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名言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2019-05-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大师的智慧如闪闪烁烁的星光,逐渐映辉在一起.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一束耀眼的光,照亮我的心,指引着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陶行知老先生认为儿童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乐园来.陶行知名言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是的,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家长.社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大师的智慧如闪闪烁烁的星光,逐渐映辉在一起。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一束耀眼的光,照亮我的心,指引着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儿童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乐园来。

陶行知名言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是的,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家长、社会就呼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名目繁多的各种早教措施,把孩子束缚地严严实实,没有半点自由、空间。到了小学,无论孩子接受能力如何,统统一刀切,必须同步前进。

陶行知名言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即便分层次教学,最终目标也是一学期内必须全面开花。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但是家长、社会不允许孩子暂时落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于是,老师使出三十六计,七十二变化,十八般武艺样样摆上阵来。

陶行知名言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学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的教育现实状况就是如此!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可是我们的孩子,每天要面对那么多沉重的学业负担!还有家长、老师的让人心碎的殷殷期望。学习是乐园还是地狱不得而知。孩子的学习现状和我国的教育大气候不可逆转,那么我们作为教育者到底怎样让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

那就是变苦学为乐学!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落实到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上。

陶行知老先生主张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

对!我们就是要给孩子松绑。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这才是我们的教育主旨。面对这么一群活生生的、制造状况层出不穷的孩子们,老师怎样艺术的扮演自己的角色,来引导他们快乐自治?

由此我想起一种民间艺术。四川有一绝活叫做变脸,一扭头,"唰"变出一张脸,再一扭头,又"唰"变出另一张。一分钟之内,"唰唰唰"会变出十几张不同的脸,或喜或悲,或凶或善;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神气极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可以大胆的使用变脸这一绝活。

陶行知说过,社会有三种人:一、是自动要读书的;二、是经劝导后才愿读书的;三、非强迫不愿读的。我们就经验上观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强迫不行;此外还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强迫的办法就可赶快去读。所以强迫是必要的。他认为教育万能是教育界自欺欺人之说。

的确,学生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只要他没踏上社会,就永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会犯各种各样让你始料不及头痛犯难的错误。他不爱读书,不爱写作业,愿意搞小动作,愿意和同学打闹等等。如果老师每天怒目而视当阶级敌人似的对待他们,这漫长的十几年寒窗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雕塑家为一阎罗殿雕塑牛鬼蛇神、凶神恶煞,一年下来雕塑家的脸也变得狰狞可憎。雕塑家很苦恼,便找高人指点。高人指给他一条路,让他再为寺庙雕一年菩萨塑像。

一年下来他果然面容和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由此,我想到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魔鬼,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地狱里;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天使,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天堂里。这里可以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老师的教育教学态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要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变老师说教为学生快乐自治,老师一定要学会变脸这一戏法。

孩子不可避免的犯错误,一味的批评挖苦实践证明收效甚微。其实转变一下思维定势,总是给他一张横眉冷对,打击讽刺的面容的,不妨换一张鼓励信任的笑脸。记得一名低年级的学生哭哭啼啼的找我,说是一位高年级大哥哥每天见他就是一顿毒揍,让我给他评理。

我听了问清原因,是因为开学初他骂过他胖子,所以那大哥哥每天见他就揍他出气。我听了气不过,就拉着他怒气冲冲地找他。走在一百米的距离中我在想,劈头盖脸批他以大欺小,警告他以后不准再打他,能解决问题吗?老远就看见那孩子歪着头、梗着脖子,斜睨着眼等着我们,摆出一副不轻易善罢甘休的样子来。

此刻。我心里电石火花一闪,马上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把脸放松下来,对我的学生真诚地说:"对大哥哥说声对不起,不该以前骂过他。

"那孩子听了小弟弟的道歉一愣,有点不知所措,脸红彤彤的,讪讪地说:"没关系。"并保证以后不再打他了。换了一张脸,化干戈为玉帛。变老师喋喋不休地说教为学生自己心灵的感化,这就是学生自治。此招甚妙,何乐而不为?

自从九十年代周宏把他的聋哑女儿培养成大学生,全国上下旋风一般争相效仿他的赏识教育。持续时间这样长,自有它的存在价值。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妨对那些后进生多变几张脸,针对不同情况多给一些笑脸,多一些鼓励的话。

别盯着人家耳朵后的灰阴着脸不放,捕捉一点学生难得的闪光点,脸放着光地大肆地表扬,让那些整天灰土灰脸的后进生也尝到上学学习的快乐,逐渐学会自律,向自主快乐学习靠拢。同样,对于全体学生,我们都需要时不时变出一张意想不到的脸,给孩子以意外的收获。让我们这些老师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把每一天的的学习变得快乐、轻松!

老师学变脸,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道"亲学生如亲子弟!"

篇四: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马法林  

细细品味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甚是感慨,由此提笔写下作为一名普通教育者的感想。

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教育的两个至关重要命题:"生活即教育"以及"社会即学校",至今仍在深刻的影响着国人的教育思维。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仅在履行教育职责的同时而更应该理解陶行知所强调的教育的现实功能和教育的终极目的,这对于目前中国的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应该成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实践基础。

"生活即教育",可以想一想陶行知先生为何提出这样的论题?就目前社会来讲,面对升学的压力,很多学生仅仅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只知道为了升学而学却已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因为他们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失去了天真活泼的活力,成为不懂得思考也无法自理生活的社会弃儿。

这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思。同样,面对就业的压力,中国的高等教育似乎陷入了一种误区,象牙塔已不是那么美好,甚至有点沦落至职业教育这一角色,这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在这里教育的目的纯粹成为功利化的升学以及最终的就业,导致教育从一开始到最终的世俗化,从而导致学生人格以及人生追求目标的扭曲,导致社会教育的退化,这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本质来源于生活,所谓的"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育渗透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教育我们求真做人,那么教育不言而喻,为教育而求真,学会生活也教会学生生活。教育的崇高目标在于能够教人掌握知识从而推动人了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进步。

对教育者而言,对教育的理解应主要在于掌握如何教学以及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即"教学做合一",也就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在社会中教学做是相互的,即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他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同时,"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教育者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即要以身践行方能更好教学。

"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认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也就是说,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社会上,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与校园的地域范围之内。素质教育倡导学生走出户外,主动学习,与社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从而学习到课本上不曾有的知识,扩大思维和眼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创新能力。

因此,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在考试已经成为当今学校的主体和灵魂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高举"教育即生活"的大旗,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脱离实践经验的知识是伪知识。

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在他看来:"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

同样,对于现代社会又有新的阐释,也对信息时代的社会教育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董必武有诗曰:"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我们当踏着他为我们修筑的阶梯继续攀登,而不是消闲的站在山下袖手旁观,望山而拜。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积极学习和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切不可功利的学习之,只有抱着良好教育信念的教育者才可以称得上合格的教育者。

篇五:《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有幸跟着一位爱读书的校长,这些天我们学校的老师又共读一本教育战线上人人称颂的好书——《陶行知教育名篇》。领会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颇深。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他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老先生提倡"爱满天下",他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典范。书中的一句话特别震撼我的心灵:"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里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每一位学生呢?

一、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小孩子的喜怒哀乐就在脸上,做为班主任,你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他们每天的心情,心理疏导也是你的职责,千万可别忽视了小孩子的情感。

二、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

总之,陶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