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与杨宝森 【幕边谈】邓宾善:杨宝森在上海的演艺生涯

2018-1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24年5月24日,应名旦荀慧生之约,杨宝森首次赴沪演于更新舞台.前三天的打炮戏为:24日大轴<定军山>;25日<黄金台>(日场),<四郎探母>(夜场);26日<失 · 空 · 斩>.杨宝森此次在沪共演出三个月,计 28 出不同的戏码,以谭派正宗须生闪亮登场,受到沪上观众的热烈欢迎.马连良与杨宝森 [幕边谈]邓宾善:杨宝森在上海的演艺生涯有论者评杨宝森的<空城计>云:"伶界中号称谭派须生者车载斗量,不可胜数.然而谭派须生之演<空

1924年5月24日,应名旦荀慧生之约,杨宝森首次赴沪演于更新舞台。前三天的打炮戏为:24日大轴《定军山》;25日《黄金台》(日场),《四郎探母》(夜场);26日《失 · 空 · 斩》。杨宝森此次在沪共演出三个月,计 28 出不同的戏码,以谭派正宗须生闪亮登场,受到沪上观众的热烈欢迎。

马连良与杨宝森 【幕边谈】邓宾善:杨宝森在上海的演艺生涯

有论者评杨宝森的《空城计》云:“伶界中号称谭派须生者车载斗量,不可胜数。然而谭派须生之演《空城计》一剧,能脱尽火气,逼近老谭者,实不多观…… 童伶能有此成绩,实极难得。”杨宝森首次赴沪演出,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有“小神童”之称。

马连良与杨宝森 【幕边谈】邓宾善:杨宝森在上海的演艺生涯

在沪演出三个月,杨宝森因嗓子极度疲劳而倒仓,乃至一字不出。直至1932年(23岁),他倒仓整整九年,这是他人生最为黯淡的日子。但他以乐观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坚持练功、吊嗓、习字、绘画,并经常和学者一起研究戏情戏理,探讨音韵学,艺术修养大大提高,直至嗓音逐渐恢复。

马连良与杨宝森 【幕边谈】邓宾善:杨宝森在上海的演艺生涯

二度南下亮新风

1933年4月5日,杨宝森第二次赴沪演于天蟾舞台,演期50天,仍冠以“谭派正宗文武须生”头衔。演出初期,天蟾舞台邀坤伶张艳卿与杨宝森合作,张挂头牌,杨挂二牌,因张色艺平常,观众多为杨鸣不平。当时,著名戏评家徐慕云等正为杨宝森刊行专集,又为杨宝森改编《盗魂铃》一剧。

演出《盗魂铃》时,杨宝森自拉自唱,当场写字,书法俊秀,琴艺尤精,大受观众欢迎。园主鉴于杨宝森号召力之巨,半月后竟将他拔为头牌,开沪上未有之先例。

自此之后,至 1941 年 9 月,杨宝森连续四次南下上海,曾先后与名且章遏云、名小生叶盛兰、名旦芙蓉草、名武旦宋德珠和名架子花脸袁世海、名铜锤花脸裘盛戎等同台演出,1939 年 11 月 4 日,名且王玉蓉在老师王瑶卿陪同下,赴上海接演黄金大戏院。

杨宝森应邀加入合作演出,这是他第五次南下上海演出。这次他已冠以“红极一时余派传人正宗须生”的头衔,他的演唱艺术已逐渐得到同行的认可,显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戏剧家赵万鹏回忆说:“我随先父到孟小冬家拜访,恰巧碰见杨宝森,感到他一身书卷气,蕴含着一种大家风度。他走后,孟小冬感慨地说:宝森真不容易呀!钻研余派这么多年,由于嗓子不尽如人意,不得不改变发音方法。

他的嗓子光有宽度而没有高音,这恰恰和余(叔岩)先生的嗓子相反,因此他用余派的唱法,必然把自己的缺点全都暴露出来。宝忠(杨宝森的堂兄,名琴师)和王大爷(王瑶卿)劝他改变唱法,主要是把发音的部位往前推了,利用口腔的共鸣把声音往外送,以增加宽音的亮度。

刚才他唱了几句,确实给人感觉另有一种韵味,不过力度稍差。我跟他说,如果再把力度解决了,也许你还能自成一派呢!”杨宝森后来的发展,证实了孟小冬的这个预见确有见地。

1937年由京剧史家、评论家张古愚主编的《戏剧旬刊》评出京剧须生“四杰”,依次分别为贯大元、谭富英、马连良、杨宝森。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末,杨宝森和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京剧“四大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