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白话全解 别再迷信《黄帝内经》 科学绝不崇古!
传统中医对于《黄帝内经》的盲目崇拜,其实也只是崇古情结的一部分,这种崇古情结阻碍了人们去质疑它,从而就难以获得发展。
因为在中国古代的思想环境下,是以崇拜古代为主的,在面对前人留下的东西的时候,古人缺少足够的质疑精神。
应该说,无论在人类文化在哪个阶段,人们总是对古代充满了敬意。就像孩子们在开始学习的时候,总是对父母或者老师充满了盲目的相信,甚至会认为“我爸爸是最厉害的。” 人类在最初的文化当中也充满了这样的情结,对于我们的祖先,或者我们继承的文化对象充满了盲目的崇拜。
比如中国古代认为“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中世纪的欧洲重新发现希腊罗马文化之后,因为亚里士多德就是最伟大最正确的大哲学家“the Philosopher”,是一切思想与科学见解的准绳。
所以缺少质疑精神,在某个时代看来并不是特别严重的事情。但如果整个文化系统当中都缺少质疑精神,那就变得非常可怕了。就像中国社会一直处于治乱循环一样,梁启超在清朝300年学术史当中就指出中国的学术思想其实也都是即使有创新,也都只能打着孔子的旗号而进行。比如,像明朝的思想家李贽,因为公开批评孔子,成为“名教罪人”为整个社会所不容,最后被判处死刑。
传统中医对于《黄帝内经》的盲目崇拜,其实也只是崇古情结的一部分,这种崇古情结阻碍了人们去质疑它,从而就难以获得发展。尤其是当现代人(清末以来)接触到了(正在转型中的)西方医学之后,非但没有借鉴西方医学之长(除了极少数人,但被中医界排斥),反而把崇古情结发挥到了极致,拒绝承认医学的基础是对现实人体的研究,打着文化特殊性的旗号,拒绝承认错误,从而也就拒绝改进。
在这种情况之下,古人无可奈何的错误,就变成了现代人坚决维护的迷信了。
西方医学为什么能够发生转型成为现代医学呢?因为在西方哲学中,其实从古希腊以来就有质疑的传统。当中世纪重新学习希腊哲学,度过了最初的“小学生”“仰视”阶段之后,有了足够的知识积累,理解了希腊哲学质疑精神的内核,从而开始了对于自然界的重新探索,文化的整体也发生了转型。
从最初的单纯学习者变成了开拓者,从而使知识积累越来越迅速。反过来再看中国文化,因为缺少这种质疑精神,没能摆脱“小学生心态”,也就不可能诞生以质疑前人、独立探索为基础的现代科学。
有趣的是,《黄帝内经》的题目和内容也是这种“盲目崇古”现象的一部分。多数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它不是一部系统著作,而是多人作品的汇编结果。之所以托名“黄帝”,正是因为古人特别崇拜“鸟生鱼汤”,黄帝更是被认为是中华人文始祖。
《淮南子·修务训》就指出“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某人把自己的作品署名为某名人作品,借名人效应而传世,这种做法在历史上很常见。
可是翻开《黄帝内经》,“黄帝”“岐伯”“少师”“伯高”等人依然是“崇古而贱今”的。他们动辄宣称“上古”之人如何如何,“中古”之人如何如何,“今时之人”如何如何,越古老的越是完美养生从而长寿不生病的。也就是说,“黄帝”本人认为他所处的时代已经败坏而不完美了,所采用治疗手段也是低下低效的,至于养生之道早已废弃。
我们可以从中推测知道,“黄帝”等人已经发现,他们所处的时代,医生们(巫医们)治疗疾病的手段并不高明,人们的健康状况、平均寿命,都堪忧。所以他们才梦想“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对应的现实正是”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黄帝”们的梦想是提高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但在那个时候,人们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水平是很低的(千万不要被其中动辄谈起天地、道德、四时、日月等话题给骗了,这些认识水平同样低下,错讹甚多),这些目标注定是达不到的。东西方皆是如此,其证据就是东西方古代帝王家的子女成年率、平均寿命都很低。
只有当近现代科学诞生之后,在科学思维的帮助下,医学家们才逐渐认识既往医学认识和手段存在极大缺陷,整体都可疑,从而逐步抛弃了古代错误,形成了现代医学。我们面对的其实并不是中西医对立,西方古代医学同样带有浓厚的巫医色彩,而是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更新换代,整体模式的颠覆和替换。学会质疑,我们才能摆脱中华文化里持续几千年的盲目崇拜古代的错误思维,解放思想,纠正错误,迈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