典雅的、善良的,有担当的,对艺术创作她非常严格、有要求,她是这么一个平易近人的人。”
导演鲍之芳说,“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给丹凤老师颁发了‘终身成就奖’,我们当时还没想到她会来。没想到刚一宣布完,她就坐着轮椅上了台,说实话那时候我们都蛮激动的,而且她上台以后的精神状态也让我们很感动。她永远在观众面前表现出她最完美、最美丽的一面,可以说是最美丽的艺术人生。”
在无数人的记忆中,王丹凤的美,不仅是外表的美,更有心灵的美,她给很多人留下了关于上海这座城市最美好回忆的一部分。纪念活动上,上海电影译制厂青年演员张琦朗诵了艺术家王晓棠为王丹凤撰写的纪念文章《有得盼》,上海电影译制厂青年演员黄莺和吴迪朗诵了电影人许朋乐撰写的《春天的使者》。随后,王丹凤的外孙登台为大家讲述他眼中的外婆,王丹凤的外孙女蒋海娜现场演唱了一段外婆的歌——《小燕子》。(光明融媒记者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