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赏析 素材:《窃读记》赏析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如果把文章比喻成人,透过这"心灵窗户",一看就会接收到心灵世界传达出来的信息。"窃"的意思是"偷",盗窃他人东西。那么把"窃读记"换成"偷读记"可不可以?只需念一遍就会发现,不可以。
"窃"书面语色彩浓烈、带些文雅,只解作"偷",偷即是贼。课文中的"我"当然不是这种人!她爱读书,渴望读书,可惜没钱来买书。"窃读"就自然产生了。只要老板不发现、不追究,将书店的书悄悄拿下来读读,再放回去,这当然不是偷。
追求知识历来是高尚行为,别说孩子,就是成人,也都是可以原谅的。一个"窃"字,用得精妙,品味再三,文尽而意远。"窃"字在体现题眼作用时,它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紧紧围绕这条线索安排材料。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为什么要"暗喜"?因为是窃读啊!)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读书慢点可不可以?为什么非要像匹饿狼?窃读不快行吗?)
3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书店的老板发现,那就读不成了,所以害怕!)
4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客多老板注意不过来,所以要到顾客多的书店去窃读)
5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雨天留客,老板没有撵人的道理,给"我"窃读的机会。)
这五个自然段的描写,无一不在凸显着"窃"――窃读。深挖"窃"字,我们就能找到阅读理解课文的突破口。"提领一顿,百毛皆顺"。一个"窃"字,耐人寻味。
二、矛盾心理,一咏三叹
因为"我"没钱来买书,所以要去窃读。窃读毕竟不是光荣事。你窃读影响了老板的生意,老板当然不高兴。而"我"读书的欲望又异常强烈,这就构成了"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的矛盾心理。还有那幅插图也很有意思,画面12个人物中,11个男性――大男性,只有"我"一个小女孩,人海茫茫,这更增加了"我"的孤独。孤独必然滋生恐惧,这种矛盾心理在3、5、6、7自然段中有很具体的表现。
"暗喜没有人注意。"如果有人注意到这个小女孩又来了,只看书不买书,情况不言而喻。这个"人"是谁?书店老板,或是伙计。书店不是免费图书馆,是要卖书盈利的,怎会欢迎来窃读的人。品味这句话,表面上没写恐惧,但读者可以感觉出"我"恐惧的心情――提心吊胆,边窃读边环顾,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这样环境本不适合读书,而"我"还要勇敢无畏的来书店读书,爱读书的精神令人感动。
"我害怕被书店的老板发现。"手捧着书,眼观着书,还要高度警觉,要是有怀疑的眼光扫过来,就要知趣,就要换另一家书店去窃读。这种阅读经历是艰难的、矛盾的。可因为爱读书而不能割舍,因为爱读书而僭越名分――窃读!
"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或是伪装起来,伪装成别人的小妹妹、小女儿;还有雨下得越大越高兴,这样天气,老板会动恻隐之心,不赶人走。"我"再次伪装――"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窃读的快乐冲淡了恐惧。可冲淡也仅只是冲淡,却不能消除。在这整个过程中,快乐和恐惧结伴相依。
作者反复这样写,一咏三叹。"叹"什么?叹窃读的心酸历程。任何一个在思想文化领域取得成就的人物,都是以热爱阅读为基础的。我们现在多幸福,不但可以随便读纸质书,还可以读电子书,还可以网络阅读,完全用不着担心被老板赶出去。今夕对照,《窃读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是引导学生爱读书的范本。
三、两相对照,尽写"饥饿"
初读第1自然段,"闻见炒菜的香味",不觉生疑,饭店跟窃读有什么关系?细读――特别是研读第8自然段,"当饭店飘来了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
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了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迷雾顿开,作者是把"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两相比照着来写。作者没钱买书,精神食粮缺乏,饿啊!于是使用窃读来填充(但不能说填饱,因为时间有限,能读到的书有限)精神的"肚子"。
作者在写物质食粮缺乏时,用的是忍耐――"饥肠辘辘"也是可以忍耐着的。细心的读者早已发觉,作家这样写,说肚子饿是虚,精神饿才是实,表现爱读书才是真。因为从小就有爱读书的精神陪伴作者,日后她才取得了那样令人瞩目的成就。
四、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中国人做事讲究有头有尾,善始善终。反映到文章中来就是前后照应,使人读了有一种配合紧凑、结构完整的感觉。西方意识流小说在我们国家一直不流行,原因就在于意识流小说写得散漫、跳跃,难寻脉络,读来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中。
课文末尾,国文老师勉励"我"那句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是很有艺术性的警句。众所周知,人不吃饭,生命就不能延续。而"读书长大的"就语意深长了。毕竟有些人是不读书的,他们引车种地打麻将,可照样活得好好的。
可仔细想想,这些人要让他们从事高智力劳动,如写作、研究、设计、创新……成为精英级、大师级人物就很难了。"长大"的"大"用得很好,不惟年岁增长,更指的是知识能力的增进、道德的完善、人品的完美。引用国文老师的话来结尾,除了有勉励、教育作用外,更主要还是照应文题《窃读记》,使文章浑然一体,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