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为什么没有孩子 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

2018-10-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玉良女士近作此体,合中西于一冶,其作始也犹简,其成功也必巨,谓余不信,且拭目俟之."这是1937年陈独秀在潘玉良画上的题跋,也是给潘玉良的定位,说她的绘画是"合中西于一冶"的,将来会有更大的成就.事实证明了陈独秀的预言是对的,他的眼光是独到的.本文以潘玉良学艺经历为线索,通过三段陈独秀给潘玉良画作的题跋,讲述了陈独秀与潘玉良及其丈夫的交往,更重要地映证出了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潘玉良为什么没有孩子 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大概在一百年前的1917年,新文化运动正如

"玉良女士近作此体,合中西于一冶,其作始也犹简,其成功也必巨,谓余不信,且拭目俟之。"这是1937年陈独秀在潘玉良画上的题跋,也是给潘玉良的定位,说她的绘画是"合中西于一冶"的,将来会有更大的成就。事实证明了陈独秀的预言是对的,他的眼光是独到的。本文以潘玉良学艺经历为线索,通过三段陈独秀给潘玉良画作的题跋,讲述了陈独秀与潘玉良及其丈夫的交往,更重要地映证出了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

潘玉良为什么没有孩子 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

大概在一百年前的1917年,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陈独秀在其1915年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当时胡适、鲁迅、李大钊、钱玄同这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掀起了一场反传统、反礼教、反文言的文化革新和文学革命的运动。这场运动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潘玉良为什么没有孩子 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

所以笔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像是一场启蒙运动,开启了当时民众的心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呼唤建立一个青春的中国,一个富强的中国,致力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其影响百年不衰。

潘玉良1895年出生在扬州一个特别贫苦的家庭,从小也没受过多少正统的教育。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她创造了许多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第一,比如说在1920年的9月份,她考取了上海美专,成为上海美专第十一届西洋画正科班生。

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她是上海地区高等院校第一批男女同校生之一,也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的第一批男女同校生。在这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里男女生是不能在同一个班级上课的,我们称为"女禁"。从包括潘玉良在内的十三名女生开始,女性拥有了和男性平等的接受高等美术教育的权利。

1921年7月,潘玉良又考取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在国内招生的第一届海外本部生。这也是我们国内有组织的到国外去留学的第一批。在这之前很多人包括徐悲鸿、方君壁在内,都是由于受资助、家境殷实而到国外求学。而潘玉良是这第一批中的学生,并且是其中少有的学绘画的人。

她在1925年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后,她的作品入选了意大利国家级的展览会,成为荣获这个荣誉的第一个中国人。1928年,她回国后担任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西画系主任,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位高等美术院校西画系的女性领导者。

在八年间,也就是从1920年女性才获得了和男性平等接受教育,到潘玉良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她在艺术上的成就,实现了担任上海美专西洋画系的主任一职,这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成就。当时在全国有三个西画中心,上海、杭州、南京。上海是老牌的西画教育的核心,上海美专在上海地区的西画教育里也是一个老大的角色。所以她可以在这里担任西画系的主任,这个分量可想而知。

所以说潘玉良开辟了中国女性绘画的崭新道路。她也证明了女子可以从事绘画,将绘画当作职业。女子同样也可以做到,并且做的很成功。在1928-1937年的中国女性画家中,潘玉良的油画造诣是首屈一指的。同时她不光是创作油画,她在白描、彩墨、雕塑、版画等方面都很精到,这也是她了不起的地方。同时代的画家如张大千、徐悲鸿、刘海粟,都只能从事绘画,而没有开展其他的艺术创作,从这点来说她也是让这些男性画家望尘莫及的。

一.弥足珍贵的题字

陈独秀一生著作非常多,但是他为别人的题词很少,所以这三幅作品就显得更加珍贵。

因为潘玉良是1937年7月份离开了中国到法国去的,而陈独秀是1937年的8月23号才从南京的老虎桥监狱放出来,就是说潘玉良离开法国的时候,这个陈独秀还在监狱里面坐牢,所以从常规的来说,这件事情好像是不太可能的。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在查阅历史文献的时候,在《中央日报》1937年的6月12号的第七版中,当时潘玉良做了一次展览,当时的记者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潘玉良画展巡礼》,这里面就记载了陈独秀为潘玉良做题跋这件事:

狱中埋头读书的陈独秀先生对她的白描速写特别赏识,称其为新白描体。

二.潘玉良和潘赞化的爱情传奇

陈独秀为什么愿意给潘玉良来题字?而且给了她这么高的赞赏呢?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她的丈夫潘赞化。潘赞化是潘玉良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潘赞化也是改变其命运的关键人物。用现在的话说,潘赞化就是潘玉良的艺术资助人,她所有1937年以前的活动,基本上都是潘赞化在后面出了很大的力。虽然我们在展览里可能看不到潘赞化,但实际上潘赞化作为一个隐身人是躲在身后在默默地支持。

潘赞化是安徽安庆潘家楼人,他是现代的知名人士和诗人。潘家也是一个世家,他的祖父是一个当时有名的一个学者,他的曾祖父叫潘黎阁,当时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幕僚。潘赞化很早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他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讨袁运动、北伐战争等等。

后来他又在南京实业部任职,从这个简单的简历当中我们能看出,他应该算是国民党中间的一个元老级的人物。但是他后来投身了教育事业,一直在学校里面担任工作。解放以后,老先生被举荐为安徽省文史馆的馆员。

在1903年,潘玉良八岁的时候她母亲去世了,后来辗转流落到芜湖。大约在1912年的时候,潘玉良偶遇潘赞化,产生了感情,二人在芜湖结为伉俪,到了1913年潘赞化担任芜湖海关的监督,就是当时芜湖海关的最高负责人。但是后来因为革命,他就辞职了。1913年带着潘玉良到上海定居。

在1920年9月,潘玉良考入了上海美专,作为插班生编入了第11届西洋画正科班学习,这是上海美专招收的第一批男女同校生,也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批男女同校生。

有些文章说是陈独秀发现了潘玉良的绘画天分,因为1913年潘氏夫妇就生活在上海,但是潘赞化在上海的时间很少,所以潘玉良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就开始画画,在她自己的描述当中,她说她自己从小就对色彩特别有感觉,特别喜欢画画。陈独秀发现了潘玉良的绘画天分,并介绍她去报考了上海美专。尽管我们没有发现直接的证据,但是从时间以及陈独秀和潘赞化潘玉良的关系来推测,我们觉得也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

潘玉良的入学登记簿上使用的名字叫潘世秀,潘玉良这名字是后来的,她到了1921年的时候才开始用。她入学时写的保护人是潘赞化,另外一个保证人是他的老师洪野。

1921年8月,在潘赞化的支持下,潘玉良考入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在国内招收的第一届本部生。后来,潘玉良又先后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法国里昂的美专、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和意大利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潘玉良1928年回国后就出任了上海美专西洋画系的主任,所以在当时有一名女性能够出任名校的西洋画主任,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即便是现在担任油画系的主任的女性也是非常少。

在1928年的11月28号,潘玉良举办了第一次的个人画展。潘赞化为这个展览动用了他全部的社会资源,当时办画展要能够在这个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你必须要找一些当时有威望的人来提携。所以当时潘赞化就找到了这么几个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国民党的元老张继。

另外一个叫易培基,是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任所长。柏文蔚是我们安徽人,曾当过安徽都督。我们看当时展览的一些报道和广告,根本看不到潘玉良展览这么几个字,看到的都是这四个人的名字,就是要靠着这些"大佬们"来吸引观众。

在1937年的7月,潘玉良离开了国内再次赴法。这次潘玉良与潘赞化的分别成了永别,一直到1977年潘玉良在法国去世40年间,潘玉良再也没有能回到国内。潘赞化1959年在安庆病逝,尽管两人相隔万里,但是他们是鸿雁传书,感情依然炙热。

从1948年潘玉良开始接济国内的家中生活,直到她去世将近30年。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一直到1959年潘赞化去世以后,她都按时给家里面寄钱。其实潘玉良在法国生活也非常困难,她没有正当的职业,每个月没有固定的收入。

甚至有时到菜市场捡那些人家扔的鸡爪来补充肉食品,捡那些烂菜叶子当菜吃。尽管如此,她每个月要给家里寄十美金,这十个美金就足够潘赞化一家七八口人的全部生活。这十个美金在当时相当于人民币60块钱。

非常可惜的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都是潘赞化写给潘玉良的信,而看不到潘玉良写给潘赞化的。因为潘赞化写给潘玉良的每一封信,潘玉良都收好,最后放在一个小盒里面,她在上面写了一个小纸条,说这是我的东西,在我死后你们要把这些东西送给我的家人,上面写了个地址。潘玉良写给潘赞化的所有信件,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们家人全部烧掉了。

我们看到在每一幅信上潘赞化都称潘玉良为"玉妹",这是一个很亲密的称呼。

三.陈独秀为潘玉良作品的题跋

潘赞化和陈独秀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又是彼此信赖的挚友,而且他们的友谊是全方位的。

潘赞化比陈独秀小五岁,他们俩应该是发小。早年他们两人都投身到了推翻满清政府的运动当中。在1901年的时候,陈独秀就因为反清宣传活动受通缉逃到了日本。1902年3月,陈独秀回国,到安庆后联合潘晋华、潘赞化、葛温仲等人,在安庆藏书楼发起演说会,鼓吹新思想。

安徽的整个革命运动就发端于陈独秀他们在安庆藏书楼的这次演说会,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好景不长。1902年9月,陈独秀与潘赞化被迫东渡日本。

潘赞化就进入到了日本成城学校的陆军军事科,所以后来他参加过很多运动,还当过师长,是跟这个经历密不可分的。1903年4月,陈独秀、邹容、张继三人被遣送回国。陈独秀与潘赞化同返安庆,筹组安徽爱国会。5月17日,陈独秀等人在藏书楼举行爱国演说会。

第二天即遭查封,陈独秀等被通缉。1907年春,陈独秀被迫又到日本东京,与章士钊、苏曼殊、邓以蛰在正则英语学校学习英文。1908年秋,回国。1907年7月,潘赞化再次出走日本,考入"东京国立农学院"畜产兽医科 。

1911年底,陈独秀受柏文蔚邀请,就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2年9月1日,潘赞化被柏文蔚任命为芜湖海关监督(正关道)。1913年初,柏文蔚下台,潘赞化和陈独秀相继离职,寓居上海。此后,陈独秀在上海闲居一年,直到1914年7月,接受章士钊邀请,东渡日本,协助编辑《甲寅》杂志 。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亦即《新青年》 。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陈独秀任总书记。此后,他多次被捕入狱,生活处于半地下的状态。加之,陈独秀二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分别在1927和1928年就义。1930年,陈独秀妻子高君曼离开陈独秀去南京生活,1931年在南京逝世。潘陈之间的来往不如以前密切了。

在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第五次入狱,被关押到了国民党的上海市公安局,一个星期以后他被押解到南京。因为当时都知道陈独秀曾经是共产党的大官,国民党内部很重视。

1933年的4月14号,南京江宁地区的法院审理了案子,在庭辩现场,陈独秀把这个法官辩得是哑口无言。后来,他就被关进了老虎桥监狱。在被关的过程当中,陈独秀就把监狱变成了研究室,勤奋读书,潜心著述,所以陈独秀后来的大量文章都是在监狱里写成的。

这个人非常了不起,在监狱里面条件很差,又没有什么参考书。他就完全靠自己的记忆力,靠他多年的积累写了很多书。由于陈独秀的名声太大,国民党当局要优待他,就给他单独安排了一个单间,本来是叫"三不准",最后没有办法就变成"三允许",允许探视、允许看书看报、允许写文章,所以在当时的监狱里他获得了好的优待。

这个时候,因为潘玉良在中央大学任教,她1935年辞职以后也一直与潘赞化在南京生活,工作。潘赞化和潘玉良就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陈独秀,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潘玉良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了陈独秀,请陈独秀来给她指正。

所题作品的高度为四十五公分,题跋以蝇头小楷第一幅他写的就是:

"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曰新白描,玉良以为然乎。廿六年初夏独秀。"

他说潘玉良这些白描跟中国传统的是不一样的,加入了欧洲油画和雕塑的技法,所以他把其称为新白描。他还说潘玉良你认为怎么样。然后陈独秀还很郑重其事,因为他在监狱里没有印章,他就画了一个印章,叫"独秀"两个字,这个就更显示它的珍贵,而且陈独秀做这件事情是非常认真的,没有任何敷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二幅画也是同样,这上面提了什么呢?

"余识玉良女士20余年矣,日见其进未见其止,近所作油画已入纵横自如之境。非复以运笔配色见长矣,今见此新白描体知其进犹未已也。"

后面又画了一个印章,这个给了我们很多的信息。他首先说我认识潘玉良有20多年了,他这个题字是1937年写的,那么20余年是在1917年以前了,也就在1917年或者更早的时候他们俩就认识了,我每天都看到她在进步,没有哪一天能够能够停止的。

潘玉良的油画已经到了纵横自如的程度了,所有东西都是笔墨在胸了,而不只是以运笔配色,只是以技术见长。但是今天我看到了她的新白描体,我发现她还在往前走。所以这个就是陈独秀给她的评价。

当然最重要的是第三幅的题跋,也就现存在中国美术馆的这幅。同样也是非常小,比刚才那个还要小,只有32公分,上面密密麻麻写了那么多小字。

"玉良女士近作此体,合中西于一冶,其作始也犹简,其成功也必巨,谓余不信,且拭目俟之。"

所以这是1937年陈独秀给潘玉良的定位,首先她的绘画是"合中西于一冶"的,然后就是她的绘画以后会有更大的成就。事实证明了这个陈独秀的预言是对的,他的眼光是独到的。陈独秀这个"合中西于一冶"的评价是我们对潘玉良绘画艺术的最准确的总结。

四.结语

在做潘玉良研究的十年当中,我经常为他们的品格所打动。在我眼里,陈独秀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化人和学者。当然,现在对陈独秀的评价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客观的东西。在大陆,谈鲁迅从来没人谈陈独秀。到了台湾,大家谈胡适不谈陈独秀。但新文化运动的时候,陈独秀其实是总司令,胡适鲁迅只是他的部下。

同时潘玉良的一生也是命运多舛, 如果1984年她的4000多件作品都还没有回到国内,还在法国,很有可能这些作品就流失了。可能我们到现在还不了解潘玉良这个人,可能我们到现在还看不到她的这些作品,她还要成为一个失踪的人,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我觉得潘玉良和陈独秀在人生的遭遇上面是有某些相似之处。

前面也说到,潘玉良和陈独秀两个人气节都非常高。比如说潘玉良,她坚决不加入法国籍,她也从来不接受别人的捐赠。陈独秀也是这样,在离世前,他跟夫人说一切要自立,不要接受别人的捐赠。所以我们用高山流水形容他们二人的友谊,恰似秦时期钟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觅得知音,延续了流传2000多年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