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油纸伞下的落笔成殇

2019-0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戴望舒的一生的情感始终都是幽怨的,就好像他笔下的那首诗<雨巷>一般,带着丁香姑娘的愁与怨,始终走不出那个深长的雨巷.他的一生与三位女性都有过幽怨的缠绵,不过都是悲剧收场.不论是挚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还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亦或者是小自己二十一岁的杨静.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油纸伞下的落笔成殇一场场爱情,如同一次次痛彻心扉的打击,让这位现代文学史的"尤物"在忧愁中离开了这个世界.诗人的爱是炽热的,也是可怕的.更是可悲的.戴望舒的一生就诠释了这么一场爱情,那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

戴望舒的一生的情感始终都是幽怨的,就好像他笔下的那首诗《雨巷》一般,带着丁香姑娘的愁与怨,始终走不出那个深长的雨巷。他的一生与三位女性都有过幽怨的缠绵,不过都是悲剧收场。不论是挚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还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亦或者是小自己二十一岁的杨静。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油纸伞下的落笔成殇

一场场爱情,如同一次次痛彻心扉的打击,让这位现代文学史的“尤物”在忧愁中离开了这个世界。诗人的爱是炽热的,也是可怕的。更是可悲的。戴望舒的一生就诠释了这么一场爱情,那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永远的在那幽深的雨巷中,让戴望舒用毕生的生命为之追求,那不可能的爱情。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油纸伞下的落笔成殇

戴望舒与施绛年:

戴望舒与施蛰存年轻的时候是挚友关系,1927年,大革命失败,戴望舒、杜衡到松江县施蛰存家避难。在那里,他首次遇到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这个一生都让他郁郁寡欢的女人,也是影响他最深的女人。

施绛年比戴望舒小五岁,当时正好咋上海中学读书。相较于那个时代的其他人来说,施绛年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她性格活泼、开朗,朝气阳光、且富有个性。正是这些和她人不同的特点,让戴望舒被这个美丽的少女深深地吸引住了。

但两人的性格、人生价值观上的不同,却导致了这场恋爱始终是一场“单相思”。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悲剧收尾。诗人的爱情是炽热的,甚至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戴望舒在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时,他在诗的扉页题字给施绛年,想她表达自己的爱意。

但施绛年对于戴望舒是毫无情感可言的。对于戴望舒,她只有那么一些敬意。并且出于对兄好友敬重,她也始终无法断然的拒绝戴望舒的追求,只能在拒绝之余保留了那么一丝犹豫。可正是这么一丝犹豫,让戴望舒深深地陷进了他自己的那首《雨巷》中,在那深长的雨巷里追寻着丁香花姑娘的身影。

在施绛年这种模模糊糊的拒绝中,让戴望舒感受到了希望,可却是始终碰触不到的希望。这种不切实际的希望让他受尽了痛苦。直到有一天,他再也无法忍受住这种欲拒还还的相思之苦,他决定用跳楼自杀来向施绛年求爱。

也许是戴望舒过激的行为也让施绛年无计可施,亦或者被戴望舒的行为所暂时感动。施绛年答应了戴望舒的求爱,但是之后的事实证明,此次的答应只是让之后的痛苦来得更猛烈罢了。在答应了戴望舒的求爱之后,施绛年同意和戴望舒订婚,但是提出了要求戴望舒必须出国谋求到一个学位,以此来保证未来有个稳定的收入,到时候才会答应他结婚。这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过戴望舒毅然走上了留学之路。

1932年11月初,戴望舒为了一份爱情,踏上了“达特安“邮船赴法国留学。在留学期间,他先后入读了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在国外的几年里,戴望舒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学习。在巴黎一年里,他几乎没有去听过教授讲一堂课,生活的拮据只能让他每天躲在宿舍里翻译书稿换生活费,远在国内的施蛰存也给戴望舒邮寄过他的工资作生活费。

而施绛年在戴望舒赴法留学之后,与一个冰箱推销员恋爱了,这也证明了她的心中,始终对戴望舒是没有爱情可言的。

这一切施蛰存是知道的,可是却不敢告诉远在法国留学的戴望舒,不知道如果他知道了这个消息又会受到怎样的打击。消息总是好的不灵坏的灵。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知怎么一回事,戴望舒就知道了这件事,他就更加无心学习了,旷课、缺考。这一切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戴望舒没有拿到学位,最终被学校开除。可此时的他早已不在乎这些,而是急匆匆的赶忙回国,想要知道这一切是否只是一段流言蜚语,诗人的心在滴血。

当他回国后,第一时间找到了施绛年,得知了这一切都是真的。如同轰隆的雷响,心中的悲愤和怒火交织。难以压抑,他当着施家父母的面打了施绛年一巴掌,这一巴掌也结束了他们之间长达八年的爱情长跑,或者说是他自己长达八年的“单相思”。

戴望舒与穆丽娟:

戴望舒的初恋就这样结束了,在被施绛年的欺骗中,加深了他内心自卑的情绪。他童年曾得过一场天花,导致脸上留下了瘢痕。长相上本身就自卑,可自己心爱的女人还跟别人跑了,这更是让他倍受打击。可诗人的内心仍然爱着那个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施绛年。事实却不得不让他接受一切,情感上的打击让他沉浸在失恋的伤痛中好长一段时间。

当时他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的公寓,与穆时英一家挨得很近,为了抚慰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小他12岁的穆丽娟的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从感情的困厄中挣脱出来。

1936年,两人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穆丽娟是仰慕他的才华与他走到一起的,如果说一直这样保持下去,相信两人都会有很好的结果。然而不幸的是,戴望舒根本不懂得怎样去爱一个女人,在家只顾自己读书写字,很少与妻子交流,直把一颗爱着他的心,降到冰点。1940年穆丽娟提出协议离婚。为了保住这个家,戴望舒作了最后的努力,可穆丽娟决不妥协。戴望舒不得不于1943年初签下了“离婚契约”。

离婚是女方提出的,主要责任在戴望舒。穆丽娟当初以美女救诗人的侠女姿态走进了戴的生活,可诗人始终难忘他和施绛年的那一段恋情。他把失去的恋爱比作“啼倦的鸟”和“老去的花”,说它们既不在地狱也不在天堂里,而在诗人的“心的永恒的宇宙里”。

穆丽娟婚后不免会问到他是否旧情难忘?“诗人却微笑三缄其口”,诗人把这段旧情当做陈年老酒,愈品愈香,穆丽娟的感情怎能不受到伤害呢?没有哪个妻子可以容忍丈夫念念不忘旧情人的,这就为他们最后的离异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他们举家搬迁到香港后,戴望舒埋头于读书写作,忙于编辑《星座》、《顶点》、《中国作家》等刊物,几乎没有时间和妻子交流。日常生活中,戴望舒总把穆丽娟看成“小孩子”,家中诸事自己做主,缺少平等协商的气氛。

穆丽娟又是一位追求完美的女子,夫妻生活中她感到缺少一种两情相悦、滋润灵魂的爱,家庭生活看似风平浪静,却孕育着疾风暴雨。哥哥穆时英被军统所杀,戴望舒在获悉母亲去世的信息后没有在第一时间告诉她,在极度的悲痛和愤怒中穆丽娟提出离婚。

穆丽娟回到上海,戴望舒往来奔波于港、沪之间,想竭力挽回残破的婚姻。他甚至给对方发去《绝命书》,“要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他服毒自杀后获救,他的轻生也未能改变穆丽娟离婚的决心。直到晚年,穆丽娟回首往事时,还怨恨戴望舒“粗鲁,很不礼貌”,“他对我没有什么感情,他的感情给施绛年去了。”

戴望舒与杨静:

1942年,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那时的杨静只有十六岁。杨静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女孩,而且长得也很艳丽。他们相识、并很快进入热恋。尽管杨静的父母竭力反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结了婚。

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但是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琐事吵架。诗人的心中也始终牵挂着曾经恬静的家和温柔的前妻。

后来戴望舒回到上海,把和前妻的女儿戴咏素也接了过来,由此引起了家庭矛盾的升级。1946年,携妻、女回到上海,在上海师专教书,继续从事翻译和写作活动。后因支持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被国民党当局通缉,不得已于1948年5月返港。

戴、杨二人年龄、教养、性格相去甚远,杨静青春貌美,活泼任性,而戴望舒沉稳忧郁,渐入中年,彼此难以真正沟通。戴望舒在狱中受过酷刑,已是两鬓苍然,哮喘加深,而在1948年末,杨静移情别恋,爱上蔡性青年。

眼看着妻子和她的情人成双入对地相携而行,戴望舒还是忍辱劝阻,竭力挽回无效,同意离婚。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离婚后戴望舒和杨静及三个女儿的合影“全家福”,足见戴望舒诚实认真的爱情态度。时隔28年后,杨静忆及戴望舒时流露出自责和忏悔,责怪自己年轻不懂事,“没有想到要好好了解他”。

又一回离异几乎要了戴望舒的命。据叶灵凤说:“望舒这时哮喘病已经很深,家庭又一再发生纠纷,私生活痛苦已极。为了病,为了这些不如意的事,他的肉体和精神负担很大,本来乐观倔强的他,也一再摇头说:‘死了,这一次死定了。

’”诗人的心在哭泣但他确信一切美好的东西“永远存在”,总有一天“会像花儿一样重开”。1949年1月,诗人卞之琳自英伦回国,经过香港,戴望舒决定结伴去北平。他说:“不想在香港住下去了,一定要到北方去,就是死我也要死得光荣些。”

新中国成立后,戴望舒在胡乔木主持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工作,还给杨静去过信,邀她来北京,说她在香港只是一个装饰品,来北京发展会有大的前途。杨静没有接受诗人的好意,只是在他去世后,才从香港赶到北京参加追悼会,向诗人作最后的告别。

与施绛年那一场不对等的初恋,让戴望舒永坠于悲剧之中。他与穆丽娟的婚姻结束了,与杨静的婚姻也结束了。有人把戴望舒和徐志摩相比较,但是徐志摩和戴望舒虽然都是诗人,在感情的投入上确实不同的。徐志摩不会在不爱自己的女人身上浪费时间,更不会强扭一份得不到的感情。

不爱了就分手,不可能了再重新开始。每一场恋爱都是一次全新的投入。戴望舒不。他永远走不出那条幽深的雨巷,在一个不可能的丁香姑娘身上,浪费去一生的时光,最终导致了油纸伞下的落笔成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