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爆炸 李德生将军在上甘岭前线

2019-07-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52年10月初,"联合国军"发动了以夺取上甘岭地区为主要目标的"金化攻势",代号"摊牌作战".这次战役长达43天,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敌我双方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役.战役集中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个小山头上进行,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10万,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战最高水平.在这场大显中国军队威风的战役里,时任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十二军副军长的李德生将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李德生爆炸 李德生将军在上甘岭前线"由你负责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十二

1952年10月初,“联合国军”发动了以夺取上甘岭地区为主要目标的“金化攻势”,代号“摊牌作战”。这次战役长达43天,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敌我双方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役。战役集中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个小山头上进行,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10万,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战最高水平。在这场大显中国军队威风的战役里,时任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十二军副军长的李德生将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李德生爆炸 李德生将军在上甘岭前线

“由你负责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十二军、十五军所属的部队”

1952年10月14日,美军第七师、南朝鲜军第二师共7个营兵力,分6路猛攻金化北面五圣山南麓的志愿军阵地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这两个高地当中有个小村子名叫上甘岭,战役因此得名。仅第一天,敌人就向两个志愿军阵地倾泻了30余万发炮弹、500余枚炸弹。

李德生爆炸 李德生将军在上甘岭前线

五圣山是志愿军中部战线的战略要点,主峰高1051.3米,地势险峻。在山上,志愿军指战员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敌人金化地区几十里纵深阵地。五圣山南面的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更突出地楔入敌人中线地区,是敌我必争之地。

李德生爆炸 李德生将军在上甘岭前线

当时,志愿军第十二军在上甘岭以东金城地区担负防御作战任务,距上甘岭不远。原定至11月初,第十二军完成金城防御作战任务后,将撤至谷山地区休整。

10月下旬,李德生却接到命令火速赶往兵团接受任务。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指挥作战一向从容淡定,可今天却显得有几分焦急。他对着地图,边指边讲:“上甘岭地区形势十分严峻,敌人投入了空前多的兵力、火力,向五圣山前沿疯狂进攻。

十五军能投入的机动兵力已全部用上,但敌人的攻势仍未减弱。还在不断补充兵员。这一地区的战斗,已发展为战役规模,敌人的意图是战略性的。从各方面情报看,敌人在后期还将投入更大兵力向我进攻,战斗将更激烈残酷。”

他以十分坚决的语气嘱咐李德生:“要准备像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那样,一个战士,从开始打到结束时指挥一个连队作战!”

作为军人,李德生感到自己的价值与组织的信任,他义无反顾地表态:“坚决执行兵团命令,指挥好前线的战斗。”

“以这样的实力、火力,一个阵地对付敌人两个团的进攻都没有问题”

军情火急!李德生立即驱车前往上甘岭,先到第十五军军部听取了战斗情况介绍后,随即驱车赶往德山岘前线指挥所。

李德生乘坐的吉普车离前沿还有五六公里,就进入了敌人的炮火封锁区。根据战况,李德生一眼看出敌人的攻势并未减弱,兵员还在不断增加。从番号上看,当面敌人是4个师,陆空火力已深入我军纵深几十里。这样大的规模,岂止是为了前沿2个连的阵地?越接近前指,他心情越沉重,要想夺回前沿阵地,牢牢地站住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抵达军前指的当晚,李德生就找来负责597.9高地防守任务的第九十一团团长李长生,来指挥所详细汇报。

李长生的汇报所指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前沿弹药供应问题:原来的弹药库,离前沿四五公里远,按平日防御阵地的小型战斗,消耗弹药不多,可以应付。但这次敌人持续猛烈进攻,前沿需要弹药的数量非常大,且敌人动用了大量远射程炮火和飞机,从前沿到我阵地纵深几十里,层层火力封锁,越往前封锁得越紧。

通向前沿没有公路,全靠人力长途运送,又远又累。李长生举例说,在运输部队中,有的战士累得吐血,到了前沿,连跑步通过封锁线的力气都没有了,造成很大伤亡,弹药还供应不足。有时,1个营作战,需2个营运输弹药。

李德生征战多年,深知有枪无弹意味着打败仗。很快,他发动大家想出了分段运输的办法:(五圣)山后面,用汽车运。再往前,从团后勤到营到连,每50米为一段,分几个人专门负责,沿途挖若干猫儿洞,藏放弹药,利用敌人炮火间隙,快步往前运送。由于路程短,往回走的时候可以恢复体力。这个办法实行后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基本保证了前沿作战有充足的弹药。

在李长生及其他人的汇报中,还不约而同地指出了伙食供应问题:在分散的阵地上,被敌人封锁隔离的战士,独立作战的小组,往往吃不上喝不上,体力耗尽,难以作战。

李德生号召大家畅所欲言,最后决定:在五圣山后山脚,741高地后面一个岩洞里,由团里统一组织食物供应,从各个连队抽调来10多个炊事员,24小时不熄火,日夜蒸馒头、包子,组织50多人的专门运输队,不分昼夜,冒着炮火,不断地往前沿运送熟食。

为了保温,用棉被裹着,前沿战斗激烈,不便集中吃饭,可以用小袋子分装,一袋5个、10个,一次背几十袋。炊事员到阵地上,一袋袋地扔给战士们。缺水或运水不便,就背送苹果解渴充饥。

后来,这个741高地供应站还成了开“流水席”的供应点,凡是到前沿或返回后方的人员,都可以随时进餐。以后战斗的20多天里,这里蒸了4万多斤面粉的包子、馒头,保证了前沿战士吃饱了好作战。

十二军上阵地时,阵地上的表面工事已全部炸毁,到处一片虚土,一脚踩下去齐膝深。李德生上阵地后办的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解决站住脚和屯兵的问题。为了让一线部队休息好,保存体力准备第二天作战,他命令由预备连队上去挖坑道,并提出挖1米坚石坑道立一次三等功。有了这些措施,使阵地状况日益改善。屯兵、作战均有了条件,很快解决了在阵地上“站住脚”的问题。

对于电话线经常被敌人炮火打断的问题。李德生让通信排多准备些线,部队上去打一次反击,通信排就跟上去拉一根新线;稍靠后方一些的地区,电话线埋在堑壕一侧专挖的小土沟里,基本保证了团到前沿通信联络的畅通。后来,报话机还配备到连和突击排,大大方便了“知己”。

597.9高地的11个阵地不是一条直线排列的,而是由两条山脊向南,形成前三角形。李德生指示部队将山上重要无名高地分别编号,以便于使用炮火和作战指挥。犬牙交错的地形,指挥作战,部队运动,相当复杂,但由于山形有前有后,弯弯曲曲,却提供了从前后和两侧观察战况的好条件,便于“知彼”。

李德生建议:第九十一团由侦察股长组成一个观察网,各阵地上设立观察员,及时将看到的情况汇集上报连、营、团。夜间,可以不断地派小分队摸到敌人阵地前沿或阵地上了解敌情;有的点上还专门配上报话机,由干部协同工作。

李德生的各项命令得到落实,使上级指挥机构对团、营、连,直至前沿班的敌我情况,都能及时准确掌握,对指挥作战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做到了既“知己”,又“知彼”,李德生指挥上更加胸有成竹了。

“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

1952年11月1日,第十二军第三十一师接防597.9高地,李德生要求他们:“要下最大决心,千方百计打击敌人,守住阵地!”

上甘岭前沿阵地狭小,敌人炮火空前猛烈,上去的人越多伤亡越大。但又要守住阵地,掌握敌情,随时准备击退敌人不同规模的持续进攻。怎么办?第三十一师第九十一团的战斗经验,引起李德生注意。

在金城防御作战中,第九十一团积累了丰富的坑道战、阵地战经验,基本掌握了敌军攻防规律。根据当面之敌活动规律和上甘岭地形特点,该团果断采取了相应的战斗部署: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全团9个步兵连,从五圣山到最前沿,一条线排成9个梯队,使师、团控制了充足的预备队,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以对付敌人的持续进攻。

不但师、团如此,直到最前沿的战斗小组,也通常是战斗小组长带一人守阵地,掌握一个战士在后面补充。

对于这种战斗部署,李德生称之为“小兵群战术”,对其评价甚高:“这样富有创造性的部署,使敌人猛烈炮火袭来时,我阵地上人员稀少,避开了敌火力优势,伤亡不大;而当大批敌人涌上阵地时,我军炮火、冲锋枪、机枪和手雷、爆破筒等又发挥了重大作用,给敌以毁灭性打击。”

于是,李德生指示把第九十一团战斗部署经验总结推广。根据这一经验,参战部队迭创佳绩。

11月2日7点多钟,敌人对597.9高地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敌以密集火力向志愿军阵地反复轰击,发射炮弹近10万发,坦克开至山脚抵近射击,飞机100余架次轮番轰炸,持续达2小时之久。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志愿军第三十一师1个连量敌用兵,采取小兵群战术迎敌,干部战士发扬孤胆作战的勇敢精神,与敌激战7个多小时,仅以亡36人,伤59人的代价,毙伤敌1000余人。

至11月5日,敌人连续进攻4天,一无所获,再也无力对597.9高地发起大规模进攻。

11月7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亲拟的军委给志司、三兵团的复电中,对于李德生指挥的597.9高地保卫战评价非常高:“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胜利而奋斗。”

前阶段作战中,李德生指挥前沿部队着重打击进犯597.9高地的敌人,该高地除11号阵地外,已为志愿军恢复并逐步巩固。兵团遂决定将作战重点东移,恢复和巩固537.7高地北山阵地。

一举恢复537.7高地北山阵地

为加强指挥,李德生派第三十一师副师长李长林直接参与537.7高地北山战斗。此战更为艰苦,因为南面高地的主峰为敌人占领,北山在敌人鼻子底下仅100余米,西面为敌占的597.9高地11号阵地火力控制,东面又受敌人注字洞南山火力侧射,这个阵地孤立突出,三面受敌。加之自敌占领了北山表面阵地后,昼夜突击,已构筑了比较坚固的野战工事,设置了铁丝网、地雷等大量障碍物。因此,反击537.7北山带有攻坚性质。

经反复研究,李德生决定:第三十一师2个主力团协同作战。由第九十二团全力反击537.7北山,以第九十三团一部兵力,同时反击西侧的597.9高地11号阵地,牵制敌人,以保障第九十二团进攻时西侧的安全。第九十三团二、三营作预备队。

让李德生兴奋的是,此次攻坚,得到了强大的炮火支援:我军除步兵部署外,将以50门榴弹炮轰击537.7高地,13门榴弹炮压制注字洞南山敌人火力,12门喀秋莎火箭炮施行两次齐放。在反击成功后,再以6个榴弹炮连,在阵地前组成1200米的固定封锁区,对敌反扑部队施以火力阻拦射击。以这样强大的火力,轰击一个小阵地,摧毁敌支援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是空前的。

11月8日,李德生审阅修改了作战计划后上报兵团。王近山等领导阅后,复电称:“此次反击火力组织、兵力部署、战术手段均很周密细致,我们认为很好。除令各兵种严格遵行外,并应注意与坚守坑道部队取得联系,以免在进行第一二次火力准备时,他们不知道情况,出来过早遭到杀伤。”

11日下午4时半,在我军猛烈的火力袭击和掩护下,第九十二团一举夺回了537.7北山全部阵地,并接应出艰苦固守在坑道里的友邻分队。随后,第九十二团、第九十三团、第一○六团相继坚守537.7高地北山,让敌人望山兴叹。与此同时,攻坚部队反击597.9高地11号阵地得手,并以小兵群战术顽强抗击敌人40余次进攻,歼敌1000余名。

11月15日,三兵团首长通令嘉奖第十二军:“你们坚守的597.9高地屹立未动,特别在11日晚的反击中,又一举恢复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你们打得英勇顽强,工事修得既快又好,战术灵活。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小群孤胆的战斗作风,既能以小的代价坚守地面阵地,又能大量杀伤敌人,要将战斗坚持到全部恢复我原有阵地,直到敌不敢轻易向该阵地进犯为止。”通令没有点名表扬前线指挥员李德生,但这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至20日,敌人再也不敢进攻。至此,597.9高地全部恢复了战役前的态势。

鉴于1个多月激烈争夺战中,敌人伤亡惨重,美军第七师损兵折将,撤出战斗西移。南朝鲜军第二师、第九师被打得无力再发动大的攻势。到12月3、4日,第一○六团粉碎了敌人最后一次两个多营的猛烈进攻,从此,敌人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攻击,537.7高地北山阵地得到完全巩固。

11月28日和12月15日,第三十一师、第一○六团相继将阵地移交第十五军驻防,五圣山前线指挥所奉命撤销。至此,第十二军圆满完成了参加上甘岭战役的作战任务。

1952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在《祝贺“上甘岭”大捷》社论中指出:“这次胜利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上甘岭之战,李德生谦虚地说:“这次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是十五军和十二军团结协作、同生共死、并肩杀敌的光辉典范,是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志愿军总部、三兵团各级领导正确指挥下,所有参战各兵种各部队共同奋战的结果,也属于祖国,属于那些在战斗中流血牺牲的烈士和英雄们,属于每一个参加战役的干部和战士!”

而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会公正地说:上甘岭的辉煌,也属于李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