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王有龄 胡雪岩赞助王有龄当了官?

2018-1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几乎所有关于胡雪岩的书和资料都有写到王有龄.因为,胡雪岩的发迹和王有龄有关,胡雪岩是在王有龄的帮助下开了阜康钱庄的.很多书和资料又说到,王有龄之所以会帮助胡雪岩,是因为王能当上官是靠了胡雪岩,王有龄只是"知恩图报"而已.胡雪岩王有龄 胡雪岩赞助王有龄当了官?一般的说法是:王有龄捐了一个官,因父亲病逝在杭州,无钱进京"投供",处在贫穷潦倒状态时候,胡雪岩赞助他五百两银子进京.后来王有龄交了好运,官运亨通,当了杭州知府,以后还当了浙江巡抚.--   我看了几本书的

   几乎所有关于胡雪岩的书和资料都有写到王有龄。因为,胡雪岩的发迹和王有龄有关,胡雪岩是在王有龄的帮助下开了阜康钱庄的。很多书和资料又说到,王有龄之所以会帮助胡雪岩,是因为王能当上官是靠了胡雪岩,王有龄只是“知恩图报”而已。

胡雪岩王有龄 胡雪岩赞助王有龄当了官?

一般的说法是:王有龄捐了一个官,因父亲病逝在杭州,无钱进京“投供”,处在贫穷潦倒状态时候,胡雪岩赞助他五百两银子进京。后来王有龄交了好运,官运亨通,当了杭州知府,以后还当了浙江巡抚。……

   我看了几本书的说法,本来就有疑惑:胡雪岩是王有龄帮助下才开了阜康钱庄的,王有龄“落难”时,胡雪岩还是一个小伙计。一个钱庄的小伙计竟然敢随便“送”(有的书是写“送”,不是“借”)五百两银子给别人,这老板也太好讲话了。要知道五百两银子不是一笔“小钱”,即便是今天也相当于两万美金,十多万人民币。何况,王有龄能不能当上官,是完全没有把握的事,这个故事靠谱吗?

   后来,再对了一下年谱,王有龄比胡雪岩大了十三岁,王有龄在道光14年(1834)报捐“盐大使”,道光19年(1839年),吏部签发浙江,道光21年(1841年),到浙江禀列“署理新昌”,后“提升慈溪知县”。

胡雪岩1823年出生,从道光14年到道光21年,他都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学徒,怎么可能拿出钱来赞助王有龄呢?如按曾仕强的说法,胡雪岩是在二十五岁时认识王有龄的,也就是说王有龄认识胡雪岩已经三十八岁了,三十八岁,还“贫穷潦倒”,当上官应该是四十来岁的事了吧?一个没有什么“背景”,又没有“文凭”的“捐官”,没有经过“基层锻炼”,作出一点“政绩”,几年功夫就当上了杭州知府,最后还当上了浙江巡抚,可能吗?……

   后来,我看到了有关王有龄的资料,才知道所谓胡雪岩赞助,纯属人为编造和以讹传讹。王有龄在浙江任职时,与胡雪岩关系不错,是有可能的,因为胡仗义、大方,爱交朋友。王有龄帮助过胡雪岩,算是给他的事业开端支持了一下子,这应该是有的。而胡雪岩真正发大财,是在王有龄死了以后(王有龄于1861年太平军攻破杭州时自杀,死时51岁)的事,是和左宗棠搅在一起取得的“事业成功”。

   胡雪岩、王有龄的故事,到现在也才短短一百多年,而且,胡雪岩、王有龄都不是普通人,他们的履历是有文字记载的。即便如此,也搞得如此不清楚。可想,一部中国史,还有多少值得相信的东西?

   所以,我想到了,所谓“历史”,究竟是什么?

附一篇关于王有龄的文章:

王燮、王有龄及其故居谈略兼辟谬

      ■王硕

福州人王有龄殉难杭城,在近代史上应该算做一件大事。

王有龄(1810-1861),字英九,号雪轩,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大臣。父燮(?-1849),号梅林。燮幼失怙,家贫甚,励志刻苦异于常辈。业师、同邑名宿刘宗上先生深重之,以女为妻。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燮乡试中举,颇得时任福建巡抚颜检器重。燮因闽地岁贡荔枝糜费扰民,请颜公陈奏,得旨,免贡。道光六年(1826年)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云南,历曲靖、河阳、巧家同知;署顺宁、丽江知府。

道光七年(1827年),有龄随父赴滇,协理文书等政务。有龄系长子,为人倜傥有奇气,不屑为八股之学。道光十四年(1834年)奉燮谕报捐盐大使。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吏部签发浙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赴浙禀到,经系列“差遣”后署理新昌县。

到任两月内审结积案百余起,初显干练廉明。邑内原多盗,有龄曰:“此为饥寒所迫耳。”遂出榜示:“归田者不问,再犯者弗赦”,盗皆解散。提升慈溪县知县,力除痼弊,治杜、白二湖,息民纷争,使北乡粮田万余顷藉以灌溉。之后又历任鄞县、镇海、仁和知县;定海同知等。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王燮奉委管理四川泸州铜店事务。某日,邻居火灾延及公寓,旧藏卷帙,自撰文集、诗集及衣服器具焚毁殆尽。燮忧灼攻心,自此埋下病根。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燮于四川泸州铜店升授甘肃平凉府知府。

因病奏请开缺,雇船赴浙至有龄处就养。燮服官二十余年,以清、慎、勤自矢,两袖清风,此番抱病起程,行李只被服文具而已。时值夏季,江浙一带河水盛涨,舟楫不通,至雨止,暑热蒸熏船舱。燮受暑湿病益加剧,仅抵苏州即延医不治,弃世。有龄闻讣痛不欲生,卸仁和县事星夜奔至苏州伏棺痛哭。即扶柩赴浙治丧。是年回闽守制。

咸丰元年(1851年)有龄服满抵浙,奉旨署湖州府。旋调补杭州府。迁江苏按察使、布政使。其间,太平军入闽踞浦城,围攻延平建宁等府。有龄飞禀巡抚就近派周天受一军援闽,将闽境线路详加开示,部署攻防。遂解延平、建宁之围,浦城克复。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长驱南下,清江、广德州等地相继失守,接着,杭州城陷。有龄昼夜思谋图救。适张玉良一军抵苏,有龄面授机宜详指攻杭要路。张玉良悉照有龄所策,逼退太平军,杭州克复。擢有龄为浙江巡抚。自清江失守至杭州克复的七十多个日夜,有龄备极辛劳,须发尽白。

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江南战局愈紧,有龄受命兼顾江苏太湖军务。太平军迭陷苏州、常州、嘉兴、诸暨等城。浙省诸城失守、收复、再失守……杭州城解围又被围。有龄忧愤弥深,操劳过甚,致病重,但仍“一身撑挂,百计补苴”,其中筹饷募勇、分发调拨、内外攻防、两军对仗等情形万言难述。

十月,余杭、绍兴等地亦均被攻占,饷源断绝,援师阻隔,杭州“成孤注无可解救”。饶如此,有龄与众将官依旧竭尽忠良,以一城当百万军,坚守达两月之久。

十二月二十九日凌晨,杭州城破,有龄从容以身殉节。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素闻有龄清誉,又叹其忠烈,为具厚殓并遣有龄亲兵五百护送棺木回乡。清廷予谥“壮愍”,赐祭葬,入祀昭忠祠,命在浙江与福建建专祠。王壮愍公墓坐落福州文山里西,是西郊一带最大的墓葬,1977年前后毁于战备之需,惟留一块墓牌坊圣旨碑刻;福建专祠建于乌石山孟子庙左,后被挪作他用,今犹存石阶踏步、两重石框门与一对浮雕精美的抱鼓石。

今塔巷53号、横贯今黄巷16号与18号的宅第为王有龄故居,整体属明清时期建筑。黄巷18号原为故居主座,前后三进,王有龄的灵柩由杭州运回时即由此门入宅。民国时期,王的曾孙女玉英还在此开设过“幼稚园”。黄巷16号系18号花厅,一进直透,可通塔巷53号,但该花厅民国初已成为“镜中天”照相馆。

1952年以前,王有龄后人始终居于塔巷53号,后迁出,现仍健在的王家六世孙由出生至青年时代的二十多年时光均在此度过。

该宅原共三进院落,在1952年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居住杂乱不堪,搭盖严重,结构已面目全非。现存两进,仅二进与三进的部分构筑尚留清初风格:穿斗式木构架的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前后天井青石铺地。窄窄的天空下,却露出一段苍老的马鞍墙,沉默着,一任蓬草猎猎迎风。

在现有可查的资料中,多津津乐道于王燮晚年分发浙江候补、有龄捐纳后无钱进京,受红顶商人胡雪岩五百两银子资助方谋得实缺的戏剧性经历。此属无稽之谈。有龄抚浙时诚与胡雪岩友善。然前述可见,有龄在报捐盐大使之前、之后,直至签发浙江获“实缺”,始终随侍其父宦游云南,从未到过浙江,此时焉能结识胡雪岩?更何况,王燮服官二十余年皆止驻滇、蜀两地,甚至未到任甘肃平凉知府,所谓“被分发至杭州候补、坐吃山空”显系捕风捉影的编排。

1849年,王燮由蜀赴有龄处养病时,有龄在浙为官已逾八载,又何至“穷困潦倒”于彼处?有斯谬论,推始溯源,乃清人陈代卿在《慎节斋文存》“胡光墉”篇中的杜撰(已有学者对此提出疑问),而高阳的小说《胡雪岩》更以讹传讹了。很遗憾,稗官野史往往悖离了真实,尽管它们的“八卦”更趋合人的猎奇心。

还有人对有龄的“捐班”心存轻视。鉴于科举本身的弊端,未考取或不屑赴考者不等于无德无能,三坊七巷中亦不乏屡试不第的饱学之士。如同军功和荫庇,捐纳也是除科举以外的入仕途径之一,是清朝的一项制度。当发心做官只为报效国家、造福百姓时,出身“捐班”何陋之有?有龄连连升授,直至巡抚、一品大臣、赏戴花翎、诰授光禄大夫岂是偶然?其在任上,凡禁止贿送、裁减税捐等正本清源之事莫不力行;海防剿匪、侦缉盗犯等保境安民之举更躬亲其事;建书院、设义学、修圮桥皆实心实力。

其余如漕运、侵吞公帑一类事宜的处理更得心应手,充分展露了其善切要害、长于理财的干略。“旷甘旨而策拊循矢慎矢敢忘庭训,承凋敝而谋安辑同忧同乐莫负湖名”,这是他任慈溪知县时撰并书于衙厅内的楹联,用以自律自勉。

有龄事父母至孝,对贫病族人皆有资助。乃至临危受命、终于以身殉节的大丈夫气概,在“日薄崦嵫”的晚清尤显难能可贵。这位以捐纳起家的官员,实不输于任何一名“科班”。此中境界,恐非一干“混有饭吃”的“禄蠹”们所能忖度的了。其有遗摺,今日读之,犹觉忠勇凛烈之气跃然纸上,使人感怀泪下而备加钦敬。

当然,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自身的时代局限性,王有龄亦然。世事纷扰跌宕,清王朝也好,太平天国也罢,都已成为历史。得以穿越千载而不朽且更值得关注的,却是某种精神、某种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