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为什么走野人山 有苦难言的抗日名将杜聿明
杜聿明(1904年---1981年),陕西米脂人,毕业于黄埔一期,著名的抗日将领。
自黄埔军校毕业后,先后参加东征、北伐,多次立下战功。长城抗战时,任第17军25师73旅旅长,师长关麟征负伤后,奉命指挥整个25师,在古北口与日军浴血奋战,重创日军,使日军多次整补待援。
由于作战有勇有谋,指挥才能出众,杜聿明深受信任,被任命为当时唯一的装甲兵团团长。
装甲兵团经过多次扩编,最终于1939年初扩编为第5军,成为抗日战场上唯一规模化的机械化部队,拥有大量的火炮,集中了当时绝大多数的坦克、装甲车。该军还没成立,军长人选就已经处于激烈角逐之中,就连74军军长俞济时也参与其中,但蒋介石最终交给了杜聿明。
担当重任后,杜聿明立即对全军进行系统化的训练,以“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等口号督促、勉励部队,同时清除官兵身上各种不良恶习,以打造具备精、勤、诚的正直军人。在他的严格训练下,第5军成为充满蓬勃朝气的钢铁之师,战士个个生龙活虎。大量优秀军官慕名而来,就连他的黄埔一期同学郑洞国,也放弃98军军长不干,跑来给他打下手,当个师长都感觉很爽。
就在杜聿明加紧练兵时,日军集结重兵从广西南部海港登陆,一路扫过桂南,攻占广西重镇南宁,切断了桂越国际交通线,前锋深入广西腹地,震动整个西南大后方,中国一度陷入混乱之中。
第5军奉命反击,夺回昆仑关。日军在昆仑关驻扎了大量部队,并利用险要地形修筑了坚固的工事。杜聿明指挥第5军以主力从正面强攻,逐步扫荡日军据点,另派部分部队阻击日本援军并迂回到背后,对日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训练有素的第5军猛攻日军,向上冲锋如履平地。日军据点一个个被拔除,几乎无力支撑,被迫从后方增调一个师团加一个旅团增援,但无法改变失败的命运,昆仑关最终仍被攻克。
昆仑关之战是中国军队对日军第一次强攻,击毙、击伤包括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在内数千人。 狂妄的日军原以为中国军队没有攻坚能力,想凭借险要地形顽抗,但仍被狠揍,几根小骨头几乎被捏碎。
被捏后的小日本不知疼痛,不久又跑到太平洋上去闹事,把南洋一片海岛搅得鸡飞狗跳,然后又转到印度洋,从仰光登陆,扬言要打到印度,吓得在缅甸的英国军队魂飞魄散,连忙请求中国出兵。
中国为保护最后一条物资运输通道,特派出10万部队跨出国门,远征缅甸,杜聿明任远征军副司令兼第5军军长。到缅甸的部队虽多,但真正能上阵的只有第5军。杜聿明再挑重担,指挥第5军沿缅甸的中央铁路在同古、南阳、斯瓦河等地与日军激战,消灭了大量日军,并精心布置平满纳会战,将大量火炮、坦克等重武器埋伏在平满纳外围,准备挫败日军攻势,并趁机南下仰光。
日军派到缅甸的指挥官叫饭岛祥二郎,这厮收买了很多缅甸“探子”,并探得远征军东部防线薄弱,于是将主力转到缅甸东部。
当第5军与日军激战时,西线的英军卷着铺盖往北一路狂奔,沿途的战略要点都被放弃,致使平满纳的西面全部暴露,东面又“有情况”,杜聿明只好放弃平满纳会战,去救援东面。
关键时候,远征军的后院起火------指挥远征军前线打仗的是杜聿明,但能指挥远征军的个人、机构却有“无数”个,而且都是明星阵容。当远征军遇到麻烦时,每个人都来刷存在感,结果搞得前线的第5军四处救急。英国人在西面随便喊一句“有日军”,第200师就被史迪威调去救援英军,到了后连日本人的影子也没看到一个,白跑了300多公里,而当第200师折返东面要地棠吉时,日军已经先期到达,并架好了机枪。
结果是“大家都懂的”,一场苦战。
远征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陷于崩溃,连回国的后路也被日军抄了,下属部队“各奔前程”,杜聿明带着第5军军部和新22师遁入缅北莽莽野人山中,几个月杳无音信。
当杜聿明从野人山出来后,成了真正的野人,官兵蓬头垢面、瘦骨嶙峋,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更伤心的是:绝大多数官兵已经化成野人山的累累白骨,永远留在野人山中。
由于野人山的重大损失,杜聿明遭到了大量的批评,但有些批评完全是强加给他的,比如“进野人山之前他没有指挥整个部队”,甚至“在野人山中给后面官兵搭棚子而引起死亡”也成了“我给他定的另一个责任”。
这些批评看起来“理由充分”、“证据确凿”,但只要了解远征军,就会知道全是“苍白无力”。由于中国受封建影响太深,上上下下只看损失不看功劳大有人在,对各种客观分析也充耳不闻,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当时的舆论局势,连蒋介石也大受影响,后期一直没让杜聿明上抗日战场。
一个多次狠揍日军的优秀将领,没犯错误却被闲置几年,真是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