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路马三立 马三立葬礼:主流媒体尽数到场 送行者中无名人
马三立葬礼:主流媒体尽数到场 送行者中无名人
东方网2月12日报道:昨天一大早,从天津传来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号称“相声活化石”的相声泰斗马三立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马老久病在床已经有几年了,况且老先生年事如此之高,但是这么快就走了,眼前的现实还是让记者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得到消息之后,记者驱车迅速赶往天津。一路上,通过手机记者与常宝华、孟繁贵等在京的一些相声界人士通了电话,发现许多人也是刚刚得知这个噩耗。
关注:京城主流媒体尽数到场
记者第一时间赶到天津后,马上兵分两路,由于事先获得消息——马老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送到距此不远的清真寺。于是一路记者便匆忙向天津市最大的清真寺赶去,而在途中,记者又被告知,马老的后事实行速葬,就是当天去世当天入土为安。这个消息对于那些希望见马老最后一面的外地相声界人士来说绝对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等到记者的车赶到了清真寺后,才发现原来这里已经聚集了众多不请自到的京城媒体的记者。长“枪”短“炮”,抢拍镜头的摄影摄像记者高高低低地几乎将前列围了个密不透风。记者大略数了数,京城十余家主流媒体尽数到场,并且都派出了不小的队伍。
低调:医护人员三缄其口
一路来到了马老生前治疗的医院:天津总医院。临近中午,记者首先来到住院部向医护人员进行咨询,医护人员一听说是记者对马老的逝世进行采访,都表现出相当的关心,言语里也表现出对马三立老人的尊敬,“是,马老是在我们这里度过生命最后时间的,就在我们的高干病房。”虽然所有医护人员几乎都已经知道马三立去世的消息,但是他们均向记者表示,如果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资料必须经过院长办公室的允许。
为了了解马老在生命弥留阶段的状况,记者又来到院长办公室,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但是却遭到了拒绝。院办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为了表示对老人最大的尊重,马老本人通过亲属表达了一切低调处理的愿望,所以对新闻媒体和外界医院方面和医护人员只能保持缄默,所有的资料都只能由马老的家人和天津市委宣传部提供。
惜叹:“天津的宝贝没了啊!”
没能得到采访许可的记者,心有戚戚地再次来到马老所住的院楼,刚在思索如何打探马老病房时,忽然电梯开了,从电梯里走出的人赫然念叨着:“马三立原来真的在这里去世了,天津的宝贝没了啊!”令记者意外的是,这位在获悉马老逝世消息专程到医院的并非马老的任何亲朋好友,只是一位听着马老相声长大的相声迷,在王先生的指引下,记者如获至宝地探寻到了马老的病房。
虽然相声界一代宗师在这里告别了人世,但是步入该层病房,记者几乎感受不到这里曾经有人离去,没有花篮、没有渲染,有的只是平静的离去和空落的床位。但是马老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
悲伤:亲人谈马老病情
在马老的三个儿子当中惟一的相声演员是马志明。马先生脸上比前年马老告别演出时瘦了许多,显得非常憔悴。马先生告诉记者:“我父亲今天早上6:45走的,这几天老人家的情况就一直时好时坏。”记者问马先生:“马老除了给你们留下一份遗书之外,还对你们说了哪些话吗?”一脸悲伤的马志明摇了摇头说:“现在我……我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马老的三女婿张宝明对记者说:“马老患膀胱癌,两年间做了两次比较大的手术。前年在老人家做从艺80周年告别演出时,当时他正准备做第二次手术,那时候病已经很重了,但是他还是坚持为大家表演节目。他老人家非常坚强而且乐观,在癌症晚期与病魔做了顽强的抗争。我们做儿女的对他非常尊敬,同时也非常孝顺。”
意外:没有名人参加的葬礼
这两年,文艺界相继失去了不少的令人尊敬的艺术家。而记者曾经因为采访参加了其中的许多告别仪式,一般葬礼都是亲朋好友以及名流名士云集,告别仪式俨然成了“群英会”。但是马老的告别场面是记者见到的简单到不可思议的告别仪式。
从通往清真寺的胡同到清真寺的院子里,到处都可以见到前来吊唁的人们。记者试图从拥挤的人群中发现一些我们曾经熟悉的“明星脸”,但是结果让我们失望了——无论天津本地还是外地的文艺界人士没有一个出现在告别仪式的现场。而在现场被采访的前来吊唁的众多群众中,记者发现他们都是听了当地的交通台广播之后自发赶到现场的。
声音:记住马三立的趣味和温情
从马三立的履历上看,他应算生于名门。当然,这名门并非什么达官显贵,在那个相当久远的年代里,只是一门手艺而已。想象中,旧社会的艺术名门子弟的日子应当不算太难过,一般的吃喝不愁,还能濡染一些书香。虽然当时的曲艺界还没有“当县长”、“开公司”的风气,可这千里风月场里的名门之后一不留神纨绔起来、放浪起来、心猿意马的也不在少数,能像马老这样坚守住祖辈的荣光,二十出头就收徒立派、跻身喧嚣的娱乐场实在很难得,可见马老天生有一股子韧劲和志气,注定了以后能够在中国的相声界位居显贵。
这其中除了自幼来自家庭的熏染和他天生的禀赋之外,付出的心血想来不少,不知道马老的一生消瘦是不是与此有关。
出身于名门,成就于名门,对一个从艺者相当不易,更可贵的是马老长年不懈地对相声艺术的孜孜以求和不断创新。与马老走过的漫长从艺之路相较,在我相对短促且贫微的记忆里,活跃在舞台上的马三立就是在不断地变幻着的,《买猴》、《逗你玩》……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常见的慢悠悠的单口笑话,在他的作品里,有我们熟悉的情节,我们熟悉的语言,甚至表演方式也是我们熟悉的生活常态。
形式在千变万化,马老的幽默却似永不枯竭,且日渐登峰造极。
我不是研究曲艺的人,不敢擅谈相声这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但这些年眼睁睁看到的相声的没落却实实在在,创作力的匮乏令人痛心疾首。说到这里,想起马老曾经送给姜昆的一幅字:趣味。两个字颇像马老的风格,简洁、实在,却大有嚼头。试想一个人如果能够兴趣盎然地面对生命,面对生活,生活何尝不就是一桌丰盛的午餐,酸甜苦辣,悲喜交加中却滋味无穷。当然,这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和不断尝试的果敢——马老此生做到了。
在新年腾飞的烟花中,马老驾着笑声走了,网上有人说大家应该高兴,这是喜丧,我们宁肯同意这种说法。记得很早以前,马老为了纪念已故的老伴曾给自己立过一块墓碑,不知道那时的他是否就已经参透了生死。关于死亡,马老还有更近一些的说法,去年,曲艺大师骆玉笙去世,马老长时间地沉浸在悲痛中,眼圈红红的他喃喃自语道:“英国有个伊丽莎白女王,我们中国有个‘伊丽莎白鼓王’,她这一走,可是全中国、全世界的损失呀!
”不知道这孩子气的话中,是不是有马老睿智的目光正在笑看生死,在如今这年庆的尾声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说:新的一年来了,我们为所有故去的和新生的欢笑吧,笑声会使马老更加安详。
2001年,马老在天津举办告别演出,观众的掌声热烈,马老略显踟躇,然后他以特有的口吻说:你们这么爱我……值吗?
时过境迁,当时场内观众毫不犹疑的回答仍在耳边回响……
马三立曾在封闭的年代,给心灵干涸的人们送来温情,这是人们发自内心喜欢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