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假如》诗歌 戴望舒《烦扰》赏析

2019-0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备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戴望舒<假如>诗歌 戴望舒<烦扰>赏析在新诗史上,戴望舒自有他一席地位,不过地位并不是很高. "五四"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备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戴望舒《假如》诗歌 戴望舒《烦扰》赏析

在新诗史上,戴望舒自有他一席地位,不过地位并不是很高。 “五四”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社会使命感笼罩了一个庞大的“烦忧”群。戴望舒就是这样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烦忧者之一。他写了许多烦忧者的诗篇,这一杰出的诗篇《烦忧》为这一群体的心态与精神作了集中的观照与画像。

戴望舒《假如》诗歌 戴望舒《烦扰》赏析

这首诗出自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重要派别——“现代”派——的重要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集中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的心灵轨迹。在人生的旅程中,有阳光灿烂般的欣悦激动,也有阴雨绵绵似的苦恼烦忧,那么,此刻郁结在诗人心中的烦忧是什么叫呢?诗人没有直接表露。

戴望舒《假如》诗歌 戴望舒《烦扰》赏析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奇想,身边有人来问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部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那么,这种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达呢?“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这“不敢”二字实在是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态,且把读者引向无穷的遐想之中。

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个字,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下面四句,将上面四句作逆向排列,粗粗看似回文诗,细想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花拳绣腿般的故弄玄虚,而是作者那种络绎不绝、日益汹涌的思念之情在放纵宣泄。

首句既像反复,又似顶真,联络照应密不透风。尽管是激烈而又矛盾的“不敢说出”。但想要心情倾吐的希望又是那么迫切,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有心人不妨在那里作一次感性的神游。

全诗以“清愁”作结,却正好表达了成熟的思想者以“却道天凉好个秋”式的常语来表达自己复杂心态的不同寻常。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压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本诗共有两段,其实只有四个诗句,只不过在前后两段中,四个诗句排列顺序正好相反。在这样一种颠倒的重复之中,既强化了诗歌的主旨,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这是这首诗第一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四句诗回环往复要表达怎样的主旨呢?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明。第一段的前两句是打比方,只是两个比喻句都省略了本体“烦忧”。如果表达完整,前两句的意思大概是说:有的人认为烦忧像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而有的人认为烦忧像是相隔辽远的海的人们之间的相思。

这两句前句从时间上落笔,而后一句从空间上落笔,暗示了“愁”、“思”之深之广。而这“愁”“思”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后两句做了具体的回答:作者的“愁”与“思”是心中有“烦忧”,而“烦忧”的原因则是“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而“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原因,任凭生活经验,读者自然能明白“不敢说”是因为心中有爱:心中充满对你的爱恋,却没有勇气说出口——这才是“烦忧”的原因所在!

    上段的抒情顺序是先描绘“愁”“思”之状,然后一层层地剖析清原因;而下段则先交代自己面对“你”的犹豫和胆怯,而接着点明这样的“不敢”使自己备觉“烦忧”,最后两句从时空的角度分别打比方,烘托自己“相思”和“清愁”像隔海相望般“辽远”,像身处肃杀的秋天一样“寂寞”。

意象的选取既典型,又暗合中国文化传统中以秋衬愁之广、以海喻思之远的经典审美,虽是现代诗,却充满古典诗的意境和韵致。也正因此,前后两段虽然只是相同的诗句在排列顺序的不同,但在情感表达上却丝毫没有重复之嫌,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爱”字在全诗中却始终未直接出现,而只是用“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委婉表达,含蓄地暗示出来。含蓄之美,是这首小诗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了。

    戴望舒是写作爱情诗的高手,其抒情诗《雨巷》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坛不朽的地位。跟《雨巷》相比,这首描写爱情的小诗,在内容和主题上虽无不同,但在艺术手法方面却表现出极具风韵的独到之处。

    戴望舒的小诗《烦忧》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它在抒发烦忧这种抽象的感情时,化用“回文”这种修辞手法,使得抽象的烦忧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内容虽说不上多么积极,但极具普遍性。艺术表现手法亦非常独特,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涵义。

    这是活跃于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的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小诗,虽然不如《雨巷》、《我的记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那么名噪一时,然而今天读来,仍然不失为一首耐人回味的艺术精品。

    《烦忧》一诗的内容极其简单,就是写一种烦忧的情绪。众所周知,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受到外界客观环境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反映,并且是一种非常抽象的心理活动。所以诗一上来就运用两个譬喻:“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这里的“说是”笔者认为是“好象说是”,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即烦忧好象是在秋日的萧瑟凄凉、万象衰残中感受到的那种寂寞,又好象是对于辽阔邈远的大海的渴望和相思。

秋天,是一个容易惹人生愁的季节,无论是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还是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抑或是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等,无一例外地都是因清秋而兴愁的美妙词句。但诗人的愁思却不是那种“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浓愁,而是一种淡淡的清愁。

大海,浩淼无际,浪花朵朵,涛声阵阵,亲近她心胸为之一震,所有的烦恼、忧愁似乎都倾泻到大海里去了。诗人的心绪起伏不定,烦忧深重,与大海的波起浪涌何其相似!

他多么渴望去到远方的大海一洗心中的块垒,抛弃心中的一切不快啊。运用比喻就是不想直接说出心中的忧愁,诗人啊,你为何而烦,为何而忧呢?以至于“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之所以烦,之所以忧如果说出来,或许他人还可以帮他排解一番,可现在的诗人竟连说出来的勇气都没有,可见诗人的“烦忧”何其深重啊。

    诗的第二节并没有增添任何新的内容,仅是把第一节的诗句倒序铺排。又在诉说着“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那么如果真的有人问时又该如何回答呢?“说是寂寞的求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这里的“说是”二字应理解为“推说是”,是一种推脱之辞,还是不想直接说出忧愁的所以然来。第一节里诗人用比喻说烦忧好象是秋天里引起的一种清愁,是一种对大海的渴望,但是不敢直接说出来;第二节诗里虽然文字上是一种倒序,可内容上却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你不说不等于没人问啊。

如果真的有人来问的话,那么只好推说是什么什么。反正就是不给你说出真相来。那么诗中“你“的名字到底是什么呢?抒情主体的烦忧又为何端呢?是社会的呆滞疲惫,人民的困顿贫穷,生活的艰辛险阻,还是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因此,《烦忧》一诗具有多意性,而意义的丰富正是本诗的成就之一。

    很显然,这首诗化用了古代修辞学里的“回文”格。回文这种修辞格是利用汉字既表音也表义的特点,将一句话诉诸于听觉,造成顺读逆读均能读通的效果。最通俗的例子如“画上荷花和尚画”、“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例子中的回文仅限于一句之内的循环往复,顺读逆读,而诗人在本诗里却是将一整首诗的句子以倒序的方式排列成章,所以说是化用。作者巧妙地化用回文修辞格来表达他心中的烦忧,我们认为也是非常地切时切境。

这是本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色。全诗其实只有四句,可诗人将它排列成两小节八句,后四句仅是对前四句的倒序排列。这样写的好处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抒情主人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彳亍,犹豫不决,嘴里来回地在念叨着几句只有自己能听得懂的诗句,翻来覆去地念,好象再也说不出别样的话来,一旦有人来问他烦忧者何,他也只是“顾左右而言他”。

看似幽默风趣的文字游戏式的回文格,一经诗人用在表现烦忧的诗里,却完全屏弃了游戏的成分,竟然出神入化地将诗人心中那“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深重的烦忧恰如其分地给抒写了出来,并且富有立体感地塑造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来,仿佛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反剪着双手,佝偻着躯体,一会儿仰天长叹,一会儿低头自问的抒情主人公,他被生活中的烦忧压得喘不过气来,只好任由心中的烦忧恣意疯长。

凡是所有烦忧能够引起的联想和想象的情景和场面,都被这神奇的回文修辞格挥洒得淋漓尽致。

    其次,本诗的节奏感非常强烈,或一字一顿;或两字一顿;最多也只是三字一顿,一句诗中最多的停顿竟高达五次,这样板滞不畅的停顿节奏也极其有助于烦忧感情的抒发。试读“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这种短促的停顿,表现的是一种非常缓慢的不得不停顿的节奏,不是恰好适宜表现那种挥之不去,拂之又来的烦忧情绪吗?当然也有人说本诗的音乐感很强,可我却宁愿说是节奏感,因为它表现的是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

    总之,《烦忧》借着对秋的清愁,对大海的思念起兴,婉转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愁思,莫可名状的或不愿明说的烦忧。这样就给本诗披上了如细纱般的隐约、朦胧之美,使诗人的情感也处于亦隐亦现、读者只可心领神会的美妙境界。

中国传统的诗是不可解说的,一旦把中国诗的妙处“说破”,诗的韵味将荡然无存。《烦忧》呈现给读者的也只是这样一种诗意:“我”有烦忧我自知,既可说是有感于秋日的清愁寂寞,也可说是对于辽远的大海的深切怀念,还可说是恋爱中人的善感多情,也可说是忧国忧民,忧患日益颓败、沉沦的赤县神州……诗的本意只在于呈现,并不说明、阐释任何意义。

或许本诗还有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或者更为曼妙的象征意义,限于篇幅和水平,笔者只想谈一点自己阅读本诗后的一点管窥蠡测。既与大家分享,亦期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