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感动中国人物 阿尼帕
这一大家子最让阿尼帕发愁的是20多口人一日三餐问题。
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打一坑馕(维吾尔族日常食用的一种烤饼),十几个孩子围在馕坑边熟一个吃一个。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阿尼帕妈妈总是做好饭后就离锅远远的,喝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
为了让孩子们吃上饱饭,阿尼帕两口子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换成可以吃的东西了,并想尽一切办法弄吃的。
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块卖钱。他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是想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阿尼帕也经常在春天里去挖野菜,秋天出去捡麦子,拾土豆,用这些换面粉、玉米面给孩子们吃。
为了贴补家用,阿尼帕曾在县食品厂找了一份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就是清洗羊肚和羊肠,每个月按计件可以挣上36元钱。
这可是个苦差事,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做好孩子们的早饭后,阿尼帕就来到青格里河畔,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的双脚常年浸在雪山融水里,双手不停地撕扯着羊肚羊肠上的粪便、杂物,把羊肠一根根地捋顺,又一根根地盘起……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
阿尼帕收养的孩子们,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王淑珍说,我们这个家虽然穷,但很温暖,我们家的笑声总比别人家的多……
男孩子们帮助爸爸打土块、放羊。女孩子们帮助妈妈洗衣服、洗羊头。每个人都为这个家贡献着力量,同时也享受着家庭的温暖。
妈妈把家里养的那头奶牛的奶,拿去卖。鲜奶、酸奶,一两毛钱一大碗。如果卖不出去,就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了。妈妈会把剩下的奶做成酥油,大家围在妈妈的身边,她会让大家舔她手上粘的酥油,味道美极了。一群孩子排着队,妈妈只好把待客和拿去卖的酥油一小勺、一小勺地喂进孩子们的小嘴里。
性格开朗、乐观、善于持家的阿尼帕,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始终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她相信,孩子们终会长大成人,日子终会好起来的。
尽管连吃饭穿衣都很困难,但阿尼帕夫妇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出钱来,让孩子们去上学。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找来破棉絮搓成条,放在羊油碗里照明,让孩子们学习。她的19个孩子没有一个因家里穷而辍学。
如今,很多老乡家里有喜事,都会找到阿尼帕,借她家的大锅去做抓饭、炖羊肉。人们给这口锅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团圆锅。青河县各族群众都说,只要用了这口锅,家里就会像阿尼帕家一样团结、和睦、幸福、快乐。
金雪莲是阿尼帕老人收养的孤儿中最小的一个,小时候长得像“洋娃娃”,哥哥姐姐们都特别疼爱她,妈妈爸爸更是对她关爱有加。
“粮食不够吃,吃饭时,妈妈总是让我先吃。”金雪莲说起阿尼帕妈妈对她的好,声音就哽噎得说不下去,大滴大滴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
她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
“天上星星数不清,阿尼帕一家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多年来,阿尼帕一家所做的各种感人的事,一直在当地各族人民中广为传诵。
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专员沙布尔·艾提江说,2008年,阿尼帕老人的丈夫阿比包被评为自治区第五届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但是没等到领奖,阿比包老人就去世了。我代表组织把奖状和一万元奖金转交给阿尼帕。阿尼帕说,我生活虽然不宽裕,但失学的儿童更需要钱,把这一万元捐给他们吧。
阿尼帕的小妹妹哈丽卡姆深有感触地说:“父母去世早,我们6个姐妹全住在姐姐家,当时姐姐才20岁,姐姐和姐夫实际上承担了父母的角色,把我们全部抚养成人。”
在青河林场工作的张爱国不会忘记,他出生时,妈妈没有奶水,是好心的阿尼帕妈妈把自己家的牛奶送给他家。张爱国深情地说,没有阿尼帕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
阿尼帕的侄女热孜万古丽是青河县希望小学的老师,她说:“我就是喝姨妈的奶长大的。”
“文革”后,老干部阿克木克沙在等待平反的日子,心情十分烦躁,阿尼帕和丈夫总是好心地安慰他,给他宽心,帮助他找有关部门去落实政策。阿克木克沙在阿尼帕家一住就是一年多,直到落实了政策,才高高兴兴地回老家。
切克斯是青河阿尕什敖包乡的贫困户,他的手有严重残疾,生活自理能力差。从1984年以来,他家里的面粉常年都由阿尼帕妈妈一家来供应。
从河南来青河县打工的7位农民工忘不了阿尼帕一家。因包工头不给工钱,眼看严冬来临,好心的阿尼帕便把他们7人安排住在自己家中。阿尼帕的丈夫阿比包多次找包工头协商,在寒风中的一个月里,老人拖着病腿,来回奔跑,终于为这些农民工讨回了工钱,这些农民工感动得哭了。回到家乡的农民工们,时常打来电话问候阿尼帕。
哈萨克族姑娘古丽来自石河子市,她爱上了小伙子巴哈提。小伙子只说自己住在阿尔泰,也没有说具体的地方。古丽来到阿尔泰才知道,叫“巴哈提”的人太多了,她最后找到了青河县,心想如果再找不到心上人就不活了。阿尼帕一把抱住想寻死的姑娘,劝说道:“好姑娘,千万别干傻事。”
阿尼帕一边把古丽安排在自家亲戚开的餐馆里打工,一边与古丽远在石河子的家人联系。现在,回到石河子的古丽生活得很开心,已和当地的哈萨克小伙子组建了家庭。她感激地说:“如果不是阿尼帕妈妈,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大龄孕妇江阿古丽怀孕时,阿尼帕让她住在自己家里,还给江阿古丽筹集了1000元钱。临盆时,江阿古丽大出血,手术需要输血。阿尼帕一声令下,家中十几个儿女马上赶到医院献血。出院后,阿尼帕又把江阿古丽接到家里照顾了一个月。
在阿尼帕家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一些在牧区的哈萨克牧民,有事都愿意到她家住。他们交流信息,商量生产和牲畜转场事宜,阿尼帕总是热情相帮,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他们,免费提供吃住。大家都说,阿尼帕的家,成了牧民们在县城的“办事处”。
爱不分疆域更不论民族
阿尼帕的事迹感动了她的子女,也感动了青河县6万多哈萨克、汉、蒙古、回、维吾尔等16个民族的干部群众。
如今,阿尼帕的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他们有的当干部,有的当工人,有的经商,有的种地,有的放牧,虽然都不在老人身边,但逢年过节,孩子们总会想方设法赶回来陪老人住几天,唠唠家常。
现在,阿尼帕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谁家有困难,只要说一声,就是再难,也会搭把手,这样的习惯已经延续到了下一代。
家里只要有事,不管大小,哪怕扔下生意,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老人身边。
阿尼帕的汉族邻居田玉英说:“阿尼帕现在是全县最幸福的人,她的孩子和孙子都特别孝顺。去年,阿尼帕的老伴去世,她的孩子们都回来了,180多人。特别是她收养的孩子,比亲生的孩子还要亲,这些孩子们刚进县城下了车,就嚎啕大哭向家奔去……”
阿尼帕老人的亲生小女儿结婚时,10个养子女为小妹妹凑钱买了全套的黄金首饰,还置办了一大车的嫁妆。
阿尼帕的亲生儿子阿奔是乡武装部长,1999年在帮助牧民修建暖圈时,被倒塌的墙砸死,留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儿子在石河子上大学,女儿在阿尔泰卫生学校上学,正是需要花钱的时候。生意刚有点起色的王作林,搂着两个失声痛哭的孩子说:“有你们四爸在,你们就放心吧。”从此,王作林每月按时给两个孩子寄去生活费,并把每年的学费早早交给孩子们,还经常打电话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
阿尼帕大女儿卡丽曼正在资助一个牧区的女学生,而她与丈夫的收入每月加起来刚过2000元。
阿尼帕的侄女热孜万古丽,除了长期赡养身有残疾的叔叔外,还资助了3个贫困学生。她说:“从我姨妈身上,我们学会了爱,学会了帮助更困难的人,从而得到快乐。”
去年,四川汶川地震后,阿尼帕夫妇天天在家看电视,她们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给了灾区。阿尼帕看着失去父母的地震孤儿们,总是在流泪,她找到县民政部门的领导说:“我们现在生活不知比过去好了多少倍,我愿意再收养10个孤儿。”
在阿尼帕老人的感召下,全县有10多个家庭向民政部门提出收养地震孤儿的请求。牧民们还赶着牛羊来县城捐款,在这个贫困县,各族人民向地震灾区捐款就达130多万元。
在阿尼帕老人家,面对一张30年前的老照片,记者与县里的干部在辨认照片上收养的孩子是谁、是什么民族时,一直用幸福的目光注视着孩子们照片的阿尼帕老人突然插话说:“在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阿勒泰地委书记张汉东说:“民族大家庭,和睦一家亲。爱不分疆域,更不论民族。阿尼帕老人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大爱无疆、血脉相连、永不分离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