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关于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后记一段话的疑惑。?

2018-08-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三个顺序是梁先生对世界文化的一个预测.而所谓文化,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他定义道:「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樣法」所以人生问题的三顺序,实际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宏观层面来说的.对于个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改变.如永嘉玄觉禅师就说:"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一超直入如来地就是直接解决第三问题的例子了.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关于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后记一段话的疑惑.?但是这需要本身有很好的宿根才容易相应.比如你现在虽

这三个顺序是梁先生对世界文化的一个预测。而所谓文化,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他定义道:

「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樣法」

所以人生问题的三顺序,实际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宏观层面来说的。对于个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改变。如永嘉玄觉禅师就说:“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一超直入如来地就是直接解决第三问题的例子了。

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关于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后记一段话的疑惑。?

但是这需要本身有很好的宿根才容易相应。比如你现在虽然关注的是人和内心的关系,我相信这确实是你内心真实想法,有追求、有理想的人都不会轻易被饮食男女之乐所满足,而喜欢去追寻更高强博大的问题。但是你也要问问自己:这个关注度里是否包含了兴趣引起的莽然热情的成分?未经深思的兴趣,来得快的同时去得也快。所以会有“学佛之道,发心尚易,终身精进,是为甚难”的描述。

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关于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后记一段话的疑惑。?

而梁漱溟指出的人和物质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自己之间的这三个问题,实有一个解决的难易顺序之差别。如果只凭兴趣就匆忙去解决最高强的问题,很容易因为遇到的种种障碍而受挫气馁,败下阵来(比如很多因为生活受挫而立志学佛的人,随着修行进步,福德之因开花结果生活变顺后,出离心反而变淡,从而萌生退转之意)。

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关于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后记一段话的疑惑。?

这个时候如果退回到解决第一、二个问题的道路上,但是已被开发的问题是不可能忘却的。此时,虽然从表面看来你走的是解决第一、第二个问题的道路,但是实际仍然需要面对人和自己的问题: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曾经高洁的志愿就会时不时地冒出来静静地看着这个比以前堕落的自己,但是由于发心不够纯正,又无法靠自力去解除修行上的违缘。

这样卡在中间的状态就会搅动得人情志不宁,从而产生更深的痛苦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中国人既然开启了第二条道路,就不能走完全退回第一个问题的全盘西化之路也是这个道理。同样,正是因为看到了草率学佛的危害,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身为佛教徒却强烈反对一些人趁着中国当时的混乱局面去鼓动人们学佛出世的做法,认为这样的做法对那些被鼓动的人很不负责:

人类总是往前奔的,你扯他也扯不回来,非让他自己把生活的路走完,碰到第三问题的硬钉子上,他不死心的。并且他如果此刻领受,也一定是不很好的领受——动机不很好。此刻社会上归依佛教的人,其归依的动机很少是无可批评的,其大多数全都是私劣念头。

藉着人心理之弱点而收罗信徒简直成为彰明的事。最普通的是乘着世界不好的机会,引逗人出世思想,因人救死不赡,求生不得,而要他解脱生死,其下于此者,且不必说。这便是社会上许多恶劣宗教团体的活动也跟着佛教而并盛的一个缘故。

再则,他此刻也绝不能领受。当此竞食的时代,除非生计有安顿的人,一般都是忙他的工作,要用工夫到这个,是事实所不能。他既绝不领受,又绝不能领受,又不会为好动机的领受,那么几个是从此而得救的呢?还有那许多人就是该死吗?既不能把人渡到彼岸,却白白害得他这边生活更糟乱,这是何苦?不但祸害人而且糟蹋佛教。

佛教是要在生活美满而后才有他的动机,象这样求生不得,就来解脱生死,那么求生可得,就用他不着了。然在此刻倡导佛教,其结果大都是此一路,只是把佛教弄到鄙劣糊涂为止。我们非把人类送过这第二路生活的一关。不能使他从佛教而得救,不能使佛教得见其真:这是我的本意。

所以面对你这样子的情况,我的建议是:

先要恭喜你已经觉察到人和自己的问题,这是你生命力高强的表现。但是此时要努力通过看大德的书,阅读佛经来增长佛教的知识,并用这个知识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佛教中有个词语叫做见地,就是在佛教的知见中脚踏实地地生活),思维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

有了人生想要追求的目标,遇到障碍时就容易用更强的意志力去克服之。否则莽撞地走上这条路,又没有明师善友的扶持,会遇到许多障碍,走很多弯路,非常可惜。这也是许多大德都强调在学佛发心要纯正,目的要明确的原因吧。

另外,分享一则最近看到的大宝法王对于“草率学佛”的开示,他说的很多问题我都很有体会,惭愧的同时也找到了改进之方。所以修行还是要多看那些实修大德的开示。以此与你分享,也与你共勉。善妙吉祥!

摘自2008年法王给予台湾心创会开示 问题:学习佛法是为了解脱痛苦烦恼,很多人却越修越烦恼、越痛苦,不知该怎么走下去,像这样的修行人,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继续走下去? 法王开示:我们学习任何一门学科,诸如语言、美术、音乐等等,一开始想学,若只是为了兴趣就草率投入,没有审慎的考虑,学到后来就很痛苦,而且也没办法学好。

学佛也是一样,如果只是一时兴起,草率投入,就会越学越痛苦、越烦恼。学佛应有前、中、后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1、前期:没有好的老师引领,就不知如何开始。 2、中期:没有好的老师指导,遇到问题就不知如何继续下去。 3、后期:心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最后心就无法掌控了。 这就是草率学佛的弊病,我们无法用外在物质去改变自己的心。

所以学佛前、中、后不同阶段次第的修行是很重要的。就好像我们一般握住金刚杵中间的部分,就以为中间的部分最重要,事实上前、后也是一样重要的。 1、前行:准备要够,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佛,学佛所立下的誓言要能完成,要做到能掌控自己的心。

2、正行:这才是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也是会遭遇最多困难的时期,学佛的过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能坚持到底。 3、果位:修行到最后就要谈到果位,但无论有没有获得果位,利他的心都不能舍弃,利他的心甚至比自己的修行更重要,更有启发性。 我是这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