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高久林
编者按:******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今后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艺术院团应如何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精神,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为此,中国文化报社艺术部开设了“院团长访谈”栏目,先期对九大中直艺术院团的院团长进行采访,请他们畅谈治团思路和具体做法。栏目文章刊登以来,在文化系统引起了较好反响。我报将继续展开对地方院团长访谈,向读者呈现地方艺术院团的真实现状与发展走向。
高久林 笙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天津市***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全国社会艺术考级高级考官,天津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天津音乐家协会副***,天津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曾连续多届担任中央电视台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及各类大型民族器乐比赛评委。现任天津歌舞剧院党委***、院长。
在日前闭幕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作为参赛剧目之一,天津歌舞剧院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创作的多媒体歌剧《中华儿女》在众多剧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剧目奖和表演奖。这是天津歌舞剧院继2011年在首届中国歌剧节获多项大奖后,再次在我国歌剧领域最高级别艺术盛会中获得殊荣。
天津歌舞剧院成立于1959年。向前追溯,上世纪50年代的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天津音乐工作团、华北群众剧社,入城时的天津市军管会第一宣传队和40年代晋察冀区的群众剧社,1938年诞生在晋察冀边区河北省平山县的铁血剧社,都是其前身。
多年来,天津歌舞剧院为发展和繁荣中国的文艺事业创作演出了大量优秀艺术作品,如歌曲《歌唱祖国》、《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家,如于淑珍、关牧村等,尤其是近年来,创排了许多艺术精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作为天津歌舞剧院的院长,高久林一直为剧院的文艺事业低调而尽心地忙碌着。
记者: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艺术院团,天津歌舞剧院今年的艺术创作生产有何特色?
高久林: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也是院团发展的命脉核心。我院坚持把繁荣创作演出作为团里的头等大事,围绕“创作、人才、市场、品牌”的工作思路,展开了全年的工作部署:用精品创作提高市场竞争力;用惠民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用人才培养提升剧院核心品牌;用“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影响力。
在艺术生产的定位上,团里今年更加注重创排突出地域特色和当代主旋律的作品,大力培育和扶持津派表演艺术,如原创舞剧《泥人的事》、民族管弦乐组曲《连年有余》、《歌唱祖国——王莘、曹火星、施光南三大作曲家作品音乐会》、多媒体歌剧《中华儿女》和大型综合歌舞晚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另外,我院围绕“中国梦”的主题创作推出了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歌曲,如《美丽中国》、《畅想中国梦》、《巍巍大中华》等,其中,《美丽中国》经天津市委宣传部推荐,被列为在央视和天津电视台滚动播出的优秀歌曲。
记者:公益和商业的平衡是国内所有艺术院团都要面临的问题,天津歌舞剧院是如何安排演出的?惠民如何在票价上体现?
高久林:为落实“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为民”的工作要求,我院推出了“2014金马腾飞优秀剧节目展演暨文化惠民演出年”,在演出中采取了“惠民赠票请进来,降低票价看得起,良性循环促发展”三步走战略,精心举办了“走进歌剧”“走进民乐”“走进芭蕾”三大系列演出,推出了中外歌剧系列音乐会、名家名曲音乐会、音乐下午茶等50余场演出。
在营销策略上,我院坚持“三贴近”原则,做出公益演出与商业演出相结合的新探索,即在公益演出中融入商业化运作模式,在商业演出中考虑惠民的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公益演出推出的作品都是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具有接地气、贴民心、高品位的特色,深受观众欢迎并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此外,院里还组建文艺志愿者小分队,进社区、学校等基层一线开展公益演出33场。于淑珍、关牧村、李瑛、王虎鸣、张鹤等一批院里的优秀艺术家还自发组成爱心文艺小分队到市养老院开展公益演出,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截至今年10月底,我院完成惠民演出达220场,最低票价10元,最高不超过180元,平均每月演出达18场,演出场次和观看人数为历年最多。
记者:剧院在人才培养尤其是青年演员培养上有何举措?
高久林:可以说,人才的培养工作是剧院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我院采用“创排名剧推新人”“参加赛事锤炼人”“高端平台打造人”等措施,切实实行“特殊人才重点培养,邀请专家单独传授,比赛获奖重金鼓励”等奖励机制,激励演员们拼搏奋进,先后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比赛中摘金夺银的精品力作和艺术人才:如民乐作品“十不闲”与吹打乐《渔童送福》荣获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优秀乐种比赛展演最高奖——优秀演奏奖,民族管弦乐《连年有余》获第十八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优秀奖;如王泽南荣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银奖,白慧迪获文化部第九届声乐比赛第二名,李瑛获意大利罗马第十八届国际音乐大奖赛声乐组最高奖项——最杰出女高音歌唱奖和首届中国歌剧节最高奖——优秀表演奖,张凯获得第三届亚洲青年歌唱家大赛美声组一等奖,韩俊毅获第六届新加坡国际管弦乐大赛职业演员组金奖,张为琳获得第六届日本大阪青少年国际芭蕾舞比赛青年组唯一金奖。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实施以上所列举措,我院近5年获得各类奖项达百余项,为艺术生产和演出市场开拓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记者:作为天津市唯一大型综合性艺术表演团体,天津歌舞剧院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上有哪些经验?
高久林:“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国内剧院发展的硬道理与核心之本,现状是悲喜参半。可喜的是,天津歌舞剧院多次出访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的50余个国家和地区,圆满完成演出任务。堪忧的是,有一些好的项目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够顺利走出去。
天津歌舞剧院下设“四团两中心”,即歌舞团、歌剧团、民族乐团、芭蕾舞团和舞台美术中心、少儿培训中心。特殊的建制属性决定了剧院每年都要实施“引进来”,如聘请了俄罗斯编导谢尔盖·费佳宁、美国编导芭蕾大师沃克·诺曼、法国芭蕾大师让·保尔·格拉维埃和国内的吴振蓉、邓林、刘文金、刘锡津、汤沐海、李稻川等,以这种方式提高本院的整体水平,形成了目前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芭蕾舞团摘金夺银、综合歌舞面向市场、歌剧经典辉耀津门的良好发展局面。
剧院多年来坚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先后创作了受到国外观众认可的民乐和舞蹈剧节目,还满足了国内演出市场的节目来源。如2005年推出的大型乐舞《异彩流金》赴日本37个城市进行了60余场巡演,获得巨大成功;2007年赴韩国参加“感知天津韩国行”专场演出;2013年赴新加坡参加中国文化部“欢乐春节”演出,这台原本是对外交流的文化项目,巧妙地融入了商业规划后,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效应,此类型演出可称为“具有商业属性的文化交流项目”,或称为“具有文化交流属性的商业演出”。因此,我认为,“走出去”可总结为:特色化艺术创作是关键,市场化运作模式是策略,大众化节目需求是趋势。作为文化部外联局和天津市政府对外文化交流及重大活动的主要节目来源,天津歌舞剧院为传播中华文化、扩大天津国际影响做出了贡献。
作为地方文艺院团,我院要以习***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和文艺“双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努力创作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出大型音舞诗画《唐宋风韵》、民族管弦乐组曲《津味津韵》等剧目,继续加工提高多媒体歌剧《中华儿女》和原创舞剧《泥人的事》,为繁荣发展天津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