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之战简介 涿鹿之战的历史影响
[古代军事网 古代战争]涿鹿之战简介 涿鹿之战的历史影响:黄帝作为"五帝"之首,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第一个人。在传说中,他通过涿鹿之战开启了黄帝王朝的岁月。
涿鹿之战简介
涿鹿之战简介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作为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代的炎黄时期,由于地域上的因素形成了比较强大是三大部落集群,即我们熟知的华夏部落、东夷部落和 三苗部落。鉴于炎黄两部落的联盟组合,势力不断壮大以及因人口不断滋长而对土地依赖性加大,不得不向东向南发展。
而因为向东拥有者广阔肥沃的平原耕地,不可避免就会与原属部落发生土地等生存资源争夺战争,这是涿鹿之战最主要的动因。而这种原始野蛮的杀伐战争,却为中华民族实现早期的大融合、大统一、大团结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涿鹿之战所以能为后人广为流传就在于它是中华文明大统一走出的很重要的一步。
迷恋地中海的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说过:"不要认为史前史不是历史。"确实,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中国历史中,也曾有波澜壮阔的故事,比如众所周知的三皇五帝。
在《史记》的首篇《五帝本纪》中,司马迁提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黄帝,并且提到了黄帝参与的一场大战—涿鹿之战。根据司马迁的记载,黄帝通过涿鹿之战大胜蚩尤,然后取代日薄西山的神农氏而成为天下共主,开启黄帝王朝。关于这个王朝的年代,历来只说其距今约5000年或者4600年左右。当然,也有人冒险给出了一个异常确切的起讫年代,即公元前2698?前2598年。
司马迁为何把黄帝列为《史记》开篇第一人?黄帝为何与炎帝、蚩尤发生战争?涿鹿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占有何等地位?从宏观上回答这些问题并不难,但要想尽可能详细明白地说出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和细节,显然并不容易。
大幕开启,主角登场
那是一个被称作"传说时代"或者"英雄时代"的遥远岁月,在此之前的年代,基本属于"神话时代"范畴,漫长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及如何开始",其间活跃的"人物"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盘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
黄帝出现在《史记》中,是在神农氏衰落之时。按照通常的看法,文明的曙光也于此时降临在黄河流域的大舞台上。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文化的互动主要发生在红山文化、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黄帝、炎帝与蚩尤的活动范围,恰与此时段的三种文化范围大致吻合,因此涿鹿之战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三种文化碰撞、融合的集中表现。其主战场在黄帝的控制范围内,表明发动战争的一方是蚩尤,炎黄联盟是"应战"一方。也有许多学者对此持不同观点。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以其一以贯之的简约概括手法,勾勒出了黄帝从生到死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像许多传说时代的古人一样,公孙轩辕降生时似乎就有神异之象,而且出生不久就开口说话。天赋异禀加上勤奋与诚恳,使得他顺理成章地长成一个见闻广博、明辨事理的非凡人物。公孙轩辕所在的时代,正值变革之际,曾经势力煊赫的神农氏已经日趋衰微,各部落方国干戈不休,百姓惨遭祸殃。
神农氏无力惩强扶弱,恰在此时,处于上升期的公孙轩辕抓住机会,兴兵讨伐那些不来朝贡的部落,用武力迫使其顺从神农氏的权威。但有一个部落,却拿它没办法,即以勇猛善战著称的蚩尤部落。
后来,同样强大的炎帝部落企图"侵陵"各部落,这导致较弱者迅速聚集到公孙轩辕的旗下,以寻求强者的庇护,炎帝与公孙轩辕两大部落之间难逃一战。公孙轩辕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增强自己的实力,比如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种植五谷,而且他还驯养了一批猛兽即"熊罴貔貅虎",全力准备与炎帝的决战。大战终于在阪泉之野爆发,经过数次激烈战斗,公孙轩辕击败炎帝并迫使其归顺。
此时,公孙轩辕俨然已经成为天下各部落的盟主,可以对各部落发号施令—除蚩尤部落外。于是公孙轩辕"征师诸侯",联合各部落的军队在涿鹿之野与蚩尤展开了一场旷世大战。战争的结局是公孙轩辕领导的部落联盟彻底击溃了蚩尤部落,"禽杀蚩尤"。此后公孙轩辕的威望直线上升,中原各部落顺时应势共同推举他为天子,正式取代神农氏而成为天下共主,"是为黄帝"。
《史记》关于涿鹿之战的记载到此而止,此后是黄帝开始平定天下的伟业。"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所到之处,开山通道,几乎不做停留。此时已达黄帝一生事业的巅峰,他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空桐、南达长江,在北方则驱逐了荤粥(音熏育,即古匈奴部落),天下统一的局面就此形成。于是在某个选定的吉日良辰,黄帝召集天下各部落会盟,"合符釜山",随后又在涿鹿之野建造都邑……
最后,"黄帝崩,葬桥山"。
涿鹿之战,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第二场战争,与先此提及的阪泉之战相比,涿鹿之战不仅具有军事意义上的决定性影响,而且具有更深层次的历史意义,即决定了历史演变的趋势,因此被台湾学者钮先钟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决定性会战"。但这样一场大战,其前因后果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只有百字,对于战场情况的描绘更是不过区区二十多字,因此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谜题—
关于三位主角,司马迁只说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对于炎帝与蚩尤的姓名却只字不提。那么他们各自的族源是什么?彼此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阪泉与涿鹿各指现在何地?
涿鹿之战中,战场形势如何?使用什么武器?有什么作战策略?
这些疑问在《史记》中都无法找出明确答案,但在《史记》研究者笔下以及其他史书古籍中,却提供了不少线索—这些线索是如此之多,万绪千头纠缠交错,结果反倒使人愈发茫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