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美原名叫什么 陈世美没有那么笨
京剧《铡美案》,(地方戏也叫《秦香莲告状》)中,包拯脍炙人口的唱腔:“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附马郎,欺君王,瞒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将状纸押在某的大堂上!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 唱的人字正腔圆, 声动梁尘,听的人酣畅淋漓,痛快至极。
坏人终于得到应有的处治,真是大快人心。但细细想来,陈世美就算真是那么坏,但他有那么笨吗?
《铡美案》的故事情节大概就是:宋仁宗年间,湖北贫寒书生陈世美,得中状元,被招为驸马,不料家乡大旱,父母饿死,他元配秦香莲埋葬了公婆,携一双儿女来寻,陈世美不肯相认,丞相王延龄得知内情后,深表同情,遂认秦香莲为义女,于陈世美寿筵之期,命秦香莲伴作卖唱之人携一双儿女入府,借弹唱劝说陈世美,但陈世美铁了心的不回头,还令心腹韩琪杀人灭口,韩琪得知真相不忍下手,道出原由,自尽取义。
秦香莲悲愤交加,带着韩琪的刀,拦包拯轿状告陈世美杀妻灭子,陈世美到堂上百般强辩,包拯要按令处决他,太后,皇姑赶来相阻,包拯铁面无私,最终还是用铜铡刀铡了陈世美。
首先让我生疑的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活在一个以孝治天下的年代,有了富贵能不管不顾自己的父母?儿女是自己看着长大的,能没有感情,忍心杀害?虎毒不食子,更何况一个宋朝年间的读书人,就算陈世美真得坏,以他能得中状元的智商,就算是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暗地里早就派人潜入家乡找各种理由送去银两,把自己的家人安派的妥妥的。
安排妥了,父母就不会饿死,秦香莲也不会拖儿带女跑到那么大老远来京告状。就算秦香莲吃饱了没事,想来京上访,要回自己的丈夫,想来陈世美早早让心腹阻于进京上访的路上了。还能让一个乡下女人在京城闹得鸡飞狗跳,最后连自家小命也没有了?
再说秦香莲,一个乡下的穷妇女,来到京城,按实际情况得东张西望,不知所措,见了官家人,得吓的语无伦次,瑟瑟发抖吧。但是戏剧里的秦香莲一下子便结识了朝中两位一品大员,这两位大员不惜得罪太后,得罪皇家,去为一个陌不相识的乡下妇女申冤?那深似海的候门咋就这么好进呢?如果这大员这么一根筋,那么他怎样当上一品大员的?其马他的官商有点问题吧?
这也许是中国老百姓总善良的以为,那些权贵们能兼达天下,扶危济困,而大部分是他们只独善其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退一万步,秦香莲结识了京城一品大员,有人给她撑腰,她要讨个公道:“我是元配,我要做状元夫人!” 那闹到这一步,陈世美也没必要去杀自己的儿女去,他可以放下身段,去和秦香莲讲和呀!晓之与理,动之与情的讲明厉害:我也是一时犯了糊涂,猪油蒙了心,想荣华富贵想疯了……,事已至此,再闹下去,皇上知道了会杀了我,弄不好还要株连九族,就是不株连,杀了我一个,那咱儿子以后怎么做人?咱女儿以后怎么嫁人?你现在带着咱娃回去,我给你别墅也盖好了,银子也码好了,佣人也请好了,你回去只把咱娃管好,好好学习。
等咱娃长大了,来京找他爹。我还能袖手旁观,不帮着咱娃。咱娃有出息了,到时候你就是太夫人了,你也圆满……。那秦香莲要是脑子还好用,估计也得掂量一下轻重。就算为了自己的孩子,做为一个母亲也会委屈求全答应下来。自家的事,总归是要自家来解决的,犯不着闹到公堂上去,更没必要非要你死我活,伤害了谁,活着的人良心都不会安宁!
生而为人,有诸多不易,要受诸多委屈,甚至要忍辱负重。中国的戏曲,总会把道德有点瑕疵的人全脸抹上锅底黑,给饱受苦难的受害人搽点粉和胭脂,然后放在道德的法庭上审判,这让那些生活憋屈的人们,看到希望,感情找到宣泄的出口,象大热天干渴无比时,喝了一瓶冰镇水,畅快淋沥,坏人终于得到恶报,就地正法。所有在生活中的不平,委屈都在戏里得到公正的判决。然后继续回到现实生活中踟蹰前行。
打开现实生活的包裹,里面往往是千疮百孔,不尽如意,之后千回百转,也许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也许永远都不能;戏剧的舞台,往往会轻易得偿所愿,大快人心!其实生活真得没那么简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