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在哪 沧桑六百年:《永乐大典》流失之痛 正本之谜

2019-04-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解说]近日,"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在北京亮相.珍贵善本古籍.名家手稿和舆图等,勾勒出这部大典风雨飘摇的命运.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说,该展览是2018年典籍博物馆的主题大展,12册原件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永乐大典在哪 沧桑六百年:<永乐大典>流失之痛 正本之谜[同期]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陈红彦1983年那一册也是比较传奇,文化站的一个工作人员叫孙洪林,印象中他姥姥手里有这么一册.这件发现的时候"天头地脚"都被裁掉了,有

【解说】近日,“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在北京亮相。珍贵善本古籍、名家手稿和舆图等,勾勒出这部大典风雨飘摇的命运。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说,该展览是2018年典籍博物馆的主题大展,12册原件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

永乐大典在哪 沧桑六百年:《永乐大典》流失之痛 正本之谜

【同期】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陈红彦

1983年那一册也是比较传奇,文化站的一个工作人员叫孙洪林,印象中他姥姥手里有这么一册。这件发现的时候“天头地脚”都被裁掉了,有人说是做了鞋样儿。但是过去中国有个特别好的传统,因为它敬重文化,所以即便是不认识字的农村妇女,她有“敬字惜纸”的传统,它的字没伤。所以进入了我们的馆以后,用了当时比较好的技术把“天头地脚”补齐了。

永乐大典在哪 沧桑六百年:《永乐大典》流失之痛 正本之谜

【解说】《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永乐年间,由明代才子解缙等人编纂而成。保存了中国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七八千种古籍。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又被称为“辑佚渊薮”,很多消失的典籍因此得以传世。

永乐大典在哪 沧桑六百年:《永乐大典》流失之痛 正本之谜

【同期】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陈红彦

乾隆修《四库全书》的时候,他是从这里面辑了三百多种古籍。就是那时候三百多的古籍已经找不到了,其中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就是《旧五代史》,是从《永乐大典》里辑出来的。所以如果没有《永乐大典》对《旧五代史》的收集,那我们现在“二十四史”就不成其为“二十四史”了。

【解说】《永乐大典》开本高50厘米,宽约30厘米。正文为墨色,引用书名文字为红色,全书“朱墨灿然”。共计3.7亿字,全部手工抄成。嘉靖帝对其颇为喜爱,成了“案头书”。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中的一场大火给嘉靖皇帝提了醒。他命令大臣缮写《永乐大典》副本,“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要求完全按照正本的版式、行款等进行誊写,所以,正副本几乎一致。

【同期】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陈红彦

当时通行的一种台阁体,要求这些招募过来的人抄录的时候都用同一个字体去抄写,一个韵部,一个字头下面,它是真草隶篆等等的字体都要抄下来的,所以要求很高。当时(抄副本)的定量是每天三页,不要求多,但要求没错,你抄一张错了重新抄,再领一张纸重新抄。

【解说】耗时5年,副本重录完成。但正本却在同时下落不明,甚至找不到任何损毁或有关去向的记录。如今正本的去向有多种说法,但都经不起推敲。

【同期】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陈红彦

一是说正本陪葬到随嘉靖皇帝永陵,但是有一个时间的疑点,副本抄完的时候嘉靖皇帝已经过世几个月,墓已经都封了以后它还在抄录。第二个说法是在皇史宬(夹墙内),但现在的探测手段很容易就知道里面并没有这个书。第三就是毁于明末李自成起义的战火,给烧掉了一点痕迹都没留下。第四也还有一个说法,是毁于乾清宫的大火,如果是放在昭仁殿的话,在当时的记载里不可能一点都没有。

【解说】副本虽然存世,却命途多舛。战火的焚毁及盗取,令原11095册,22937卷的副本在世界各地尚存仅400册左右,不到原书的4%。其中224册藏于国家图书馆,另有200余册流落海外。

据了解,展览自9月28日起免费向公众开放,一直持续到2018年年底。陈红彦表示,这次展览后,其他册次的《永乐大典》还会陆续展出,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