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书院与公冶长贤德传说

2017-06-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们潍坊安丘的城顶山,是因保存了中国最早的长城战国时齐长城遗址而得名.这座山,民国初年才开始叫"城顶山",在民国以前一直叫书院山,因为山上有公冶长书院,即春秋时公冶长曾经读书讲学的地方.现在这公冶长书院遗址位于石埠子镇孟家旺村的地界里.这也是现存的中国一座最古老的书院,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了.公冶长(公元前519年--前470年),公冶氏,名长,字子长.子芝.春秋时齐国人,一说鲁国人.今山东诸城贾悦镇近贤村(原名公冶场村)人,孔子的女婿. 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自幼家贫

我们潍坊安丘的城顶山,是因保存了中国最早的长城战国时齐长城遗址而得名。这座山,民国初年才开始叫“城顶山”,在民国以前一直叫书院山,因为山上有公冶长书院,即春秋时公冶长曾经读书讲学的地方。现在这公冶长书院遗址位于石埠子镇孟家旺村的地界里。这也是现存的中国一座最古老的书院,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了。

公冶长(公元前519年——前470年),公冶氏,名长,字子长、子芝。春秋时齐国人,一说鲁国人。今山东诸城贾悦镇近贤村(原名公冶场村)人,孔子的女婿。 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

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国国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

两千多年来,围绕着这位贤者,产生了许多传说故事,并且这传说的范围不拘于安丘、诸城两县,还走向全国,甚至国外。现简要选几则来表现公冶长的“贤德”。

替母拾柴得众鸟相帮

传说公冶长童年时只有母子二人。他经常跟母亲到附近的山上即今诸城市贾悦镇近贤村西北的公冶长山上打柴。有一天母亲生病,不能上山打柴,小公冶长心里很难过,就拿着砍刀和绳子自己上山去了。

公冶长自己来到山上,心里有些害怕,不由得就哭起来。惊动了山上的小鸟,都飞落到公冶长的身边。这时有一只小鸟在问:“你哭啥?你哭啥?”小公冶长更纳闷了,心想:鸟怎么还会说话呢?因此就说:“你是什么鸟,怎么也会说人话?”小鸟说:“我叫八哥,生来就会说话。

你叫什么名字,为啥在这里哭啼?”小公冶长就把自己的名字和母亲生病以及到山上打柴害怕的事告诉了八哥。八哥和其它的鸟听了后,都觉得小公冶长怪可怜的,然后齐声说:“我们大家同你做伴帮助你拣柴。”小公冶长听了很高兴,他也不害怕了,就和鸟一起拾起柴来。

他一边拾柴,一边看着这群鸟叨着一根根柴棒朝他身边堆,不一会,就堆成一座小山。公冶长用绳子捆好柴禾要回家,这时八哥不知从那里叨来一串花生,给小公冶长,叫他带回家给母亲治病。

不贪金子懂鸟语

传说公冶长长大后,看中了老家西北20多里处的一处幽静之山,就在山半腰里结庐读书,这就是公冶长书院。有一次他在书院山周围踏青,半路碰见一对长虫(蛇)在路中间交尾,他觉得有伤风化,就摸起一块石头扔去,正打在母蛇头上,两蛇受到惊吓后逃走了。

下午,公冶长归来时,突然见路边多出了三间茅舍,门口坐着一个慈眉善目的白胡子老头,房内床上躺着个头缠白布的少女。老头质问公冶长:“我与你无冤无仇,为何把我女儿打伤?”

公冶长愣了:我啥时打过人呢?左思右想,就把路遇两蛇交尾的事说了。老头一听,对公冶长说:“你教训得对。”公冶长一下子明白了,连忙说:“我本想扔块石头吓唬吓唬它们,谁知一失手打伤了,望您老原谅。”

老头听完说:“我家里金银财宝有的是,你来拿些吧。”公冶长什么也不要,老头想了想说:“你出了大门径直往前走,碰到一棵柳树,树下有个小山泉,你喝上三口泉水,将来对你有好处。”

公冶长一迈出门口,大门吱扭一声关上了。回头一看,三间茅舍不见了。他照老头的嘱咐,径直往前走,果真有棵柳树,树下有个泉子,泉子里有颗红珠闪闪发光。公冶长捧起泉水喝了三口,谁知,这下他竟能听懂树上的鸟儿在说些什么了!

从那以后,公冶长就懂鸟语了。

见义勇为成为孔门佳婿

公冶长到了曲阜后,拜师孔丘,学六艺,习礼仪,凭鸟语绝技护孔子巡游列国,他重情好义,倍受孔子器重和同窗喜爱,又因他九辞鲁大夫级叔肥的邀请,轻官禄重礼仪,人品厚重,使他威信极高。且说孔夫子膝下一女,年方二八,弟子们争做谦谦君子取悦窈窕淑女。

但此女心定如铁,只待天缘。一日,她在河边游玩,不慎跌落水中。当时子长正在房中苦读,窗外鹦鹉疾声呼告:“子长子长,快来帮忙,一女落水,救来拜堂!”子长随鸟跑去,从水中抄起少女。夫子见状大喜道:“天作缘,鸟为媒,水相连,千古姻缘!”随令鼓乐齐鸣,撞日不择日,当晚拜堂成亲。

子长完婚后,学业也成,遂回归习书授徒,开院纳徒,教化齐鲁莒三国交界处的平民子弟。

不给权贵让路为儒子争气

公冶长在曲阜求学时,有一次乘车出游,在路上遇到鲁国公子的车队,因为路太窄,公子的随从就喝令公冶长赶紧让路,公冶长却不加理睬。公子生气了,质问公冶长说:到底是王侯尊贵还是读书人尊贵?公冶长回答说:当然是士人尊贵,身为王侯的人时刻要提防他们的政权和土地受人攻击,被人掠夺。

读书人却不同,读书人凭的是自己的才能。这一国不用,我可以到别的国家去,丢掉原来的职位就像丢掉一双破鞋子一样,毫不吝惜。公子听了惭愧不已,命令车队靠边,让公冶长坦然通过。

为国立功却辞金杜爵

公冶长还在曲阜求学时,有一天外出游学,突然听到一只大雁报告给了一个消息:“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兵侵我疆。峄山边、泗水旁,快快报君王。”公冶长一听不得了,连忙上报鲁国公,鲁国公将信将疑,派了两匹探马去一看,果然如此。于是火速部署,出动奇兵出袭,大胜齐军。

鲁国公认识到了公冶长的才能,便赏赐给公冶长金银珠宝。公冶长行过大礼,对鲁公带来的财物却坚辞不受,鲁公不解,问其因。公冶长回答:家师孔子教导“贫而无怨易,富而无骄难”,只因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国公就赏赐我这么多,如果领受后变得富贵起来,我怕因为对师父的学问领会的不够深,而犯下骄傲的错误。

鲁公听了深为感动,又许以大夫之职,公冶长婉言谢绝,他对鲁公说: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我在这里把君王的美德告诉民众,把师父的君子之道教导给他们,让大家和睦相处,勤劳生产,爱国护家,不比做官更好的为国效力吗。

公冶长辞金杜爵的故事传开以后,更赢得了人们对他的敬重。

搁灯山上降神灯

公冶长在书院里授徒时遵循孔子“有教无类”儒家思想,广收贫民子弟,传承儒家学说,为平民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传说公冶长的弟子均来自平民百姓。公冶长除传道授业之外,还带领弟子们亲临城顶山对面的田间阡陌,教导他们勤劳耕耘。

有一天,公冶长的清贫与勤恳感动了上天,天神降神灯一盏于南山,光耀四周,从此公冶长再也不用为晚上读书而发愁了,勤于耕作的弟子们夜间往返时也有了照应。公冶长喜不自禁,欣然为南山名曰“ 搁灯山”。从此书院山书声朗朗,对面南山灯火依依,每当夜幕降临时,与幽静的山谷相映成趣。

雌雄银杏树见证公冶长贤德

现在在书院旧址前,有两棵仍是枝繁叶茂的银杏树,一雌一雄,这就是已有两千五百年树龄的“中华第一雌雄银杏树”。

这两棵银杏树,相传是当年孔子来此看望女儿时带来的,且与公冶长夫妇一同栽植。两树东雄西雌,比肩而立。现在测量,两树相距7.5米,树高都在29米以上,树胸围分别为4.8米和5.8米。两棵树的树冠宽大苍翠,纵横交错,枝杈相连,交为一体,总树冠为东西28米、南北25米,总占地0.

067公顷。其冠如盖,郁郁葱葱,迎风摇曳,犹如一把巨大的绿伞遮天蔽日。特别是雄树,基部生有三株子树,胸围已达1.2米。雌树基部生一株子树,胸围0.62米,到现在仍是每年硕果累累。

因为这两棵银杏树,雄树开花、雌树结果,两树根枝相交,宛如夫妻,又称夫妻树,且被誉为“中华第一夫妻树”。

这两棵银杏树,因为历经两千五百年长青不老而让人崇拜其长寿之命运,因为两两携手相依共沐风雨数千年而让人崇拜其忠贞之德行,所以,银杏树下游人不断,银杏树上红布飘飘。驻足树前,耳清目明,心灵顿有净化之感。公冶祠前,心生敬意,上进之心油然而生。我们安丘,自古文风兴盛,崇儒好德,求和谐求进取,此为渊源之一吧。

公冶长的贤,一直得到后人的尊重与推崇。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曾追封公冶长为莒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追封其为高密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宋度宗以其 “高密侯”的地位随从孔子,一起进行祭祀;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封其为“先贤公冶子”,正式确立了其为“子”的身份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