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遇刺之谜 宋教仁遇刺成千古之谜 幕后黑手是袁世凯亲信?
据现场目击者回忆,“突于宋君背后闪出一人,出手枪连发三出。第一出中宋君右肋,斜入腹部;第二出向黄克强身边掠过;第三出从吴君颂华胯下而过,幸未伤人(《宋教仁传》)。 ”凶手趁乱逃走,人们七手八脚将宋教仁送到附近医院。
直到临终,宋教仁也不认为自己是被袁世凯刺杀的,因为他被抢救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让黄兴给袁世凯发电:“北京袁大总统鉴: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今国本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 ”(《宋教仁传》)
因伤势严重,流血过多,宋教仁其间几度昏迷,22日凌晨,“国民党教父”宋教仁与世长辞。
蹊跷案情,刺客狱中暴毙
据一些当事人回忆,医生在对宋教仁实施手术时,发现弹头上有毒,可见刺客是非置其于死地不可。“刺宋”消息传开后,舆论大哗。袁世凯随即给江苏都督程德全发急电,要求“迅缉真凶,穷追主名,务得确情,按法严办”。
民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大血案很快就有了眉目。 3月23日,一个自称古董商的河南人王阿发主动向上海租界巡捕房报案,称10天前老主顾应桂馨拿了一张照片让其杀人,许诺事成后给1000元酬劳,但王阿发没有答应。王阿发指认,应桂馨当时所示照片之人就是宋教仁。
巡捕房立即展开搜捕,当天在湖北路一妓女家中捉到了应桂馨。第二天,巡捕又在应桂馨家将刺客武士英捉拿归案。在应宅,还搜出了应桂馨和内务部秘书洪述祖的密电本及多份电报。
武士英其年22岁,山西人,曾在云南当兵,历任营长等职,退伍后流浪到上海,失业。审讯时,武士英将杀人动机和一切责任都揽到自己名下。
应桂馨,又名应夔丞,浙江人,有资料显示他曾是同盟会会员,跟随陈其美参加革命,担任过孙中山总统府庶务科长,“刺宋案”案发时为江苏巡查总长。
洪述祖,江苏常州人,原为直隶候补道,后得到袁世凯赏识,其时为内务部秘书。
经多方交涉,4月16日武、应二人被从巡捕房移送到上海地方监察厅看管。但4月24日,武士英突然中毒死亡。据史学家陶菊隐《北洋史话》描述,应桂馨在牢中过着舒适生活,居然能抽大烟。武士英暴毙后,法院怕应桂馨也来个死无对证,禁止其再抽大烟。
5月8日,上海法院发出传票,要求涉嫌此案的国务院总理赵秉钧(赵兼任内务总长)、内务部秘书洪述祖等到庭对质。
但洪述祖逃到了青岛租界,赵秉钧称病拒不出庭。
一个躲进了租界,一个躲进了医院,“刺宋案”的司法程序无法进行下去。很快,随着“二次革命”的爆发,“刺宋案”不了了之。
探究
宋教仁为啥招来杀身之祸?
1912年8月,宋教仁联合五党组成国民党,出任代理理事长,一时风头甚劲。袁世凯对宋教仁一直心存忌惮。
不久,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在国会两院选举中大获全胜,宋氏政治前途如日中天,所到之处,欢迎会上无不人山人海。国民党元老谭人凤一语中的:“国民党中人物,袁之最忌者唯宋教仁。 ”这正道破了问题之要害。
其实在袁世凯眼里,孙中山并无多大威胁。孙中山只是宣传自己的主义,不外乎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修建铁道。而被评价为“议会迷”的宋教仁则热衷于西方议会民主、多党选举制度,鼓吹责任内阁、政党内阁。在各地演讲中,宋教仁极力宣扬将总统改为没有实权的虚位领袖,甚至宣传夺权。
在国民党湖北支部讲演时,宋竟赤裸裸地批评袁政府“自掘坟墓,自取灭亡”,并说“到了那个地步,我们再起来革命”云云。宋教仁屡屡言辞激烈,因而国民党内不少人很为他的安全担心,而宋少年气盛,不以为然。
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宋教仁死于年轻气盛、锋芒毕露,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体制缺乏深刻认识,在全无民主经验和训练的彼时中国,宋教仁的存在和做法被当政者视为最大威胁。其实,袁世凯及北洋集团握有的资源,远胜于国民党,但由于对新兴的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的不熟悉以及不重视,袁党没有在大选中下力竞选,因而输给了深谙此道的宋教仁。
虽然宋教仁只活了32岁,但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他掀起了20世纪初那个昙花一现的瞬间所掀起的民主旋风,至今仍是中国民主宪政史上一道最壮丽的风景线。 ”宋教仁遭暗杀,“是中国民主化步履艰难、充满痛苦、血腥的开端”。
幕后真凶说法有3种
对于“刺宋案”幕后凶手,后世史学界大约有三种说法。
●袁世凯指使赵秉钧暗杀
最早提出这一看法的是黄兴。宋教仁死后,黄兴撰写挽联,矛头直指袁世凯:“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 ”
这种说法流传最广,但因为没有一个证据表明此事与袁世凯有直接联系。据章士钊回忆,宋教仁遇刺的电报传来,他正和袁世凯一起用餐。袁世凯看完电报后叹息说:“遁初(宋教仁字遁初)可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
一声叹息,袁世凯是故作表演还是真情流露,不得而知,但不妨推测一下,即使宋教仁到京组阁,袁世凯身为总统,手握军权,尚有回旋余地,似乎犯不着暗杀。
●为赵秉钧擅自将宋暗杀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宋教仁进京组阁,第一个下台的是赵秉钧。据公布的应、洪之间电文显示:3月21日,应致洪电:“匪魁已灭,我军无一伤亡,堪慰,望转呈。 ”
转呈,就是呈给洪的上级,那只能是赵秉钧(洪述祖为内务部秘书,赵秉钧兼任内务总长)。但所有电文均为隐语,并没有指名道姓,赵秉钧为元凶也只能是猜测。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袁或无立刻杀宋之心,然赵为保其相位,而趁机除一切劲敌。 ”(《袁氏当国》)
但据民国要人张国淦回忆,宋教仁遇刺消息传来,赵秉钧正在主持内阁会议,闻讯“大惊失色,当即离座,环绕会议长桌数次,自言自语:‘人若说我打死宋教仁,岂不是我卖友,哪能算人。 "(《北洋述闻》)
由此来看,赵秉钧对宋教仁遇刺似乎并不知情。
●刺宋元凶是国民党人陈其美
一些史学家推测,陈其美之所以暗杀宋教仁,缘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更重要的,陈其美和应桂馨的关系很好。今年上映的电影《建党伟业》就采取了这一说法。
由于众说不一,幕后主使究竟是谁,至今没有定论。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骆宝善先生说,但凡一个政治人物,身边就会有一堆人,“上有好焉下必甚焉,有时候领导人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下面的人就推测其意,身先士卒要替领导出力。 ”袁世凯也好,赵秉钧也罢,也许都无杀宋或立刻杀宋之意,但下属“立功心切”,争先替领导“分忧”,终于酿成血案。
近百年来,有关“刺宋案”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宋教仁之死,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哀怨凄凉的政治悲剧。
随着“刺宋案”的爆发,近代中国政坛两大政治力量,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再无妥协,和平建国与宪法政治也走到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