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路线 “郑和下西洋罕见证物”现身辽宁义县

2019-06-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天房国志并图>或填补郑和远航史料空白<天房国志并图>介绍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哪些内容呢?首先,它明确交代了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日期.出使官员.船队人数.以及宝船的尺寸大小,记载如下:永乐七年(三月初三日),成祖文皇帝好修乐道,钦仰天房国真教,持谕驸马都尉宋彪.襄城伯李隆.太监郑和等各官旗较勇士军役共二万七千四百一十员,命造大船六十三号,阔下是十八丈,上长四十四丈,差拨搬运齐备.郑和下西洋路线 "郑和下西洋罕见证物"现身辽宁义县这段仅92字的简短记载,不仅丰富了郑和

《天房国志并图》或填补郑和远航史料空白

《天房国志并图》介绍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哪些内容呢?首先,它明确交代了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日期、出使官员、船队人数、以及宝船的尺寸大小,记载如下:永乐七年(三月初三日),成祖文皇帝好修乐道,钦仰天房国真教,持谕驸马都尉宋彪、襄城伯李隆、太监郑和等各官旗较勇士军役共二万七千四百一十员,命造大船六十三号,阔下是十八丈,上长四十四丈,差拨搬运齐备。

郑和下西洋路线 “郑和下西洋罕见证物”现身辽宁义县

这段仅92字的简短记载,不仅丰富了郑和第三次远航的内容细节,而且包含了与传统史料不尽相同的历史信息。

传统史料是这样记述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永乐七年九月,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将这段文字与《天房国志并图》所记比对,可发现,除点到郑和外,《天房国志并图》中还提及位次排在郑和之前的宋彪、李隆等两位官员,却未提王景弘、侯显等人的名字。

郑和下西洋路线 “郑和下西洋罕见证物”现身辽宁义县

传统史料统计此次下西洋的官兵人数为“二万七千余人”,而《天房国志并图》则精确到个位数。另外,该史料还披露了郑和宝船的长短尺寸,留下了明代造船技术的一条珍贵数据。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天房国志并图》里表述的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间与传统史料大不相同,传统史料是“永乐七年九月”,而《天房国志并图》则记为“永乐七年三月初三日”,前后相差半年之多,不知哪份史料更接近历史真相。

郑和下西洋路线 “郑和下西洋罕见证物”现身辽宁义县

其次,《天房国志并图》提到了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出发地、行程路线及所到诸国,其中的相关记载与传统史有较大区别,如下:春诏于(永乐)七年三月初三日,从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五虎门开船向西南行半月至占城诸国,又两载至古里国,仍向西行三十昼夜到忽鲁莫斯国,乃诸国商贾汇集、货财殷富之地……又西行两个月到满愷国。

马有大头目官守御又西行三日到满愷国王之城,此国乃贵圣人穆罕默德降生立教之地……又西行至天房国名为克而伯,乃造化天地之原,其地居四极之中有日影可证焉。

据《天房国志并图》记述,郑和第三次远航的出发地是福建福州府长乐县,而据传统史料的记载,郑和船队则是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启航的。《天房国志并图》中透露,郑和与他的船队在此次远航中曾抵达了“天房国”(今麦加,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红海东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在传统史料中却只字未提。

《天房国志并图》中提到了几个古国名字,如占城、古里、忽鲁莫斯等。占城(137~1697),即占婆补罗(“补罗”梵语意为“城”),简译占婆国、占波、瞻波。占城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王都为因陀罗补罗(今茶荞)。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从八世纪下半叶至唐末,改称环王国,五代又称占城。据当地发现的国碑铭,始终自号占婆。

古里,又作“古里佛”,是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南部的一个古代王国,曾为马拉巴尔地区的一部分,其境在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为古代印度洋海上的交通要冲。这个公元十三世纪的古国频频出现于中国古籍之中,宋时称作南毗国,元时称作“古里佛”,明时称作“古里”,而在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游记中则称作卡里卡特,有时也作公鸡堡垒。

忽鲁谟斯,即霍尔木兹,又译作和尔木斯,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废址在霍尔木兹岛北岸,扼波斯湾出口处,为古代交通贸易的要冲,今为对岸阿巴斯港所取代。